每个安守本分的人即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爱自己的亲人与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本分。扩而大之,一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与国家的感情,也是如此。广义上讲,安守本分,即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家、国、天下负责。
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道家语录】
道者,万物之奥,盖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太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心语雅说]
大道是万物的至尊,是善良人所珍贵的宝物,也是不善良的人护身的法宝。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有什么理由要抛弃他呢?所以人们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骏马之前献上巨大的宝璧,也不如安安稳稳地进献这个大道。古人所以珍视这个大道,是为什么呢?不正是因为修道之人有什么愿望都能实现,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有了罪过可以免于灾祸吗,所以大道才被天下人所珍贵。
“尊重”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你自己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的,你不愿被人轻视、忽视、鄙视,那就应先好好的善待、重视、尊重他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一个犹如西双版纳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两座高耸入云、伟岸的山脉。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个五六岁的牧童偶尔来到这里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禁高声呼喊--“好漂亮啊--”然后从远远的山谷中传来“好--漂--亮--啊--”小牧童很开心在山顶跑来跑去一不小心摔倒了,摔得很痛很痛,那五六岁的孩子哭了,哭的很大声,边哭边大叫“这里不好玩,好讨厌”。
“回声”的问题已响彻回旋好多年。
“回声”曾让我们深深反省。
是否多少还有些许触动?
尊重是相互的,人与人也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没有谁注定会比谁低人一头,直到永远。人有七情六欲。会高兴也必定会忧郁、会不快乐、会烦躁,我们在自己高兴得意时或许很容易做到对他人微笑善待朋友亲人,尊重所有身边的人但如果我们正处于人生低潮期又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又会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呢?
我们还会牢记“互相尊重,善待他人”的准则吗。
“来,签个字”,刚刚一位不认识的同事到小雨这里办离职手续(小雨不是什么领导,只是复杂的离职手续中的一个环节)。她的话让小雨觉得很不舒服,以面无表情接过离职单回敬她。在做一些清除信息操作的过程中,小雨思绪万千。
她想到了“狗咬狗,一嘴毛”(有点龌龊啊,竟然想到这样的词),她无礼(或许没那么严重),我不能也那样,否则我和她还有区别吗?她让我不舒服,我也这样回敬人家,肯定她也觉得不舒服,我又有什么资格对人家不满。整天觉得自己不错,原来堕落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这么一点点小事,一句话,我就近墨者黑,看来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意识到了这些,我立刻调整心态,用愉悦的工作情绪办完她的离职,把单子给她时,我微笑着说“ok了”,她说了一句“谢谢”。
听到她的谢谢,小雨真替她惋惜,原来她不算是个无礼的人,对待不熟悉的同事,为什么不肯在初打交道时客气一些,让彼此都愉悦一些,办事情顺畅一些,非到无需再接触时再道谢。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需要感情的理解、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行为的支持。苦恼的时候,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倾诉;成功的时候,希望别人能赞赏自己的成绩;危难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困惑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予指点……
因此我们要以开朗豁达的心境、热情友好的态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不要一味地指责别人的自私、冷漠别人的友情、拒绝别人的规劝、忽视别人的指点;不要去挑剔别人的毛病、拨弄别人的是非、猜疑别人的好意、妒嫉别人的成绩。
我们要明白:友谊需要以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宽容去培育、理解去呵护;要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而名誉是鞭策、才华是力量、奉献是责任;要知道:朋友困难时,要热情帮助,当你患难时,也会遇到更多的朋友;要记住:吃亏是福,而斤斤计较则适得其反。
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调整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满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善待他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这话的人很多,但做到的人很少。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我们很少会赞美他人的,我们跟他人比较时,总是会找到对方的缺点,总是会说谁谁谁他什么又做错了,某某某他好笨噢,遇到人家做成功什么事情后,我们会心里说:“这有什么,要是我肯定能做的比他好。”而当一个人做事情失败后,我们中间很多人会再内心里说:“瞧瞧,他多笨呀。不行就是不行噢。”……凡此种种,其实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看到他人的长处,不懂得善待他人的结果。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突然向奥尔德林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现场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尔德林很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从奥尔德林的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善待他人的含义。聪明的人懂得善待别人,不会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他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没有结果的故事。也许几十年之后,人们早已忘记了奥尔德林,但却不能忘记他那种善待他人,真诚分享朋友快乐的美德。
当一个强于自己的人,轻易完成一件事情后,我们给他赞美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他成功的原因,我们会在关注他的同时发现他强于我们的原因,我们会要求自己朝着他成功的方向去努力的,这总比我们嫉妒他、不服气他要好多了吧?当遇到一个做错事情的人,特别是那种做错事情又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宽恕他,给他改过的机会,我们得到的肯定不再是气愤之类的感觉;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尽力帮助他,善待他,试想一下,当对方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给别人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明媚的天空。当你由衷发现他人有点、好处、能力的时候,人家同时也发现了你的有点、好处、能力。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善待他人的真正含义。
父母在,不远游
【儒家语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正言正说】
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我们知道,所有的父母都能够记住子女的年龄,可是,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记住父母的年龄呢?就算能够勉强记住父母的年龄,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住父母的生日呢?
曾经看到某媒体随机调查,某调查机构对100名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进行了一个对家庭成员生日、年龄记忆的测试,调查结果显示,100人中有57人不知道父母生日,74人不知父母的具体年龄。可是,当问及孩子和爱人的生日及年龄时,几乎全都迅速、准确地回答出来。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有利于提高现代文明的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让老人在寿宴、寿礼和欢笑中感受浓郁的亲情,这无疑是一种生动的敬老。作为子女,记住老人的生日是对父爱、母爱的一种回报,更是尊老敬老的具体表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构成了“孝”的内涵,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为老人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则是这两者相互结合的生动体现。
记住孩子和爱人的生日无可厚非,亦是亲情使然。然而,多达57%的人忘记了父母的生日,这是应该引起年轻人深思的。
生日,是一个人的生命痕迹,是人生的阶段性印记。祝贺生日这一形式,有着丰富的人文色彩,体现着人性关怀的色彩。少年儿童的生日是成长的欣喜,犹如破土而出的幼苗生机勃勃;青年人的生日是激情的迸发,犹如美丽的花朵绽放着青春和浪漫;中年人的生日是拼搏的颂歌,犹如莽莽的森林般深沉和厚重;而老人的生日是生活的恋歌,犹如辉煌的落日,在眩目的金色中浸润着淡泊宁静和依依不舍的忧愁。老年人已进入人生的“丧失期”,过一年就少一年,因而为他们过生日就弥足珍贵。于是,我们更有理由记住老人的生日,因为这意味着记住了自己的责任、爱心和孝心,更记住了人类文明的真谛。
曾看到一个电视节目:
记者采访路人:“你是否记得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多数人都答不出来。一个老人,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儿女给她过生日不,他说不,从来没有过,在他老伴活着的时候,老伴记得,但是,现在……孤苦伶仃的一个老人过着伤心的日子。
作为父母,都记得自己的孩子的生日,可是当问到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时,他们都无言了。
还看到有些老人为自己的孩子辩解,他们都忙,过不过生日不要紧的。
还有一对母女,记者先让母亲把自己的生日偷偷告诉记者,再问他的女儿,可是女儿的回答却跟母亲说的不一样。打电话问他的父亲,他父亲竟然一下子说出了女儿的生日。
这一幕幕都让我们惭愧和寒心。老年人的生日不但是人生年轮的记号,而且还是他们健在的一种庆幸,更是一种幸福的标志。我们没有理由去淡忘它。记住老人的生日是对父爱、母爱的一种回报,更是养老敬老的美德;记住老人的生日,送上一份老人喜爱的礼物,带孩子陪伴老人拉拉家常,哪怕是打上一个充满温馨问候的电话,对老人也是一种无比的慰藉。记住老人的生日,送上亲情,送上温馨,这是年轻人应该做的事。
每当我们过生日时,父母都会买来我们喜爱的礼物或做一顿丰盛的饭菜为我们祝贺,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记录着我们在那一天来到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它是我们生命的第一天,是人生的开始。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日也一样需要纪念。
有首歌唱道:“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社会环境;我们的成长进步、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提携;从父母的养育之恩,到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应当铭记在心,感念不忘。正如孟郊《游子吟》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然而有一则报道说,记者在某中学一个班中询问“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时,多数学生的回答让人失望:要么“不记得”,要么“只记得大概”,或者“从来没有给爸爸妈妈过生日”。能够确切地记得父母的生日,并在当天表示祝福的只有四五名。这种情况会多少让为人父母者感到伤心的。
要有感恩之心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我认为,人要学会感恩,首先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开始,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感激的人,怎么会去感恩别人?一个不关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奢望他去关心国家和社会?
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才会知道父母的艰辛,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美丽的生命。饮水思源,我们的父母慢慢消耗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来圆润我们的青春和生命。也许他们并不要什么回报,小小的言语上的关心就会让他们很感动,我们可以做到,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人吝啬那样的关怀?这样的恩情难道不是比天高比海还深的吗?
“自己的生日便是母亲的难日”,所以记住自己的生日是为了记住母亲的恩情。我们从小在父母宽厚的羽翼包容下成长,他们给了我们无私的无尽的爱。记住世上最爱你的人是父母,在你受伤的时候,在你疲惫的时候,在你犯错的时候,父母会给你无尽的怜惜和包容。
请你记住父母的生日吧,记住他们的爱。别再对那些重要的日子无动于衷,你的无所谓是对父母恩情的极大漠视。他们也许会不在乎,他们还在默默地付出并不求回报,毫无怨言。
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儒家语录】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正言正说】
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若是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们对父亲所坚持的合理部分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虽然孔子的这段话,本意是在告诫我们,一个人不能为外界所动,不要因变故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操守,不忘本,不改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话中引申出另外一个深层的含义,那就是遵守父亲的教导与志向,终身向父亲学习,做到富贵不忘本,腾达不改志。
父爱,总是无言,因为父亲总是不会像母亲一样,絮叨着要我们吃好穿暖,父亲也很少与我们坐下来谈些家长里短,父亲似乎总是很严肃,很沉默,让我们小小的心灵曾一度畏惧和抱怨。然而,父亲却总是在无言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就算我们会一天天长大,就算父亲会慢慢地变老,可是他的身上却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那是一种繁华过后的沉淀,一种历经沧桑的睿智,一种洞明世事的豁达,一种磨难过后的坚韧……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