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灵活地运用移植法,需要提高自己思维的发散能力,要善于从“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启示和线索。一项被灵活运用的技术是发泡技术。最早的发泡技术是从做面包或蒸馒头开始的。由于面包和馒头在做熟的过程中,内部产生大量气体而使其体积膨胀,变得松软可口。美国一位企业家,看到发面的技术能使面包这样好吃,心想别的东西发泡行不行?他想到了橡胶,于是,把发泡剂掺入生橡胶,在熟化时,橡胶就蓬松得像面包一样。他发明了橡胶海绵。
一个技术产品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有某种固定的用途。实际上,尽管每一个技术产品都有一定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用在哪里是不应受到限制的,哪里需要哪里就可以用。比如,一位日本妇女提出吹头发的热风机可以用于烘于被褥,结果厂家采纳了她的建议,真的制造出了畅销的被褥烘干风机。这位妇女也得到了专利费。
4.广泛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同样具有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
人类从远古起就有意无意地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了许多发明创造。类比法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最初都是通过类比提出来的。科学史上还有许多重大发明和发现,也是应用类比法取得的成果。例如,狄更斯提出的波动说,是与水波、声波类比而受到的启发;英国医生詹纳发现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是受到挤牛奶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启示。
从模仿到创新,再到成功
1.进行智慧型的模仿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动物在森林里聚会,突然间一只猴子跑出来跳舞,动物看到它的舞姿都赞不绝口。
你一句,我一句,大家热情地赞美猴子。
一只坐在角落里的骆驼,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非常羡慕。骆驼心想:“我要想个办法,让大家称赞我一番。”
于是,骆驼就站起来大声说:“各位,请安静一下,我要跳一支骆驼舞给大家看。”动物听了都很兴奋,睁大眼睛看着。
骆驼鞠躬之后,开始摇摆身体,它滑稽、丑陋的舞姿,不仅没有获得动物的赞美,反而引来大家哄堂大笑。
骆驼觉得很难为情,就偷偷地溜出森林躲起来了。
寓言中的骆驼因为愚蠢模仿的结果,很难为情地躲进森林里。其实,并不是所有模仿都会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模仿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愚昧无知、不用大脑、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另一种类型的模仿是智慧型的模仿,即在模仿的时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中学生要学习的就是智慧型的模仿。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结果中发现。在近500份问卷中,约有3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5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同时,也有30%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35%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创造力呢?研究发现,具备充沛创造力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几种特质:
敏锐:凡事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敏锐是机锐过人、观察入微、旁敲侧击。
流畅:能想出多项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流畅是思路通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变通:能发现方法,改变观念、事物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变通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独创:有新颖的想法,有出人意外的答案或反应。独创是独特新颖、与众不同、推陈出新。
精密:能周密考虑各种事情,花心思添加新的装饰,将原来事情做得更好。精密是深思熟虑、周密详尽、精益求精。
冒险:有猜测、尝试并面对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己见,以及应付未知的状况。冒险是勇于尝试、大胆假设、勇往直前。
挑战:能从混乱中整理出头绪,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是抽丝剥茧、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好奇:对事物会产生疑惑,并努力探询、调查、寻找解答。好奇是追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真相。
想像:能将脑中意象构思出来,甚至具体化,想像使人超越现实限制。想像是超越现实、异想天开、海阔天空。
分析:会检查事物的每一部分,并探讨、了解彼此的关系。分析是分门别类、相互比较、依序排列。
综合:会把事物的细节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是组合重建、包罗万象、综合归纳。
评鉴: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估出事物的好坏优劣。评鉴是分析判断、品头论足、评估好坏。
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说创造性的模仿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础上。不仅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还要能不拘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2.成功者往往是擅长模仿的人
能推动和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他们精于学习的艺术,能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而不是贸然前闯,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也有涯。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前几名的,绝大多数的书里包含一些教中学生能表现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拉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指出,要做一位杰出企业家及创新者所需的特别做法。他说得十分明白,创新不是一条非常特殊且微妙的过程,而做个企业家也并无神秘与神奇之处,别以为他们是天生好手,都是可经由训练而学会的。别怀疑他的话,他就是强调模仿的技巧而被视为现代企管实务之父的。另外,像《一分钟经理人》一书,就是有关人际沟通,简化并有效管理人际关系的典范,里面列举了多位美国最杰出经理人的范例。再如《追求卓越》一书,是提供一份全美最成功企业的范例。像这类的书不胜枚举。我们希望你不仅要学会这些成功的模式,更盼望能超越他们,创立自己的模式。
书中模式,他可以教一条狗改进,也可以教一个人。但中学生应该能了解它的过程、架构和法则,这样才能在复制成功上无往不胜。不要只学会各种模式,还要能不拘泥于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新的且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要向卓越模仿,中学生要像个侦探,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来。
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
在科技领域中,无论是工程或电脑设计,每往前跨进一步,都是循着先前的发现和突破。在商业世界里,不从以往学习,不会像艺术创作般经营的公司,必然消失。这个道理是中学生应深信不疑。
然而,人类行为的世界,却是依然使用过时理论及资料的少数领域之一。有许多中学生,还在那种19世纪心智行为的模式中打转。例如把某种事命名为“沮丧”,你知道会怎么样?我们就真的沮丧了。真的,那些理论还真是丝毫不爽的预言家呢。
模仿是件有力的工具,但那只是让你用来拓展你自己的方式、你自己的做法、你自己的透视力,没有任何做法是能永远畅行无阻的。
模仿对每个中学生而言都不困难,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体坛新手是怎么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有抱负的商人又是怎么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来的。这里举个在商场中简单的模仿例子。现代社会有个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在商场有些人能够赚大钱,就是通过我们所说的跟进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的商店街,开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巧克力糕饼店,那你看着吧,在达拉斯也会成立相同的商业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达宣传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矶和纽约也会有相同的生意出现。所以有很多人事业成功,就是在市场尚未饱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地搬到乙地去,就这么成功了。类似同样情形,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别人证明有效的方式再制一个。如果可能,再加强一下,要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首推日本。日本经济令人目眩的背后是什么?是了不得的创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开过去20年的工业历史,就会发现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或尖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日本人只不过剽窃了美国的点子和商品,从汽车到半导体的一切东西,再加以巧妙的模仿,只保留精华,改进其余部分。
有许多人公认卡耐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今天。为什么米切尔不只是活下来,而且能够从别人所无法忍受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当他还躺在病床上时,好友就为他念一些曾经克服重大难关之人的事迹,这让他有模仿的对象,使得奋发的意念压过他所遭受的悲惨经历,他也有了今天。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的境遇,而在于他选择从什么角度去看自己,从那些方面去着手行动。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旧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说,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这是法国化学家贝歇尔166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斯塔肖在1702年发展成“学说”的。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知识
中学生一般都充满热情,急于干一番事业,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他们的特点。敢想、敢干又不知怎样干,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后来成为名人的人,刚开始时也并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杨振宁博士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处下手。可是,他很聪明,马上就去请教诺贝尔奖得主费米博士,很快得到了费米博士的指导。后来,费米又把他介绍给青年物理学家特勒。在费米和特勒的帮助和指导下,杨振宁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经过10多年的钻研,终于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一举夺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中学生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有讲究的,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第一,要有重点,即充分考虑自己的才能和爱好去加以选择。自己的才能结构如何?优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又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巧;自制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学习驾驭情感、控制行为的诀窍;记忆力不行的,就要学习人家培养记忆力的方法。
第二,要会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发现皇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根据什么?都要从理论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机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吸取。如果囫囵吞枣,就会“消化不良”。
第三,要会迁移。吸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因此,吸取之后我们要会运用。医学上的叩诊,是100多年前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他父亲是个酒商,只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由此,奥恩布鲁格联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诊断出里面的毛病吗?经过他反复实验,叩诊的方法诞生了。这位医生用的就是迁移原理。
模仿绝不是一件新事物,孩子是从他周围的事物去模仿的,每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也都是本着他人的发现找出新东西来的。
在你身旁包围着你想像不到的机会和方法,中学生应像你的模仿者那样开始思考,经常留意那些有杰出成就的模式。如果某人表现突出,心里要立刻跳出一句话:“他是怎么办到的?”中学生更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从你所看的每件事里挖掘特点,并学到实现的做法。那么只要你愿意,便能有相同的成就。
换一种思考方式去创造和变革
著名诗人爱默生说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他不可能是别种样子!”
一个人思想决定了他的人生,决定了他的一切。只要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决定于我们的思想。”作为中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伤感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为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增加我们的生存资本,我们就要突破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去创造,去变革。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是墨守陈规,不敢变革;一个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要打造生存的资本,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只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种保守的生存哲学。
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满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达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知足者常忧,不知足者常乐,这才是生存的逻辑。
其次,“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它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忌,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得意和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