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胡彦对这次自我推销过程的回顾:临近大学毕业那年,我忽然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却找不到我的人生坐标,心里又急又烦。那是1993年的冬天,我正在一家公司实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到班里一个女孩子,她拿着四川师大一位同学的自荐书,说她准备仿效着打印一份。沮丧的我眼睛一亮,仔仔细细地把那份自荐书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牢牢地记在了心间。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写起自己的自荐书来。我知道,对于一名求职者来说,一份优秀的自荐书无疑是成功的开始。一个晚上,我写呀、改呀,绞尽脑汁突出“商”与“秘书”。又把自己好好分析了一番,挑出最有实力的条件予以重点突出,借此叩开通往社会的大门。
实习之后是寒假,那个短暂的寒假于我却是太漫长了。一天,我无意中从晚报上看到2月9号至10号将在体育馆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人才交流会”,主要面向199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我为之一振,一定要去试试。2月9日的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认真地梳妆了一番,穿了一件宽宽松松的绿毛衣,配了一条牛仔裤,一双白波鞋,显得既有青春气息又不失端庄、大方。出门前我对自己说:“你不比任何人差。记住:有信心不一定赢,没有信心一定输。”赶到体育馆,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且不说那些手持硕士、博士学位,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不去说那严格得近似苛刻的用人条件,单是那些来自各高校、人山人海的学生,就把我的热情退了一半。一些待遇优厚、颇有名气的单位的招聘处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学生围了个水泄不通。我竭尽全力挤了进去,然后带着自信的微笑,送上了我的自荐书,并不失时机地作了一番自我推销,诸如我的特长、在校期间所获奖励以及对未来的种种打算等等。我深知,我没有名牌大学的牌子,也没有高深的学历,只不过是个两年制的专科生,但我有足够的信心、勇气和一定的素质、实力,无论如何我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诚如美国人常说的,凡事都要敢去试一试。这不失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我已记不清递出了多少份自荐书,也记不清当时是何种信念、力量支撑着我,忍受着傲慢、冷漠甚至轻蔑,始终自信地微笑;只记得走出体育馆大门时,已近下午,冬天的风又冷又硬,可我的额头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一时间百感交集,禁不住泪水滑落脸庞……
紧接着是春节,我过得淡心无肠。我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天南海北,漂流四方。我不信偌大的天地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一个电话改变了我的命运。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公司人事处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去面试。当时我心里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竟然得到了这样一家公司的复试通知,仿佛是黑夜里看到了一线曙光;忧的是疑心我那点有限的知识和能力能否通过复试。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有信心不一定赢,没有信心一定输。”想起了挥汗如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想起了挑灯夜战、读书破万卷的大学生活,想起了从前凌云壮志的我,在最失意的时候高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一切,又为我平添了许多信心和勇气。
出乎我的意料,复试仿佛很轻松,对方问了一些平常的问题。我并不拘束,我明白在轻描淡写中展现自己的实力最有震撼力。于是就像拉家常似的给他们讲了我的经历和基本情况。当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到这个公司时,我略微沉思后回答道:“这主要来自两方面的信心:一方面我认为贵公司技术力量雄厚,领导管理有方,在用人上惟才是举,任人惟贤;另一方面来自我对自己的信心……”我的第六感官告诉我,他们对我的印象颇佳。我知道这得益于大学时期,我广泛地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朗诵赛……培养了我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庆幸我没有放过每一次锻炼机会。临走时,办公室主任交给我一份1万字左右的总结,要我根据这份材料写一份1千字以内的简报,特地强调不能超过字数,第二天一早交来,我深感机会难得,可压力也大。时间只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了。我并不太紧张,反倒有些欣喜。写作是我的强项,我正好可以展露才华。后来听说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对我的文章都比较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胜券在握了,我仍有一种飘摇不定的感觉。
不久开学了,我隔三差五地打一些电话去探探公司的口气,他们仍未表态。据说该公司竞争很激烈,有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想挤进去,其中有3名本科毕业生,有2名硕士研究生,还有几个高干子女。我的心情低落了一些:我一介无名小卒,两年制专科生,没有任何臂膀,希望渺茫。
突然有一天,该公司来了位年轻人,到学校考察我的情况。当时我在系里正红:一等奖学金连续获得者,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系学生会主席,多次受到院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考察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该公司在用人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用,我成为了4名幸运者之一。不久,一纸盖有鲜红公章的接受函寄到了我手中。此时的我除去了那份狂躁、焦虑、企盼,竟是出奇的平静。
我想,生活本是辩证的,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幸运”与“不幸”。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所接受,承认,有名牌大学的牌子、高深的学历固然有利,但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不是《圣经》中的伊甸园,也不是《佛经》里的青帕拉,而是处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的。我们只有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成功,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胡彦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她有一副好口才,得益于她懂得推销自己的艺术。
美国的《走向成功》一书指出:“在工业社会里,人人都在推销自己。在工商界,没有推销,就没有企业;在个人来讲,不懂推销,就难以出人头地……”也就是善于在社会交往中推销自己。我们要走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就需要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比推销商品更重要,掌握了推销自己的技术,就等于拥有了成功人生的钥匙。
年届不惑之年的约翰与伊诺卡公司中止合同后,参加过不下上百次的招聘面试,但一直未能顺利找到新的工作,家里的日子捉襟见肘,非常拮据。不久,他又将参加一家有影响的汽车公司的招聘面试,这一次,他该胸有成竹——他已有了一个赢得工作的计划。
在准备面试期间,约翰将以前面试中碰到的问题一一整理出来,然后叫朋友向他提问,并用摄像机录下整个过程。“我能雇用此人吗?”看过录像,他就这样问自己,不,不能。我双手紧抱僵坐在那里,样子活像个被叫进办公室的学生。”
于是,约翰进入了紧张的准备和排练,直到他知道稳操胜券为止。果然,那家汽车公司很快便聘他担任某地方机构的副经理。
在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求职者不妨也学会约翰的办法:把你的长处亮出来,你推销你自己,就必须了解你自己。
俗话说:自己的喇叭自己吹。求职择业就是推销自己,这种推销难度更大,艺术性更强。在求职过程中,应聘者适当地运用话语为自己作宣传,方能使对方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只要不言过其实,适当地自我表白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求得自己满意的职业。
曾经端着“铁饭碗”、高枕无忧的莘莘学子,如今面临着市场无情的选择。在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下,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怎样才能使自己既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又找到一家适宜于自身发展的理想单位呢?要怎样才能在那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把自己推销出去呢?
毕业生要想摆脱困境,避免走弯路、陷入误区,更应该认真学习和吸取他人求职择业的经验和方法,掌握并运用自我推销的策略和技巧,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
也许你会发出感叹:“我先天不足怕开口,没口才。”你是说你缺乏在社交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吗?不,朋友,你也同样有一张嘴,你也同样能“谈笑鸿儒”,在社交场合取得成功。口才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就像庄稼需要施肥、道路需要整修一样,口才需要培养。人们曾对丘吉尔的口才进行各种分析,他的儿子却一语中的:“我的父亲他把自己一生中的最宝贵的年华都花在写讲演稿和背讲演稿上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积极地开发和掌握一些先人的经验,你也能成功。
世界上没有天生造就的口才大师!
英国首相丘吉尔完全靠自学成才被誉为“世纪的演说家”。他原先讲话结结巴巴,口齿不清,根本就不是当演说家的料。他身高仅五英尺多(约1.65米),没有堂堂的仪表和风度,他那难听的喊叫声又不像麦克阿瑟或是马丁·路德·金那样洪亮。丘吉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在这方面,他没有优势可言,在下院最初的一场演讲中,他讲到一半便垮了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条件下,丘吉尔最终拥有举世皆知的雄辩的口才,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话说:“丘吉尔动员了英语语言并将它投入了战斗。”那么,在如此差的基础上,他何以获得如此令人惊奇、瞩目的成功呢?除了刻苦、勤奋、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外,别无他法。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结晶。”除了先天的品质,后天刻苦的锻炼更为关键。
公元前382年出生于雅典的狄里斯在西欧被誉为“历史性的雄辩家”。据说,他天生声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齿不清,旁人经常听不到他在说些什么。当时,在狄里斯的祖国——雅典,有很严重的政治纠纷,因此,能言善辩的人便格外受重视,引人注意。尽管狄里斯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人,很擅长分析事理,能预见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自己缺乏说话的技巧,是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的。于是,在作了一番周密细致的思索,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讲内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讲台时,不幸的是,他遭到了可怜的失败,原因就是在于他发出低沉的声音,肺活量不足和口齿不清以至于听者根本就无法听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
但是狄里斯并不灰心,他反而比过去更努力训练自己的说话胆量。他每天跑到海边去对浪花拍击的岩石放声呐喊;回到家时,又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嘴形,做发声练习,一直坚持不辍。
狄里斯经过这样的几年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度走上讲台演说时,博得了热烈的喝彩与掌声,并一举成名,声震遐迩。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实践中磨练口才,用意志作成功的基石,以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勤奋的苦练加巧练,你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