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人的口语交际的才能
一些有关口才的著作把口才界定为口头表达能力,似有片面之嫌。我们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口才,起码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并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其次,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清醒的语境意识。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些人不顾场合,不看对象,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人们不仅没有把这种“能说会道”视为口才,反而极其反感,原因就在于其讲话没有做到因人而异,话循境发。因此,“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成为衡量口才的重要条件。
有这样一件事:1965年,美国作家路易斯·斯特朗80大寿,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展览馆的大厅为她举行祝寿活动,与会有几百位中外人士。周总理在致词中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大家听到总理用“40公岁”这个新名词都笑起来。斯特朗也哈哈大笑。总理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我们祝贺斯特朗女士继续为人民写出大量的文章,祝贺她永远年轻。”
祝词中,周总理特别使用了“40公岁”这一说法,它一方面暗寓着斯特朗女士的实际年龄,另一方面又寓示着斯特朗女士精神上的年轻。这种一语双关、新颖别致的说法是在“1公里=2里”、“1公斤=2斤”等基础上的新创造,它既令众人耳目一新,又贴近了斯特朗女士的心理需要,因而为喜庆的场合增添了热烈、轻快的气氛。可见,好口才即意味着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时机,这样所说的话才能恰当得体。
再次,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即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对方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把走的路叫马路呢?”总理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所以叫马路。”对方又问:“在美国,人们都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着头走路呢?”总理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要低着头走了。”例中美国记者的发问虽无恶意却也语带讽刺,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感悟到了这一点,马上在笑谈调侃中运用弦外之音,针锋相对地予以回答,尽显杰出外交家的风采。
从中不难看出,准确地听话,深刻地领会交际对象的话语内涵,是发挥口才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答、辩论、还击的根本前提。
总之,口才作为口语交际现象,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来考察和研究,才能对口才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不过,把口才界定为口语表达才能,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口语表达的内容既是口才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口语表达自身又是口才的物质外壳,可以说没有口语表达,口才就无从谈起。因此,一般研究口才,往往是从口语表达着手的。
口才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金话筒”
语言就是我们的思想及情感的表达,好像鸟儿没有羽翼,就无法飞上天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若是离开了语言,就无法顺利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促成事业成功。“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和他人呆在一起的,从经常在一起的爱人、邻居、单位领导乃至偶尔一遇的商店售货员、公共汽车售票员、护士、警察乃至芸芸众生中那匆匆擦肩而过的行路人。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庞,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面前,可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离不开吃饭睡觉一样离不开社交,而言语会话水平的高低则常常会成为影响到交际成败的关键。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了4位客人吃饭,约定的时间已过,却只来了3个人,等了好半天,那本该到的一位客人却还是没有到。
甲等得不耐烦了,说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其中的一个客人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吧。”于是,他悄悄地先走了。
主人转过头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怎么又偏偏走了呢?”又有一位客人想:“那么我是属于那个该走的人了。”于是,他也伺机走了。
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一位客人一听,便也逃之夭夭了。
这时,那位久候未至的客人总算到了,某甲呆呆地望着满桌的酒菜,叹道:“你啊,来的可真不是时候!”这迟到的客人一听,袖子一甩便转身走了。
主人一番好心,为什么客人却一个个接二连三地走了呢?这是因为主人的言语不慎引起了客人的误解。主人的四句话听起来总让人觉得话中有话,弦外有音。
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联想到“不该来的倒是来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是“该走的没走”;
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你既是不该来的,又是该走的”;
第四句:“你来的真不是时候!”,意味着:“这个时候你真不该来!”。于是,四位客人走的一个也不剩。这当然是极典型的故事,但却说明语言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正常的社会交往。某甲之所以把好友一个一个地气走,这是由于他没有注意到语言表达的复杂性,他始终不知道“言”同“意”的复杂关系,没有意识到,言辞表意,往往既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以至具有里层意蕴。在社交场合中,要特别注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注意语言的把握、发挥。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相互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极其重要。而在各种信息交流形式中,口语交际是最主要、最生动的形式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口语交际不仅是最主要的交际形式,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形式。口语交际或一个人的口才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醇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1991年11月,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李雪健因为主演《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同获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在颁奖会上致答谢词的时候,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李雪健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他恰如其分地运用对比的两句话,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表达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而且很有幽默感,给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要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的口才,口语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形象。上海电视台1986年举办了一个江、浙、沪越剧演唱大奖赛。经过激烈的争夺,一位越剧新秀一举夺魁。他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说:“今天,我捞到了第一名……”,“捞”字出口,全场哗然。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如此说话,只会给人以粗俗浅陋之感,致使他的“新秀”形象顿时在观众的心目中暗淡了许多。此人因为口才不佳而使自己的事业遭到挫折。目前,改革开放的政治形势和现代信息化社会对口才提出了时代的要求,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公关到外交,从教师到商人,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固有的优势。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要交流信息,要沟通思想,靠什么呢?靠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这种语言交际能力中,口语能力尤其重要,应用也最广泛。不善言谈的人是很难让人了解其价值的。
许多人为什么不善言谈,“有货倒不出来”呢?在当年中日两国青年的联欢中,为什么日本青年大都洒脱自如、善于言谈,而我国青年大多拘谨木讷呢?有些人在全国或国际的某种比赛上获奖,为什么面对记者的采访竟连一句有实际意义的话都讲不出来呢?许多人参加演讲,为什么会把已经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想不起来呢?许多人在聚会和社交的场合,为什么会金口难开、忸怩腼腆,尤其是和异性、陌生人、领导人物交往,更是脸红、心跳,羞于启口或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呢?……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这是由于这些人弱智低能吗?当然不是!而是一道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难题。难道只是老实巴交不敢说,拘谨木讷当“闷葫芦”的问题吗?当然不止于此,那些信口开河、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有口无才的表现。难道我们许多中国人的笨嘴拙舌或有口无才是种族遗传下来的弱点和毛病吗?当然不是!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现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可见,口才的兴盛是和文化发展、思想活跃、人才蜂起密切相关、同步一致的。如今,文化教育空前普及,各种人才急待开发,而许多人却口才不行,这并非是先天不足,而是长期的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的教育弊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长期不重视口才的必然结果。
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公元前六十三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当选为执政官,遇到了以喀提林为首的阴谋集团夺取政权的事件。为揭露他们的阴谋,西塞罗在元老院接二连三地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喀提林》等四篇演说。在演说中,他表现了高超的口才,把讽刺、比喻、比较等修辞手法,把简练明快、优美动人的词汇巧妙结合起来,使其演讲跌宕紧凑,犹如高山流水,欢畅清澈,雄壮有力。结果,口才成功地帮助西塞罗击败了喀提林。周恩来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气魄非凡,言辞犀利,柔中有刚,就连敌手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许之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周恩来在谈判中“精力充沛,准备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压力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林肯的《裂开了的房子》和《葛提斯堡的演说》,感情炽烈,思想深邃,为武装美国人民的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一般人来说,虽不至于用演说引导群众,鼓舞士气,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与人交际也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否则,成功之路也会更加曲折。
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也会陷入困境。不重视口才锻炼的人,一生中失败于口才的事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会因说话不当而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有位少年卧轨自杀,起因是这位16岁的学生因外出游玩没做功课,被父亲骂了一句:“真是人头猪脑,还不如去死。”父亲的这么一句气话导致了这场悲剧。如果他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道理,运用口才的一些具体技巧耐心说话,这场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口才和交际的学问,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盛行,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很重视开设这门课程。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
美国俄亥俄州的马瑞塔学院把毕业之后工作不久和毕业之后工作10年以上的新老两部分毕业生请回学院进行测验,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亲身体会回答:你在学校里学的哪一两门功课对你走上社会最有用?新老毕业生一致回答:最有用的课程是演讲学和交际学,它教会我们怎样说话,怎样与人打交道;其次是英语课,它教会我们怎样阅读和写作。10年前,我国有几位专家学者赴美考察,这是第一次以演讲与交际为目的的出国考察。他们了解到,美国各个中等学校和高等院校都把演讲与交际作为必修课开设,小学有口语训练课。他们所到的院校都有演讲大厅和设备完善的演讲练习室。各院校经常开展演讲、辩论比赛和各种交际活动。教演讲学和交际学的教师水平很高,不但知识丰富,有理论著述,而且具备高超的实际能力。美国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很重视口才和交际能力,其中最受尊重、能赚大钱的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教授、牧师、商人和医生等几种人都具备出众的口才,善于演讲和交际,难怪他们把口才列为“三大法宝”的第一位。俄罗斯诗人纳德松说:“世人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是的,假如口语的表达像火山的岩浆找不到突破口,或者像满腔怒火的烟囱,吐出的只是股股黑色的烟尘,都会给人的思想以禁锢,给人的精神以折磨。有的人一句话能使人笑,而有的人一句话却能把人说跑。说,实在是一种处事的本领,交际之艺术,社交的“通天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