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一点,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难,甚至与此同时他还可以与别人进行愉快而具针对性的谈话。因此,当一个人的第二本性在不断重复中形成时,并遵循习惯的规则完成时,一个人就完全可以由习惯来支配行动,将思想解放出来去做其他自己热衷的事情,或者进行更有意义的娱乐项目。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发出命令指导身体的各个部分以某一种模式形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而后再通过条件反射使这些习惯自动地进行。如此,神经系统就承担了大脑的一部分工作,使大脑有机会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更高级更复杂的活动,人体的这种自然巧妙的做法不能不说是算了一个经济账。
人的一生要么是一片草坪,要么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因为每种习惯的养成要么是人们精心养护、自我抑制的结果,要么是任性放纵、我行我素的结果。
如果你邀请魔鬼的一个孩子来家里坐客,那么你的整个家就会因此而被魔鬼占领。所以说,一种坏的习惯与你的其他习惯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比如说,随意堆放日用品的这种坏习惯,会慢慢影响到你对办公用品或其他一切用品的摆放习惯,渐渐地,你的个性品格就发生了质变,最后会变成一个坏习惯构成的综合体。
当一个人突然发现在自己与说谎者之间画的是等号的时候,他往往会感到又气又急。显然,他并不愿意养成这种坏习惯,也不愿意给别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但事实上,在他看清这个等号之前,不等号上那多出的斜线正因为他贪图小利而做出的种种虚伪表示的想法迅速缩小以至消失,最后,这种思想占有了他大脑的整个空间,使说谎变成了一种来自于大脑的自然而然的命令。
发现这种坏习惯后,起初,他也许还觉得轻而易举地就能克服,其实真正实施起来他就会发现,那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习惯像锁链一样紧紧地束缚住了他的一切,要想成功挣脱,需要经过一番痛苦的、细致的、持久的反复正确的行为,而且肯定要用无比坚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每一次行为,只有这样,他大脑皮层里的软组织里才能形成一种起抗衡作用的因素,最后取得成功。
人们对那些平时看来老实本分、斯斯文文但却从事犯罪活动的人常常感到费解,但是,如果人们能够仔细探究一下那些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轨迹,就会发现,从一开始这些轨迹就是弯曲的、变形的,就是那些他平常根本不在意的小事直接促成了他今天的犯罪行径。所有的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基于同样的理论?当行为习惯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变得越来越敏感时,它做出反应的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我们总是容易忽视习惯对生理基础产生的影响力。同样一个行动,每重复一次,都会增加它再一次出现的概率。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机制,这种机制倾向于不断的、甚至永久性的重复,而且这种机制灵活的机敏性也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高升,初始的行为经过多次条件反射就成了一种自动的行为,不再受大脑的制约。
如果我们教育那些走上邪路的人放弃罪恶时,只传授他们仅仅用意志的力量就能够走出邪恶、重新做人的思想,而不把这种养成好习惯和建立新性格需要经过的艰苦历程向他们解释清楚,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对于正反任何一方,都是一件缺乏人道、缺乏透明度的事情。除非这个邪恶之徒具有超凡的意志力,否则即使他下定决心要去改变,但他明天的行为依然会是今天行为的重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不仅多数的母亲不了解习惯成自然的科学道理,我们的教育系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知道,习惯的养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与之相比,其他任何学科的地位几乎都要黯淡无光。
那些刚刚走出邪恶之门,正走向光明之门的人们,往往并不清楚,也从未有人告诫他们,严峻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考验仍将继续,他们必须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果断地与黑暗的过去诀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径直走向光明之门。否则,一旦放松警惕,哪怕只一小会儿,沉淀在心中的欲望都会冲出来,而且在被发现之前将你捆绑拽回地狱,你此前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下了千百次的决心就会付之东流。
一个退伍多年的老兵买完菜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左手提着一篮子鸡蛋,右手拎着一扇牛排。突然,路边玩耍的孩童高喊一声:“停止前进立?正”这位忠诚的老兵丝毫没有迟疑,立刻收拢双手、双脚做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姿势,可怜的鸡蛋和牛排被摔到了地上。老兵的神经已经习惯了这种刺激,他的动作也早已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
“我发现,”圣保罗说,“法律的初衷是绝对纯净有益于我们的,但现在法律掺杂了有害物质。对于上帝为他的子民制定的法律我是举双手赞成、支持的。但在我的同伴那里,我看见的是另外一种法律,与我思想中的法律正好相反,到最后,我成了他们中惟一的异类,被他们包围着,感到无所适从。啊快救救我,让我解脱吧”圣保罗话中的法律指的是一种古时候的习俗,即把受害者的尸体与杀人犯面对面地捆绑在一起,直到杀人犯因被害者尸体发出的恶臭窒息而死为止。
“如果我能够真正做一个崇高的人,我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我曾不止一次这样发誓。”一个恶习难改的人坦言,“可是,过不了多久,我就又会为一点点小利而犯罪。”
要想改变一种习惯,惟一的办法就是那句俗语?解铃还需系铃人。你原来是怎样养成这种习惯的,你现在就必须怎样来打破它。如果你原来一步一步走入恶习的深渊,那现在就要一步一步攀爬到顶峰。如果你当初是被诱惑所吸引,那现在就要坚定地拒绝它。千回百折,我们编成了个大绳索,但它却反过来将我们束缚住,伸出你的双手努力奋斗吧,想要重获自由的天空,惟有再千折百回解开绳索,不要放弃,不要灰心,要坚信勤劳的双手和纯净的智慧最终将解开束缚心灵的绳索。
好习惯在于克服不良的天性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仰,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致力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汇气。在努力中不妨作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再从严严难克制自己犹如练功的人可以缚着重物走路一样。这种苦练比较难,所以其效果就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要长时间地严格约束自己。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26个字母以制怒。
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就采用每天比前一大少喝一点的力、法,最后戒绝。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持续紧张,以便有机会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太相信一种大性的克服,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再冒头。它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又情不自禁地要扑上去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还有就是在一时激动的情况下,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
有的人的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是有毅力的。因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不喜欢的学科,就要强迫自己遵守固定的时间。但对于那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你应当时时见,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我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径仁设下了障碍。想象一下,10个当代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团团而坐,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相同。
“意见”也有同样的道理。信念的异同,取决于身世与环境的各种因素,我们就是靠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的意见。固执己见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了成长、进步和充实自己。它使我们自认为十全十美,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十全十美。固执己见者为了防卫自己的弱点,必然无法快乐而被孤立,这已是不争的结论。
你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就可以做到。你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你应该有“闻过则改”的雅量。
固执己见是一种消极的癖性;心胸开阔才是应有的态度。前者会导致失败与孤立;后者则是获得成功与友谊的保证。
只要你肯向别人伸出友谊的手,只要你肯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你了解别人和我们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权利,你就不会再坚持己见了。你内心的成功元素会再度展开活动,而内心的失败元素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
请记住19世纪美国诗人罗威尔的话:“只有蠢人和死人,永不改变他们的意见。”
严重的固执己见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你每天的想法都会改变,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每天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情况也不同,生命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因四季的变换而依序进展。你想象一下,如果一棵树在春天时倔强地拒绝抽发新芽,如果一朵花倔强地拒绝开放,如果一颗蔬菜或一粒果实倔强地拒绝生长或成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是否刚愎自用?你是否拒绝身体的改变与成长?你是否抗拒创造性的生活?抗拒微笑、友谊、宽恕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16世纪的法国散文家孟达尼曾说:“刚愎与冲动,就是愚蠢的明证。”
要想从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更多的生活,从小就必须开始革除消极感。这种感觉,是培育顽固、刚愎、忌妒与惰性的温床;这些习性能使你丧失抵抗力,而萎缩成微小的细菌。你是一枚微小的细菌,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答案在于自己内心。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友爱自己,你就能克服刚愎自用的心理。
但是择善固执与刚愎自用有所不同。假如你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发现你的信念对人类有价值,你应该为这个信念而奋斗。这并不是冥顽不化,而是建设性的决定。对你自己,对全人类,都有所稗益。
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着、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利用痛苦的力量革除不良的行为或习惯
罗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我曾对烟酒和毒品避之惟恐不及,你可别以为那是我聪明,而我只能说那是我比较幸运。我之所以不喝酒,乃是因为在我还是个孩子时,有一次在家里见到有人喝醉酒而吐得一塌糊涂,那种痛苦的模样留给我极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喝酒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我还有一个对喝酒印象不佳的经验,便是一位好友的母亲留给我的,她胖得实在是不像话,约有200公斤重,每当她喝醉酒便会紧紧地搂着我,使我的脸上和身上沾满了她的口水。因而这使我对酒感到深恶痛绝,如今只要闻到别人嘴里所呼出的酒气,便会使我极不舒服。
然而啤酒对我来说又是另一桩故事。在我还是11~12岁时并不把啤酒当酒来看,那是因为父亲喜欢喝,而他又从来没有过我那位同学妈妈的坏毛病,事实上父亲喝起啤酒来的模样还真不赖,就因为他喝得也不多,所以我对啤酒的印象始终不坏,甚至于也希望学学家父喝酒的架式。
有一天我就真的学起父亲,想试试喝啤酒的滋味。于是请我妈也给我来上一罐。一开始她不同意,说酒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我并没接受,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喝酒的模样似乎告诉我啤酒实在是很好喝。我们经常会听不进别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看法,而那天的经验使我认为我成长了不少。妈最后经不起我一再的央求,相信若是不给我一个难忘的教训,迟早我会到外头买来喝,于是她说:“好罢,你要学你爸爸是吗?那么就得像你爸爸那样的喝法。”
我不解地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