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装饰的。故宫博物院藏的时大彬方壶,壶面髹漆并进行雕刻,集紫砂工艺和雕漆工艺于一身。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包锡的工艺,但由于技术复杂,未能延续。还有抛光包铜的工艺,包铜多见于壶嘴头、口盖的边缘等部位。金银丝镶嵌是新的装饰工艺,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饰手法,先在泥坯上将纹饰图案刻成凹槽,烧成后将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磨平。
§§§第六节 景德镇陶瓷:誉满中外四绝艺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辉煌的明珠。它有近二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也造就了历代数不清的艺术匠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的技艺人员奋发努力、刻意求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使景德镇瓷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
一、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当时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景德镇的窑户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名扬海内,于是天下都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
景德镇制瓷艺术发展到元代,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创制了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如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振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他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制作工艺
(一)工艺分类
其工艺分为造型和装饰两大类。造型为立体长、宽、高三度空间。装饰方法有很多,各有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按装饰技法不同分为:釉里红,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釉下五彩,其色彩比青花、釉里红丰富,而且透明艳丽、光洁滋润;颜色釉,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而且品种繁多、变化万千,每种色釉各具特色,色泽永久不变;粉彩,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面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有国画味,浮雕之感;古彩,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墨彩,特征是以红色和黑色为底勾勒金色线条,色彩绚丽浑厚,富于装饰性;洋彩,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色彩多样,毛坯造型多样,花纹生动,格调新颖。
(二)制作工序
1.练泥
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坯
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3.印坯
印模的外型是按坯体内弧线旋削,将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型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
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5.晒坯
将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
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
普通圆口采用蘸釉(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或荡釉(将釉浆注入坯内晃动,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然后迅速倒掉过剩的釉浆);琢器(相对“圆器”而言,“圆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圆形器皿,如碗、盘、碟等。而成型工艺较为复杂的器皿,如瓶、尊、壶、罐等,则称“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方法是将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嘴吹喷,如此反复多次,坯面可得厚度均匀的釉层)。
8.烧窑
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要不时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釉
给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为700℃—800℃。此外,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褪色。
§§§第七节 德化白瓷:素雅高洁婴儿面
德化窑瓷历代相传,千年薪火不息,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白瓷,胎骨细柔坚致,胎釉质感美妙,色泽温润明亮,形体晶莹剔透,凝脂似玉,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一、历史渊源
中国的白瓷,起源于北方地区,至唐代即有“南青北白”之说。宋代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在色调上白中微闪黄,釉面细薄润滑,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在工艺上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等技艺,将白瓷的纯白装饰推向一个繁花似锦的阶段。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在德化境内现已发现了42处宋元时代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许多诸如军持、粉盒等当时德化瓷的遗物。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佳春岭窑的青白釉已经相当的洁白,接近于白釉瓷,可以说是德化白釉瓷的萌芽。
到南宋时,德化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产品除了碗、盘、钵、罐、壶等丰富多样的日用器皿外,还新生产出大量造型美丽、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并大量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较易控制的“鸡笼窑”。从而改变了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开始进入了采用氧化烧成的新技术阶段。
宋、元时期德化窑器物的装饰技法和装饰艺术已经达到了技术娴熟、匠心独具的境界,这一时期德化窑器物的装饰方法,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方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花纹细致工整、优雅精巧、多种多样,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德化白瓷器从明代开始正式见诸古代史册。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载:“白瓷器,出德化县。”至明代晚期,德化窑业日臻全盛。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泉州府志》亦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崇祯年间宋应星所著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提及:白瓷“凡白土日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唯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逐渐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尤其是康熙以后,“坚姿素质似琨瑶”的“象牙白”瓷的瓷土、釉药配方失传,德化白瓷的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但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水平,瓷器质量较为上乘,其瓷雕作品也由明代注重塑像造型的完美和刻划人物内心神态转为以精细、繁杂的手法,着意表现外表装饰的复杂和工艺的难度。
晚清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我国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这一时期的德化白瓷釉水以青白、灰白釉为主,且常伴有铁锈斑点,釉较为粗糙,肉眼下可见一些细小砂粒。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业再次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72年,德化县第一瓷厂成立攻关小组。成功恢复了明代“象牙白”瓷的配方生产,研制出了一种白中闪黄的瓷种,定名为“建白瓷”(福建白瓷之意)。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被誉为瓷坛“三朵金花”。
二、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颜色温润雅致。如凝脂冻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铿然作响。独具一格的“象牙白”瓷问世以来,就以透明的胎体、温润雅静的种色、如脂似玉的瓷质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在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
(一)德化白瓷的种类
德化窑除了烧制常见的梅花杯、龙虎杯、盘、碗、洗之类的器物外。透雕笔筒、水注、印盒等文房雅玩颇具特色。此外,诸如觚、尊、香炉等陈设供器均制作精巧、造型雅致,深得白玉宫廷祭祀用器之要旨,深受人们的喜爱。
德化窑白瓷产品种类繁多,有爵形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德化窑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不施彩色,而是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同时,德化雕塑人物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着意刻划塑像的内心世界,独具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德化窑瓷工艺
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洁净、杂质少等特点,又大胆创新,注意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匠心独具地以堆塑、刻划、贴花、印花等各种工艺手法极力追求器物的造型美,或将人物、动物形象与器皿融为一体,或摹拟瓜果花叶象生成型,创造出巧夺天工、令人赞不绝口的白瓷艺术品。
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相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贴花和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如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的精品。
(三)德化白瓷的别称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是明代白瓷珍品,瓷质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
猪油白也是明代白瓷珍品,其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白润如脂,略带黄色,但比象牙白浅淡,犹如凝固的猪油,故名。
葱根白同样是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孩肌肤般粉嫩透红。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者更少。
§§§第八节 龙泉青瓷:名剑优瓷并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