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科篇
明 玄中猷法師傳
玄中猷法師。別號復闇。杭海昌某氏子。依愚翁長老祝髮。研精教義。更知有宗門向上事。其為文。如春花秋月。艶無待飾。清不加寒。筆花之妙。照映今古。假斯文以闡吾道。或以是譽。師如受唾。 洪武中。主席於錢唐吳山大乘寺。道風大振。永樂庚子。繼主嘉禾東塔寺。寺為漢朱買臣之故宅。宋孝宗。甞龍游於此。屢經兵燹。殿宇傾廢。若前住山。滄海深。雲谷祥諸公。皆志於興復不果。師至。憮然有感。遂罄衣囊鉢底。及鳴合施者。簡材鳩工。薙荊榛。畚瓦礫。始是年。訖於宣德戊申冬。殫精十祀。而百仆俱起。四方緇素。皆視師為景星慶雲。望而歸之者。不可勝計。師煩之力辭。退居別室。至正統戊午。杭之南山慧因講寺。久虗其席。諸山僉謂。慧因冠華嚴之首剎。非碩德不足以當之。唯師其人。辭再四不克。時慧因亦圮。師至。興廢起弊之功。不減在東塔時。況二山俱華嚴講寺。夫華嚴一宗。始於賢首。成於清涼。定於圭峰。皆盛弘於北。傳至晉水。則入杭矣。杭而宗華嚴。大難為力。師兩興巨剎。一振頹宗。晉水而後。槩不多見。孤力獨運。良可嘉偉。筆其略為傳。以示來者。
南洲溥洽法師傳
師。諱溥洽。字南洲。晚號迂叟。又稱一雨翁。姓陸氏。宋寶章閣待制游之後。世居會稽之山陰。祖某。為饒州餘干縣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師生於至正丙戌。自幼闓爽頴異。父教之詩書。悟解日益進。未齔。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長戲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師應聲對曰。鳳鳥終非凡鳥。為眾驚異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輒敬禮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於郡之普濟寺。禮雪庭祥公為師。受具上天竺。謁東明日公。一見器重之。命典賓客。其儀矩從容秩然。藂林老宿多推服。以為難能。而博究教典。雖寒暑夙夜不懈。已而從具菴玘公於普福。講求旨要。凡諸經籍。精粗小大之義。靡不貫串。而旁通儒書。間以餘力為詩文。多有造詣。玘公命首懺事行三昧法。自是進於止觀明靜之道。 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瑪瑙講寺。又住蘇州北禪。學徒雲集。師為開演五時八教。如來一代施化之儀。無智愚高下。人人滿所欲而退。一時宗門耆碩。如九臯聲公。啟宗佑公。咸共嗟賞。謂吳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雲故事。建金光明護國。期懺七晝夜。為眾講貫無虗日。 太宗皇帝。聞其賢。召為僧錄司右講經。 玉音褒諭。有通東魯書博西來意之語。居長干西丈室三年。時夢觀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夢詣師室及門。有二神人。兜鍪金甲。衛護甚嚴。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覺。詣師告所夢。且曰。公其代吾師乎。踰月夢觀卒。有旨。命師主天禧。又三年。陞左善世。 太宗皇帝。舉靖難。師道衍公。有輔翼居守功。及即位 召衍。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師以左善世遜衍。而己居右。 上嘉從之。永樂四年 詔修天禧寺浮圖。落成之日。 車駕臨幸。 命師慶讚。祥光燁煜。萬眾聚觀。天顏愉懌。時有任覺義者。忌師之寵。搆詞間之。左遷右覺義。疏斥。師不辯。自處裕如。既而 上察其心。復右善世。 仁宗皇帝臨御。以老宿數被 召問。禮遇特厚。 命居慶壽寺松陰精舍。以自佚。而 上御便殿。 召師入見。慰勞甚至。遂奏乞還南京大報恩寺以終老。從之。 賜佛像經鈔若干緡。給驛舟。 命中官護逃。既至。明年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後事留偈。訣別其徒云。清淨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臘六十有九。塔全身於鳳嶺。送者萬餘人。訃聞。 上遣行人王麟蒞祭焉。師歷事列聖。一以至誠。而言動必祇禮度。處物和。馭眾寬。解逅逢掖士。喜商論文事。三四十年間。鉅緇老衲。有文聲者。惟師與衍公耳。師所著。有金剛注解附錄二卷。應制及與名人唱和詩若干卷。 國家建法會。一切科儀文字。皆師所定。以貽範於後。所度弟子。慈霔圓悟大霑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圓瀞鴻義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於南京。弟子奉龕建塔於長干西南鳳嶺之陽。復於塔前搆精廬以居。工部右侍郎廬陵周忱。為之記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詳見少傅楊公塔銘矣。今之記似可略也。然予於茲寺之建。獨有感焉。昔者孔子沒。弟子皆冢於墓。服心喪之禮三年。喪畢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子貢反廬於墓上。又三年而後去。蓋師之與弟子。所以傳其道授其業。有父子之恩焉。後世此道不明。當其師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喪之禮者。幾何人哉。心喪之禮。且不能服。況望其廬墓至於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聞。洽公當永樂間。甞為同列所間。 太宗皇帝。欲試其戒行。繫之於錦衣獄。一時門弟子。多雲鳥散去。獨霔公焦心苦骨。從其師於患難。服薪水之勞。未甞一日去左右。卒使其獲全行業。蒙被 國恩。大昌其教於晚節。觀其盡心所事。不以死生窮達。而有所改易。此葢士大夫之所難能。而霔公能之。予於是重有感也。是用書以為記。使後之觀於此者。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勸焉。
(有言。靖難兵起。師為建文君。設藥師燈懺詛 長陵。金川門開。又為建文君削髮。 長陵即位。微聞其事。囚師十餘年。榮國公疾革。 長陵遣人問所欲言。言願釋漙洽。 長陵從之釋其獄。時白髮長數寸覆額矣)。
木嚴植公傳
木巖植禪師。婺人也。得法於虗谷陵公。三坐道場。皆有語錄。王文忠公褘。為之序曰。當宋季年。宗門耆宿。相繼淪謝。欽公獨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傳者。是為虗谷陵公。公遭逢聖時。蒙被帝眷。其道尤為光顯。而其上首弟子。則吾木巖植禪師是已。師之入其室也。非唯參決其心要。而且兼傳其文印。故其為道。無所不同於公焉。初師出世於寧之西峰。既至袁之仰山。而今遷居杭之慧雲。門人集其三會所說。日用動作之語。用故事次第而錄之。謂師之道。雖不專任乎言語之間。而因其言語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竊觀師之言。機鋒峻峭。誠足以啟學人之略解。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嚴。則所謂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夫何近時禪學之弊。其徒唯囗耳之是務。襲取昔人之言語。迭相師。用誣已而罔人。脫略方便顛倒真實。而莫之或省。然則於一大事。果何相與乎。學者。於師之言語。苟能以筌蹄視之。庶幾目擊而道存矣。陵公與師。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後。不及登公之門。而於師幸有游從之雅。姑述淵源之所自。以序其語錄焉。夫忠文公。文章勳業。表率一時。為開國第一流人。即一字一言。將取信天下後世。豈妄許可人者。而獨私鄉曲耶。吾是以知木巖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觀當于忠文。故忠文。雖欲避鄉曲不言木。菴不可得也。惜其行跡泯沒。姑拈序略代小傳。以見木巖云。
曉山亮傳
元亮。字曉山。河南信陽蕭氏子。誕夕室有光如晝。甫長茹素誦佛。不為俗營。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寶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時。師禮而祝髮。福示以禪要。有省。且指參古渝幽谷禪師。纔入室。契如鍼芥。塵勞迸於一見。疑滯銷於片言 洪武壬子。歸棠建寶頂。大弘道化。時方選名德高流。有司以師聞。被 詔住報恩。遷大慈。 宸章屢降。有幽蘭久隱棠林下。不覺微香泄九天之句。師力求退院。久之乃 賜還山。初蜀藩。請師入內庭說法。贈以金襴衣錫鉢諸物。併 上所錫賚。師受之存。為十方招提。始終不御也。甞有示徒頌曰。甕裏何曾走却鱉。蝦跳元來不出斗。出世若無堅固心。六道輪迴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浴更衣危坐。時天淨無雲。日輪亭午。但聞轟雷三陣。圓光現於空際。其數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德昂傳
德昂。別號伏菴。會稽吳守正子也。元季兵起。守正避地石門。鎮苗兵亂。母禹氏。投水死。昂年十二。從守正歸越。未幾。守正亦死於兵。昂無所依。去金華山中。削染為僧。修攝精厲。居然耆宿。人望而敬之。及干戈甫定。渡錢塘省親墓。宋學士濂。序以送之。稱其至孝有儒行。會修元史。昂入京。以母死事。告於史氏。遂得列傳。歸治母墓。榜其居曰白雲。先隴鎮人。表為真母軒。昂。後不知所終。
形非親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見性明心之士。篤報本反始之誠。外此而求離。道逾遠。昂之見性明心。吾不知何如也。只哀哀一念。至懃至懇。亦足為吾道解嘲。雖大慧禪師。為父母立後。亦不過推廣此心。豈有一毫加於昂哉。
天淵濬.季芳聯二公傳
清濬。字天淵。台之黃巖人。具戒游參。見古鼎銘公有所入。命司內記。說法於四明之萬壽。未幾。棄眾歸隱清雷峰中。薦紳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識天淵。見其所裁輿地圖。縱橫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為人。而未知其能詩也。已而有傳之者。味冲澹而氣豐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詩。而猶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與天淵會於建業。因相與論文。其辯博而明捷。寶藏啟。而琛貝焜煌也。雲漢成章。而日星昭煥也。長江萬里。風利水駛。龍驤之舟。藉之以馳也。因徵其近製數篇讀之。皆珠圓玉潔。而法度謹嚴。余益奇其為人。傳之禁林。禁林諸公。多歎賞之。余竊以為。天淵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而未能大顯者。以世無儀曹與少師也。人恒言。文辭之美者蓋鮮。嗚呼。其果鮮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興。將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見天淵所作。必亟稱之。浩初秘演。當不專美於前矣。或者則曰。天淵浮圖氏也。浮圖之法。以天地萬物為幻化。況所謂詩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無一物不該。無一事不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誠不可離而為二。苟如所言。則性外有餘物矣。人以天淵。為象為龍。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淵將東還。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別之。以予與天淵相知尤深也。請序而送之。
道聯。字季芳。鄞人也。幼讀儒書。窮理命之學。長依薦嚴羲公。修沙門行。尋甞內記於大天界寺。遂嗣法於淨覺禪師。矩度雍容。進退咸有恒則。蓋溫然如玉者也。藂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為住持事。則謙然不敢當。且曰。我心學。未能盡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說。亦未能盡通也。我歸四明山中。求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於道有聞。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風焉。宜乎。見稱於長者也。
示應傳
示應。寶曇其別號也。其先世。自汴入吳。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後。有居吳興者。祖父皆隱德弗耀。唯信慕出世法。母朱氏。奉佛尤謹。一夕夢僧踵門而娠。既而有僧自天目來。知斷崖禪師謝世。正夢時也。自是人皆謂。師為斷崖再世。在襁褓中。遇僧輒喜而笑。解禮佛疊足而坐。所至緇白景從。莫不皆以和尚稱之。雖老師宿德致敬。坦不為讓。人爭施金帛。得之隨方立僧伽藍造佛像。餘則給施貧乏。 高皇即位。訪求山林遺逸。及有道行之士。師被徵。應對稱 旨。賜饍慰勞。久之。令居龍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賢應化之地。久乏唱導之師。曰無如應者。召見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時諸 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於絕頂光相寺。範銅鑄大士像。構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釋教。 上諭僧錄司官。寶曇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區理。訖事來朝。以次年六月。復命京師。處置如式。深得 上心。天顏大悅。因奏先所居吳門集雲妙隱大雲三阿練若。同一根蒂。今離而為三。乞合為一。 上是其言。 敕賜南禪集雲之額。期十月陛辭而還。而疾作矣。以六月初九日。瞑目跏趺而逝。時隆暑。顏色不變。芳香襲人。得壽五十有九。僧臘如之。 上聞。為之傷悼。尋遣官諭祭。飯僧三千員。茶毗。會者以萬計。其徒分遺骨。歸姑蘇峨眉。各建塔奉之。信士李正。因親侍日久。凡出處不約而先至。後事尤盡心焉。師平生不作表襮之行。而世共尊之。不為溢美之言。而人益信之。屢營梵剎。不居其功。云之若遺焉。非其了達生死皆如幻夢者。能若是乎。
守仁.德祥二公傳
守仁。字一初。富春妙智寺闍黎也。詩文友德祥。字止菴。仁和人。二公當元末。有志於行道。因時危亂。鬱鬱不自得。遂肆力於詩。並有聲於時。一初甞云。我輩從事文墨。非以廢道沽名。葢有不得已也。止菴云。詩豈吾事耶。資黼黻焉耳。觀此。可知二公之心矣。一初詩。清簡有遠致。楊廉夫。極稱賞之。又善書。筆法遒勁。入我 朝被徵。為僧錄右善世。時南粵貢翡翠。一初題詩云。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飛。 太祖見之怒曰。汝不欲仕我。謂我法網密耶。止菴。住徑山唱道。為禪者所宗。風化翕然。亦以西園詩忤 上。二公皆以詩賈禍。幾於不免。然止菴。律己甚嚴。臨眾有法。氣象巍然。一初日暮無聊。頗涉不羈。不得蒙法門矣。從是見二公之優劣。故止菴得稍酬初志。而一初則終於不振。至止菴就化。倚座示眾。若無經意於死生。脫然無繫。景光尤可想而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