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上師傳
膽巴。此云微玅。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聞經聲止啼。年十五六。精通顯密諸部。世祖居潛邸。聞西國有綽理哲瓦道德。遣使迎之。時綽瓦已歿。廓丹大王。以師應命。既至。上問曰。師之佛法。比叔何如。對曰。吾叔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舌點而已。上笑顧左右曰。種性不凡。遂禮以為師。王公以下。皆秉戒師。宿具靈心。呪語精密。凡有禱祈。感應之疾。如風馳電卷。不可思議。時懷孟大旱。呪之立雨。甞呪食投龍湫。頃之。奇華異果。湧出波面。取以上進。樞密副使月的迷失鎮潮。其妻得奇疾。百方無効。師但呪數珠以加其身。不知病之去也。元貞間。海都犯西番界。成宗謀於師。呪之而捷。又以呪水。起上於垂死。上北狩。師象輿在前。過雲州。語弟子曰。此地有靈怪。上至必有薄警。當以呪勝之。後果風雨暴至。眾咸震懼伏草中。獨行幄無少挫撓。初相哥。受師戒。繼為帝師門人。為人豪橫自肆。師責而不悛。繇是衘之。逮登相位。懼師讜直。因譖之于上。師遂有潮陽之行。相哥既以罪誅。上患股。召師還京。建師子吼道場。七日於內殿。而上愈。言及相哥。師以宿業為對。上以國用不足。欲徵稅于僧。師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國之日。疆土未廣。尚免僧徵。今四海混同。萬邦入貢。豈因微利而棄成規。倘蠲其賦。則身安志專。庶可勤修報國。上悅而止其事。乙未。被詔住大護國仁王寺。癸卯夏示疾。上遣醫候視。師笑曰。色身有限。藥豈能留。但問左右。今何時。曰。日午矣。即斂容端坐而逝。上聞悲悼。賜沉檀眾香。結塔茶毗。火後開視。頂骨不壞。舍利不知其數。建塔仁王寺。西域秘密之教。以大持金剛為始祖。累傳至師。益顯著。故有金剛上師之稱焉。
佛智三藏傳
佛智三藏。出積寧氏。昆弟四人。師其季也。總丱之歲。依帝師癹思巴。薙染為僧。通諸部灌頂之法。世祖受教於帝師。銳意翻譯。師與參譯語。辭致明辯。允愜上意。詔賜大辯廣智法師。論者謂。季葉以來。譯場久廢。能者葢寡。豈意人物凋殘之際。乃見公乎。觀其所譯。可謂能者哉。師之道大闡。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黨。皆曰。此積寧法師家。其為見重如此。時僧司盛設。風紀寖弊。既不能干城遺法。抗禦外侮。反為諸僧勞擾。頺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選能者正之。僉以必得精識時務。如師者始可。詔授師江浙等處釋教總統。既至。削去煩苛。務從寬大。僧眾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處。方正之氣。頗與同列乖忤。師歎曰。天下何事。況教門乎。葢吾人之庸。自擾之耳。夫設官愈多。則事愈煩。十羊九牧。其誰能堪。遂建言罷之。議者稱其高。師。既得請隨謝事。遁跡壠坻。築室種樹。葢將終焉。未幾。以光祿大夫起。仁宗為太子時。甞就師問法。既踐大寶。眷遇益隆。館於慶壽寺。給廩饍。詔師所譯。皆板行之。師幼而頴悟。諸國語言。皆不學而能。既長。果能樹立。其為學。誦言觀義。涉其涯。遂厲於深。且好賢愛能。尤能取諸人以為善。談論之際。發其端。已得過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問而致。是以名勝之流。皆樂從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詔賜中統鈔萬緡。俾佐醫藥。太尉瀋王。往眎疾。既歿。又賜幣萬緡。以給葬事。遣使驛送其喪。歸葬故里云。
必蘭納識理傳
必蘭納識理者。初名只剌瓦彌的理。北庭感本魯國人。幼熟畏兀兒。及西天書。長能貫通三藏。及諸國語。大德六年。奉旨從帝師。受戒於廣寒殿。代帝出家。更賜今名。皇慶中。命翻譯諸梵經典。延祐間。賜銀印。授光祿大夫。是時。諸番朝貢。表牋文字。無能識者。皆令必蘭納識理譯進。甞有以金刻字為表進者。帝遣視之。廷中愕眙。觀所以對。必蘭納識理。隨取案上墨汁。塗金葉審其字。命左右執筆。囗授表中語。及使人名氏。與貢物之數。書而上之。明日有司簡閱。一如所書。眾無不服其博識。而竟莫測其何所從授。或者。以為神悟云。後厄于數。
法禎傳
法禎。字蒙隱。雪磵其號也。蔣氏。其先曹之定陶人。家世閥閱。宋靖康間。高曾避金兵。徙淮西壽春。因家焉。父德勝。將兵取襄陽有功。封濟陰侯。母魯夫人。嚴而賢。師生岐嶷。齠齔習詩賦聲律。日記數千言。然氣羸疾瘵。每病則瀕死。術者以為非壽者相。父母捨之出家。事退庵無公大講師落髮。十七入講肆。通經論大旨。開官講於建鄴聲華奪席。尋入京師。告單慶壽太尉駙馬瀋王。日請入府說法。延祐丙辰。被旨即慶壽開堂。移易州之興國。逾年。兩奉詔。翻譯菩提行釋論二十七卷。西夏僧慧澄譯語。師筆受綴文。一言三詳。刪治一出於師。所司供給。仍指授畵工。於大內寶雲殿。繪高僧像八十八龕。師作八十八傳。金書其上。初皇慶之開舉場也。蒙古色目習三場舉業。漸染朱熹之說。謂佛語為誕妄。詔翰林虎承旨玅三藏與師三人。以張天覺護法論。譯為國語。以化之。英宗即位。將以大藏經治銅為板。而文多舛誤。徵選天下名僧六十員。讐較。師與湛堂西谷三人。為總督。重勘諸師所較。仍新為目錄。旌賞特加。泰定至順之交。教門有大故。師必預議秉筆。後至元丙子。被兩宮詔旨。主南城大竹林。至正戊子。詔重譯菩提行頌文。陛見于大囗行宮。上以漢語。呼師號而面諭焉。是年。俗儒王溥張琅。陳言僧道之弊數十條。省部從其說。將行移文檄。師為駁邪論以闢之。其議遂寢。又江西儒學官塗以義。上數千言。其大旨。欲盡毀天下寺觀。僧道歸俗。財產沒官。師為公牘。回省部。折其邪說。乃止。甲午。遷潭柘之龍泉。師開堂出世。四十餘年。膺累朝眷顧。凡皇家大會。演法師為巨擘。王公有識大人。皆望塵加敬。名聲振寰宇。碑誌文言。殆遍海內。性明敏。經書過目成誦。其於性相教義。禪學密乘。與夫孔老百氏。經子史籍。無不該覽。發為文章。精緻雅徤。要為不蹈襲前人。蔚然自出機杼。成一家學。胸襟倜儻無芥蔕。爰自蒞事。雖賞罰公行。未甞藏怒宿怨。性不猜貳。遇人一言之快。則傾倒肝腑。聞後進之善。欣欣然似出諸己。見不善。亦必苦囗規訓。五讀華嚴大疏。兩閱大藏。年逾從心。而自強不息。禪誦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頺廢。叢林為之一新。施己衣資鈔一萬三千五百餘貫。十方檀施鈔。四千四百餘貫。因緣相資。故致有成。且為之儲積年糧。安集雲水。一誠感格。五年中七現祥光。師不之恤。唯以傳佛心宗唱高。和寡為甚恨。師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進士葛天麟。撰師行勒之石。未詳所終。
明 西天國師傳(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無隱。山東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聰慧。閱讀輙不忘。十五。辭父母出家。尋禮西天迦濕彌羅國板的達薩訶咱釋哩國師。傳天竺聲明記論之旨。洪武己酉。以道廣無涯。未易津測。繇是銳志參訪。遊五臺。感文殊現相。 太祖高皇帝。聞其名。召至鍾山。 命譯其師板的達四眾弟子菩薩戒。詞簡理明。眾所推服。丙辰。奉 命訪補陀。於江南諸名山。踪跡殆遍。甲子春。與其徒惠辯等。奉使西域。過獨木繩橋。至尼巴辣梵天竺國。宣傳 聖化。已而謁麻曷菩提上師。傳金剛鬘壇場四十二會。禮地湧寶塔。西國人敬之。師凡兩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往返勞勤。復與論三藏之說。領會深奧。大悅之。乙酉。擢僧錄右闡教。明年。俾迎大寶法王。及還敷對多所毗贊。賜圖書輿服法供。 詔居西天寺。陞右善世。丁酉。 召至北京。論義稱 旨。俾居崇國寺。 賜國師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錫封。號曰圓融玅慧淨覺弘濟輔國光範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 賜金印冠服。復錫孔雀銷金傘葢幡幢。及銀鍍金擕鑪。盆鑵供器。法樂几案。坐床輿馬。諸物悉備。 誥曰(云云)。仍廣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內帑。剏北京暘臺山大覺寺。俾居之以佚其老。并 勅禮官。度僧百餘人為其徒。恩德至厚。無以加矣。師。乃出 累朝所賜金帛。及眾信所施。倩工累石。為塔於寺側。期栖神於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加封師號。 賜玉印。寶冠。金織袈裟。禪衣。時服。棕輿鞍馬。法器之類。 誥曰(云云)。前後遭遇 列聖。眷待之隆如此。師性行純簡。 朝廷凡命修建大齋。惟誠惟恪。每入對。惟以利濟萬有為說。 仁宗所賜儀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中貴人問故。對以平生但持經戒。非有汗馬之勞。 寵錫所臨。謹受藏之足矣。用之豈不過耶。 上歎異之。故制詞極其褒重。師於教義。精達深奧。所譯顯密經義。及所傳心經。八支了義真寔名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葢經。並行於世。弟子數千人。各隨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數十人。壽齡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問之者。即懇懇開說。不厭不怠。非養之有素。詎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徒。各勉精進。訃聞。 上悼歎之。遣官賜祭。仍 勅有司。具葬儀。增廣其塔并創寺。 賜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瑩潔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進其遺像。 上親製贊詞書之曰。託生東齊。習法西竺。立志堅剛。秉戒專篤。行熟毗尼。悟徹般若。證明自然。恬憺蕭洒。事我 祖宗。越歷四朝。使車萬里。有勣有勞。攄瀝精虔。敷陳秘玅。玉音褒揚。日星垂曜。壽康圓寂。智炳幾先。雲消曠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國人。師在西時。巴辣傾心服事。不去左右。師憐而挈之與東。 太宗推師意。 命為番經廠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師必與巴辣偕。或得掌壇。或輔弘宣。發揚秘乘。饒益弘多。而生性剛直。少巽讓。獨盡敬於師。自西抵東。始終無間。正統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脫。壽七十。
具生吉祥大師傳(附底哇答思)
具生吉祥大師。梵名板的達撒哈咱失里。中天竺迦維羅國人。出剎帝利種。初研大小乘藏。尋知語言非究竟法。棄而習定於雪山。十二年得奢摩他證。 國初。振錫而東。浮信度。繇高昌。所經諸國。王臣畏敬。凡四越寒暑。始達甘肅。入五臺憩壽安禪林。恒山之人敬事之。如古佛出世。洪武七年。 上聞之。詔住蔣山。皈依者。風雨駢集。師道德深厚。容止安詳。一見使人心化。不待接迦陵之音。雖檀施山積。曾不一顧。曰。吾無庸是。悉為悲敬二田。 上嘉歎。賜以詩。有笑談般若生紅蓮之句。偶得足患。艱于步趨。 上勅醫治之。終莫能愈。忽一日奏還五臺。 上疑其妄。故許之。師白眾曰。今日五臺之行。有能從我者乎。弟子曰。某從之。師翹患足曰。汝無這一足。安能從我。至午。盥沐更衣危坐。弟子知其意。哀號請垂訓。師舉念珠示之。弟子拭涕曰。和尚教我念佛耶。師擲念珠于地。長吁而化。茶毗烟所及處。皆成舍利。綴於松枝者。若貫珠焉。建塔藏於西林庵。有示眾語三卷。并譯八支戒本。傳於世。
底哇答思。東印土人。八歲事師為弟子。耐饑寒勞苦。師重之。隨師入中國。謁 上奉天門。賜度牒。 命隨方演教。師沒。答思北游。宣德中。止北京慶壽寺。喜潭柘幽勝。就龍泉之右。建庵以居。自是足跡不入城市。答思操履不凡。造詣廣大。化之日。所居之庵。現五色光。火浴得舍利。甚眾。平生異迹。不能殫紀。亦偉沙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