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狐臭∶马齿苋杵,以蜜和作团,纸裹泥固半寸浓,日干,烧过研末。每以少许和蜜作饼,先以生布揩之,以药夹胁下,令极痛,久忍,然后以手巾勒两臂。日用一次,以瘥为度。(《千金方》)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脐即损人。马苋捣涂,日二。(《广利方》)小儿脐疮,久不瘥者∶马齿菜烧研敷之。(《千金》)豌豆 疮∶马齿苋,烧研敷之,须臾根逐药出。不出更敷。(《肘后》)疔疮肿毒∶马齿莱二分,锻石三分,为末,鸡子白和,敷之。
反花恶疮∶马齿苋一斤。烧研,猪脂和敷。圣惠蛀脚 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上。
一宿其虫自出,神效。(《海上方》)足趾甲疽,肿烂者∶屋上马齿苋、昆仑青木香、印成盐,等分和匀,烧存性,入光明朱砂少许,敷之。(《外台秘要》)。
疮久不瘥积年者∶马齿苋捣烂封之。取汁煎稠敷亦可。(《千金》)。
马咬人疮,毒入心者∶马齿苋煮,并汤食之(《圣惠》)。
射工溪毒∶马齿苋,捣汁一升服,以滓敷之,日四、五次良。(崔元亮《海上方》)。
毛虫螫人,赤痛不止∶马齿苋捣熟封之,妙。(《灵苑方》)。
蜂虿螫人∶方同上。(张文仲方)。
蜈蚣咬伤∶马苋汁涂之。(《肘后》)。
小儿白秃∶马齿苋,煎膏涂之。或烧灰,猪脂和涂。(《圣惠方》)。
身面瘢痕∶马齿苋汤日洗二次。(《圣惠方》)杂物眯目不出∶用东墙上马齿苋,烧灰研细,点少许于 头,即出也。(《圣惠方》)。
子主治:明目,《仙经》用之(《开宝》)。延年益寿(孟诜)。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以一升捣末,每以一匙用葱、豉煮粥食。或着米糁、五味作羹食(《心镜》)。
附方:新一。
目中出泪,或出脓∶用马齿苋子、人苋子各半两为末,绵裹铜器中蒸熟,熨大 头脓水出处。每熨以五十度为率,久久自绝。(《圣惠》)。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苦菜
(《本经》上品)校正:并入《嘉 》苦苣、苦 。
释名:荼(音荼。《本经》)、苦苣(《嘉 》)、苦 (《纲目》)、游冬(《别录》)、褊苣(《日用》)、老鹳菜(《救荒》)、天香菜。
时珍曰∶苦荼以味名也。经历冬春,故曰游冬。许氏《说文》∶苣作KT 。吴人呼为苦,其义未详。《嘉 本草》言∶岭南、吴人植苣供馔名苦苣,而又重出苦苣及苦 条。
今并并之。
集解:《别录》曰∶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桐君药录》曰∶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
恭曰∶《尔雅》云∶荼,苦菜也。《易通卦验玄图》云∶苦菜生于寒秋,经冬历春,得夏乃成。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所在有之。其说与桐君略同。
苦,俗亦名苦菜,非此荼也。保升曰∶春花夏实,至秋复生花而不实,经冬不凋。
宗 曰∶此《月令》四月小满节后苦菜秀者是也。四方皆有,在北道者则冬方凋,生南方者冬夏常青。叶如苦苣而狭,绿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味苦。花似野菊,春夏秋皆旋开。
时珍曰∶苦菜即苦 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茎、白茎二种。
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茼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
士良曰∶蚕蛾出时不可折取,令蛾子青烂。蚕妇亦忌食之。然野苣若五、六回拗后,味反甘滑,胜于家苦 也。
正误:弘景曰∶苦菜疑即茗也。茗一名荼,凌冬不凋,作饮能令人不眠。
恭曰∶《诗》云∶谁谓荼苦,即苦菜异名也。陶氏谓荼为茗,茗乃木类。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也。音途。《释木》云∶ ,苦荼也。音迟遐切。二物全别,不得比例,陶说误矣。
菜气味:苦,寒,无毒。
张机曰∶野苣不可共蜜食,令人作内痔。
时珍曰∶脾胃虚寒人,不可食。
主治:五脏邪气,厌(延叶反,伏也)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本经》)。肠 渴热,中疾恶疮。久服耐饥寒,高气不老(《别录》)。调十二经脉,霍乱后胃气烦逆。久服强力,虽冷甚益人(《嘉 》)。捣汁饮,除面目及舌下黄。其白汁,涂疔肿,拔根。滴痈上,立溃(藏器)。点瘊子,自落(《衍义》)。敷蛇咬(大明)。明目,主诸痢(汪机)。血淋痔 (时珍)。
发明:宗 曰∶苦苣捣汁敷疔疮,殊验。青苗阴干,以备冬月为末,水调敷之。
时珍曰∶按∶《洞天保生录》云∶夏三月宜食苦 ,能益心和血通气也。又陆文量《菽园杂记》云∶凡病痔者,宜用苦苣菜,或鲜或干,煮至熟烂,连汤置器中,横安一板坐之,先熏后洗,冷即止。日洗数次,屡用有效。
附方:新六。
血淋尿血∶苦 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资生经》)。
血脉不调∶苦 菜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卫生易简方》)。
喉痹肿痛∶野苦 捣汁半盏,灯心以汤浸,捻汁半盏,和匀服。(《普济方》)。
对口恶疮∶野苦 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一、二次即愈。(唐瑶《经验方》)。
中沙虱毒,沙虱在水中,人澡浴则着人身,钻入皮里。初得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摩之痛如刺,三日后寒热发疮毒,若入骨杀人,岭南多此∶即以茅叶刮去,以苦菜汁涂之,佳。(《肘后方》)。
壶蜂叮螫∶苦 汁涂之,良。(《摘玄方》)根主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嘉 》)。
治血淋,利小便(时珍)。
花、子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中热,安心神(宗 )。黄胆疾,连花、子研细二钱,水煎服,日二次,良(汪颖)。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白苣
(宋《嘉 》)释名:石苣(《纲目》)、生菜。
时珍云∶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 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王氏《农书》谓之石苣。陆玑《诗疏》云∶青州谓之芑。可生食,亦可蒸为茹。
集解:藏器云∶白苣似莴苣,叶有白毛。
时珍曰∶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 ,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璧》云∶苣有数种∶色白者为白苣,色紫者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
菜气味:苦,寒,无毒。
炳曰∶平。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思邈曰∶不可共酪食,生虫 。
主治: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煮食之(孟诜)。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宁原)。
附方:旧一。
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先以针刺破头及四畔,以白苣取汁滴孔中,良。(《外台秘要》)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莴苣
(《食疗》)释名:莴菜、千金菜。
时珍曰∶按∶彭乘《墨客挥犀》云∶莴菜自 国来,故名。
集解:藏器曰∶莴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烧炼药用。
时珍曰∶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莴笋也。花、子并与白苣同。
菜气味:苦,冷,微毒。
李鹏飞曰∶久食昏人目。患冷人不宜食。
时珍曰∶按∶彭乘云∶莴苣有毒,百虫不敢近。蛇虺触之,则目暝不见物。人中其毒,以姜汁解之。
藏器曰∶紫莴苣有毒,入烧炼药用。
《丹房镜源》曰∶莴苣用硫黄种,结砂子,制朱砂。又曰∶紫色莴苣和土作器,火 如铜也。
主治: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功同白苣(藏器)。
利气,坚筋骨,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宁原)。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时珍)。
附方:旧一,新五。
乳汁不通∶莴苣菜煎酒服。(《海上方》)。
小便不通∶莴苣菜,捣敷脐上即通。(《卫生易简方》)。
小便尿血∶同上方,甚效。(杨氏方)。
沙虱水毒∶莴苣菜捣汁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莴苣叶(干者)一分,雄黄一分,为末,糊丸枣核大。蘸生油塞耳中,引出。
(《圣惠方》)。
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也。(《圣济总录》)。
子入药炒用。
主治: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时珍)。
附方:旧一,新六。
乳汁不行∶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又方∶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
小便不通∶莴苣子捣饼,贴脐中,即通。(《海上仙方》)。
肾黄如金∶莴苣子一合。细研。水一盏,煎五分服。(《外台秘要》)。
**** 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热酒下。(《玉机微义》)。
髭发不生,疖疮疤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玄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水苦
(宋《图经》)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谢婆菜(《图经》)、半边山。
集解:颂曰∶水苦 生宜州溪涧侧。叶似苦 ,浓而光泽。根似白术而软。二、八、九月采其根食之。
根气味:微苦、辛,寒,无毒。
主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项上风 ,以酒磨服(苏颂)。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翻白草
(《救荒》)释名:鸡腿根(《救荒》)、天藕(《野菜谱》)。
时珍曰∶翻白,以叶之形名;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天藕。
集解:周定王曰∶翻白草高七、八寸。叶硬而浓,有锯齿,背白,似地榆而细长。开黄花。根如指大,长三寸许,皮赤肉白,两头尖峭。生食、煮熟皆宜。
时珍曰∶鸡腿儿生近泽田地,高不盈尺。春生弱茎,一茎三叶,尖长而浓,有皱纹锯齿,面青背白。四月开小黄花。结子如胡荽子,中有细子。其根状如小白术头,剥去赤皮,其内白色如鸡肉,食之有粉。小儿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饭食。
根气味: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时珍)。
附方:新七。
崩中下血∶用湖鸡腿根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濒湖集简方》)。
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 咀,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
疟疾寒热∶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无名肿毒∶方同上。
丁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浑身疥癞∶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刘松石《保寿堂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仙人杖草
(《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仙人杖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陈子昂《观玉篇·序》云∶予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常饵之。因为乔公言其功,同族王仲烈甘心食之。人或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乃讥予。因作《观玉篇》焉。
颂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白棘木类,何因相似?或曰∶乔公所谓白棘乃枸棘,是枸杞之有针者。《本经》枸棘无白棘之名,又其味苦,此菜味甘。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宜乎子昂论著之详也。
时珍曰∶别有仙人草,生阶除间,高二、三寸。又有仙人掌草,生于石壁上。皆与此名同物异,不可不审。并见石草类。
气味:甘,小温,无毒。
主治:作茹食,去痰癖,除风冷(大明)。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蒲公英
(《唐本草》)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
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俗讹为仆公罂是也。
宗 曰∶即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者,因风而来。
时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册》云∶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 ,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可制汞,伏三黄。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诸山。陈州亦有,名烧金草。能 朱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名地胆草,亦可伏三黄、砒霜。
苗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珍)。
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颂)。
发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本经必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