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野鸡渡惨变(5)
周庸还礼不迭道:“左老伯,折杀在下了。”扶起左良又道:“在下听说,江南有一位公正无私的大侠,人送尊号‘白面判官’,可是老伯?”
左良道:“正是区区。”又殷殷相问:“请教壮士高姓大名?老朽终生不敢有忘。”
周庸照实回道:“在下陈地周庸,原也是要去广陵的;因为有事,想请剧孟大侠帮忙,所以先上洛阳。”
“敢问周壮士,可与剧孟相熟?”左良很是高兴。
“久闻剧大侠盛名,”周庸有些赧然,“早想拜谒,只缘惜一见。”周庸猜他必与剧孟相识,便借机问:“正要请教,你老可认得他?”
“何止认得!”左良有些激动,颇带感叹道:“几年没见了!”随即把当年在广陵云水楼,与剧孟初次邂逅的种种情形,包括计除杜氏“三凶”,自己从中斡旋,让剧孟走脱等关节,都说了一遍。
左良所说的这些事,江湖上早有传闻,周庸也听说过一些。但今日听当事人亲口说来,更觉真切。不由问道:“左老伯,在下有一事不明。初次见面,不该唐突,实在想问个究竟,不知能否见告?”
“但问无妨。”左良很是客气。
“在下斗胆相问,”周庸看看左良的脸色,“左老伯,你老既是吴王管家,自应迴护王府,为甚轮到剧孟,却胳膊肘向外拐?”意思是:剧孟是个人才,吴王想招揽他,而你却为何设法放走呢?
“问得好,”左良不以为忤,反坦诚地笑笑:“我所以投身吴王,是他有恩于我。当年,我在长安杀了仇人,逃亡到吴国,吴王对我礼遇有加。受人之恩,永生难忘,我自当以死相报。但,我在吴国多年,也品出吴王的长处与短处……”
“哦?”左良的话,立刻引起周庸注意。因为韦九正是去投奔吴王。他非常想了解吴王为人,便追问道:“愿闻其详!”
“吴王,确是当今枭雄。此人颇能礼贤下士,待人也还真诚。这都是他过人处!”左良赞了几句,语气一转道:“我看他终久要闯大祸!他想谋取天下,非止一日。有这般念头也不为过。俗话说得好:‘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可怕之处,不在有没有这个念头,而要看对头是谁?能不能斗得过?先哲有言:‘窃国者为王,窃钩者为贼’,不在于你窃不窃,而是你能否窃到手!”
“此话怎讲?”周庸实未想过,左良会洞观此事。
“吴王机谋狡诈都不夠!”左良似乎成竹在胸,“你看他们刘家,高祖刘邦,是个不务正业的无赖儿。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过河拆桥,有功之臣杀了多少?到了文帝刘恒,嘴上仁义,也是翻脸不认人。当初,周勃拥戴他坐上皇帝宝座,没过几年,反过来诬陷周勃谋反,险些没有被处死!当今皇帝刘启,当太子时就机诈阴险,看他那一副刻薄阴森的相貌,不是好鸟儿——恩将仇报,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些帝王之术,吴王是远远不及呀!”
不等周庸插话,左良又道:“吴王不会用人,亦是大忌。他招揽的人,不下几百上千,但良莠不齐,多顽劣之徒。堪称国士者,几乎没有。试想,当年高祖若没有汉初三杰——张良、陈平和韩信,怎会得了天下?如今,吴国哪里觅得这般人才?尽管吴国财力、民心、军旅、天时都占全了,恐怕还是大事难成。我劝过几次,吴王哪里听得进?”
左良叹口气道:“我作属下的,只好尽人事,凭天意了。”说到这里,竟滴下泪来。
周庸听了,深觉面前这位老者,眼光之犀利,辨事之精微,处事之老道,确非等闲之辈!
左良又道:“剧孟本是正直之人,如果他依附了吴王,将来免不了受牵连,一辈子就完了。相反,如果他在江湖为侠,却能为百姓做事,将来会百世留名。我不能让剧孟走我的覆辙!”
这一席话,直令周庸五体投地,深感左良为人耿正,心襟坦荡,不愧“白面判官”之名。感叹之余,也愈发焦急万分,担心九儿陷得太深,后果难以想象,巴不得立刻把她劝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