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61900000001

第1章 作家的一生(1)

引 子

伊里亚·格里戈利耶维奇·爱伦堡(1891——1967)是苏联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经历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十分曲折和复杂。在苏联作家当中,爱伦堡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而又常常引起争议的作家。

犹太顽童

一八九一年,这是俄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俄罗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亚历山大三世在粉碎民意党之后,颇有点踌躇满志了。他正自鸣得意地计划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修成,不久就可以坐着火车由伊尔库茨克直达莫斯科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俄罗斯人民遭受了巨大灾荒,俄罗斯大地哀鸿遍野。负有盛名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人,征募捐款,开设粥厂,企图赈济灾民,就在这一年的一月二十七日,在基辅的一条从克列夏齐克直上里普基的陡峭的学院街上,一个未来的作家诞生了。他就是爱伦堡。爱伦堡五岁时,全家由基辅迁居莫斯科。爱伦堡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犹太工程师,在哈莫夫啤酒厂任厂长。父亲白天工作,晚上也很少在家。他常常到“猎人俱乐部”去玩牌。爱伦堡十岁那年,父亲领他到涅格林大街的饭店去。他们坐在单间里,但爱伦堡不时地跑到大厅里,看到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正在大口地嚼着肉饼。爱伦堡原以为父亲在工作之余过着一种有趣的生活,可从那次以后,爱伦堡不再对父亲的生活抱有好奇心了。

爱伦堡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多病而又信奉上帝的人。外公也是一个笃信宗教的老头儿。他家里严格地遵守着所有宗教的戒规。按犹太人的教规,礼拜六是休息日。在这一天,大人不准抽烟,孩子不准胡闹。爱伦堡呆在外公家里感到寂寞无聊,便想出一些花点子调皮捣蛋。有一年夏天,全家住在博亚尔卡的别墅里。爱伦堡想出种种恶作剧,扰得全家人心神不安。爱伦堡被关进了一间堆煤的储藏室里。他脱光衣服,在煤堆上打滚。等到厨娘来开门时,见他浑身煤黑,吓得大声尖叫起来。爱伦堡为了报复,甚至夜里拿了一瓶煤油,打算放火烧掉这座别墅。

小时候,爱伦堡经常和俄罗斯孩子们一起玩耍。他的父亲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幼小的爱伦堡既不向犹太人的上帝祈祷,也不对俄罗斯人的上帝祷告。他的自尊心很强,对社会上歧视犹太人的风气愤愤不平。列夫叔叔告诉他,耶稣就是犹太人。保姆对他说,耶稣教导人们,当有人打左脸时,就把右脸也伸给他打。爱伦堡听了很是反感。当他第一次走进莫斯科第一中学的时候,一个预备班的学生挑衅地唱道:“犹太人坐在小铺里,我们把犹太佬放在大头针上。”爱伦堡立刻冲上去,照着他的脸就是一拳。从此,再也没人敢欺侮他了。那个学生很快就成了他的好朋友。

中学头两年,爱伦堡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他对数学感到厌烦了,常常不及格。有时候,他把家藏的古典作家的精装本选集拿出去卖掉,用得来的钱买一些什么打喷嚏的药面、令人发痒的粉末,或是一些从其中会跳出橡皮制的耗子、蛇和小丑的小匣子——他经常用这些东西在中学老师面前闹出种种恶作剧来。

在中学课程中,爱伦堡最喜欢的是俄语和历史。语文老师常常夸奖他的作文。有一次,他在一篇作文中谈到农民的解放不应该自上而下,而应从下面发动起来,结果,校长把他父亲找去警告了一番。

没进预备班之前,爱伦堡喜欢莱蒙托夫的诗,能把诗人的《恶魔》背得滚瓜烂熟。不过,那时他还没想到要成为莱蒙托夫那样的诗人。他称自己为“放逐的精灵”,一心只想做一个飞旋在他父亲的哈莫夫工厂上空的恶魔。不久以后,诗又使他厌烦了,他又开始醉心于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他饲养了一大堆青蛙、蜥蜴、蝾螈,爬得满屋都是。可他还是兴致勃勃地坐在显微镜旁边做实验。

爱伦堡家的客厅布置得很讲究。一棵棕榈树栽种在木桶里。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复制的油画,画的是赴莫斯科求学的罗蒙诺索夫。客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克莉丝蔓姊妹有一副惊人的花腔嗓子;说什么莫斯科开设了一家设有雅座的摩尔式建筑的饭店;有一位马丽勃兰夫人从巴黎带来了女帽的新式样。可这一切却使爱伦堡感到无聊。他觉得工厂的庭院要比客厅有趣得多。他常跑到庭院的马厩去玩,那里散发出一股奇妙的气息。时间长了,他摸透了每一匹马的脾气。

爱伦堡来到工人们闷热而昏暗的棚舍里,只见许多人挤在一个长长的铺板上,盖着皮袄;他们喝的是发酸的坏啤酒,屋子里老鼠成患。他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穷困、愚昧、肮脏。一面是有产者高谈什么花腔女高音的客厅,一面是无产者臭气熏天的棚舍——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人世间是多么不平等啊!

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就住在他父亲工厂的旁边。托尔斯泰喜欢在这一带的巷子里散步。爱伦堡自从认识托尔斯泰以后,便从家里的小储藏室里搬出了《田地》杂志连载《复活》的那几期,母亲对他说:“你读这样的书还早。”可他一口气读完了《复活》,他越发敬佩托尔斯泰了,觉得他懂得人世间的全部真理。父亲让他抄写一份被书报检查机关查禁的托尔斯泰的呼吁书,他工整地用印刷体抄写了一遍,感到很自豪。

有一次,托尔斯泰来到了哈莫夫啤酒厂。他让爱伦堡的父亲领他看看啤酒的酿造过程。他们走遍了车间,爱伦堡也紧跟在后边。有人递给托尔斯泰一杯热啤酒,托尔斯泰大口地喝了进去,说道:“真香”,然后用手擦擦大胡子,对爱伦堡父亲说,啤酒可以代替烈性的伏特卡酒,这有助于禁戒伏特卡。当时爱伦堡还不理解,这个文学巨人也在时时关心社会问题,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才对酗酒这一社会普遍现象提出禁戒的办法。在爱伦堡读书期间,他在旧书摊上读到了高尔基、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和库普林的作品。他每天都到图书馆去换书。他渴望理解生活,一本书拿到手总是一口气读完。他贪婪地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又一次想到哈莫夫工厂工人们的棚舍,他感到,这一切都必须翻转过来。

暴风雨般的一九○五年来临了,他的童年时代结束了。不久以前,爱伦堡还是一个不知世事的顽童,而在两三个月之后,他一下子长大了。

流亡巴黎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俄国。俄国的工业危机又直接促成了俄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成长,引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涨。一九○三年俄国社会民主党正式成立,一九○五年爆发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正在中学读书的爱伦堡被这场革命风暴卷了进去。爱伦堡时常到大学生集会的神学讲堂去。那里坐着工人和学生,他们高唱《马赛曲》和《华沙革命之歌》。有一次爱伦堡也随着人群冲进院子里,开始筑起防御街垒,准备同前来镇压的沙皇警察决一死战。

这一时期,他读了列宁的文章,心中充满革命的热情。第二年,他被中学开除了,因为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地下党。当时他只有十五岁。最初,他给地下组织传递文件,后来又在莫斯科河南区担任领导人。一九○八年秋,爱伦堡接受任务去沙皇兵营,要在士兵中间建立组织。由于缺少经验,他身上带着社会民主党莫斯科市委会军事组织的胶印章,就在当天夜里,警察闯进了他的家。爱伦堡被捕了,他刚满十七岁。不久,由他家设法保释候审。但他没有出庭,于同年十二月流亡巴黎。爱伦堡在登菲尔——洛歇洛广场上租下了一间带家具的房间,摆出了随身带来的书籍,他一下子明白了:他将要在这里长期居住下去。

巴黎,人称“世界的都会”,果然名不虚传。这里聚集着一群群各国的流亡者、流浪汉,他们之中有左倾的,也有一些思想颓废或反动的人。起初,爱伦堡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在这里的一些政治集会,他还见到过列宁。后来他渐渐同活跃在巴黎文艺界的俄国现代派诗人巴尔蒙特、布柳索夫以及马利涅蒂、阿波里奈等人接近,埋头于图书馆里,留连在美术博物馆中,时常出入巴黎资产阶级文人的文艺沙龙,醉心于“为艺术而艺术”,并在这些现代派文艺思潮影响下开始了诗歌创作,从而渐渐脱离了党的组织。

一九一○年,爱伦堡自费在巴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诗集》。象征派诗人布柳索夫在《俄罗斯公报》上发表评论文章,预言“爱伦堡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接着,又出版了《我生活》(1911)、《日常生活》(1913)、《童心》(1914)等诗集。在这些诗集中,爱伦堡写他自己的绝望心情,写他过去的生活,写没有喇叭的号手,写陌生而冷酷的巴黎,写缠绵的爱情。他断言诗歌是一个化装舞会:“我身穿高傲的绅士衣服,期待着登上舞台的时刻,但由于导演的错误,我迟到了五个世纪。”在《蒲公英》这本诗集里,他用幻想抒情的笔调,缅怀自己不久前的过去:“没有任何人会在课堂上对我说‘听着’,没有任何人会在吃午饭的时候对我说‘吃吧’,没有任何人会叫我伊留沙,也没有任何人会给我一番温存,像母亲爱抚他的孩子。”或者:“孤零零一个人多么无聊,漫长的傍晚,无书可读。但我是个男子汉,我已十七岁了。”这些诗表达了一个远离祖国的俄罗斯青年的苦闷彷徨的心情,透露出他要在艺术中忘却苦恼,自我陶醉。这些诗在艺术上没有什么特色,大多是模仿当时流行的象征派诗人的沙龙式的抒情诗。

在回忆这一时期的创作时,爱伦堡写道:“神的概念正是我处于迷惘的那些年代进入我头脑中的:‘神’是一个假冒的名称,在它后面隐藏着正义……我总想信仰点什么,因为我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这一天该怎样度过!我读过弗朗西斯·雅姆的诗。在雅姆的诗中,不仅有鸽子,而且有鹞鹰替自己辩护……有几年我想方设法想要弄明白,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我无法接受世界的两重性。我之喜欢弗朗索·魏尔仑,是因为他赋予人类的弱点以崇高的意义……”显然,这一时期正是爱伦堡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他由于脱离革命斗争而痛苦忧郁,他企图替自己的消极和软弱寻找辩护的理由,替充溢于世界的恶寻找辩护的理由。作为一个译者,爱伦堡对待魏尔仑的态度带有他那自发的反抗性和悲观情绪,这并非偶然。同样,爱伦堡对自己同时代人——弗朗西斯·雅姆的态度也是合乎规律的。在雅姆的创作中体现出他那惟一的原则:“我的诗歌形式是由我的内心体验决定的。”这是企图避开解决生活提出的那些令人苦恼的问题。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无法逃避,也无法与之妥协的。

记者生涯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使爱伦堡的头脑清醒了,他从资产阶级艺术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横在他面前的是令人不安而可怕的现实。战争使爱伦堡的社会政治观点起了很大变化。他在思想上同资产阶级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而在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的倾向。在一九一五——一九一七年间,他担任莫斯科《俄国晨报》和彼得堡《市场报》的军事记者,曾到德、法前线去采访。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生涯的开端。在前线,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他看到了战争对一部分人是苦难的深渊,而对另一部分人则是发财致富的好机会。他憎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认为旧世界即将灭亡,整个世界要发生巨变,可是,他看不到改变社会和制止这场战争的社会力量。爱伦堡后来在《写给成年人的书》(1936)中曾回忆了他这一时期的心情:“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听人家说,我流露过仇恨的情绪;在我二十五岁的时候,我由于仇恨而变得成熟了。但我看不到前面,我像一头野兽一样顺着脚印追踪……”这种迷惘的心情突出地表现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爱伦堡说:“我们想要消灭那掩盖世界上骇人听闻的谎言的美。我的理想是用诗歌破坏诗歌。”诗集《前夜之歌》(1914——1916)就是他这种美学思想的产物。爱伦堡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这是世界发生大变动的前夜,这是世界上那些罪恶势力的终结,这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苍穹下,人们东奔西窜。

梦沉沉,似醒非醒——

抖落了,又引来一串串……

一切都将同归于尽——

操着呓语,衰微,枯干。

(《在车厢里》,1915年4月)

村子里,狗在哀叫,

使人想到这里还有生灵。

狗为那失去的东西哀叫,

而此刻,一切都云散烟消。

一切……

(《暮色》,1915年5月)

显然,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调。在这本写于法国的诗集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献给祖国的诗行:俄国土兵、俄罗斯田野和村庄、失掉丈夫和儿子的俄罗斯农妇……但在爱伦堡笔下,俄国——这是一个愚昧无知并充满泥泞的国家,这是一个笃信宗教而停滞不前的国家,它默默忍受着眼前的一切灾难和痛苦。

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爱伦堡这个在异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的游子,带着朦胧的希望,于七月间随同一批政治流亡者回到了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爱伦堡参加了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在社会保障部、学龄前教育组、剧场管理处等单位工作。但在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看到国内尖锐而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对十月革命感到不可理解,在他头脑中产生了怀疑、犹豫、动摇的情绪。这种思想倾向在《为俄罗斯祈祷》(1918)、《沉思》(1922)等诗集中都有所反映。后来,在革命现实的教育下,他对于创造合理的新社会必须经过残酷的斗争开始有了认识。在一九○二年一月至三月所写的组诗《克里米亚之夜》里,爱伦堡仰望长空,唱出了他的心底的歌儿:这就是我,一个盲人……而现在,我要歌颂动乱的时代。他表示要跟自己的祖国一起经受考验:

我们决不离开温暖的母体,

我们决不离开苦难的大地。

谁离去——他终要归来,

但那时——两腿将沾满稀泥。

一九一八——一九二三年,爱伦堡还出版了几本诗集:《火》(1919)、《前夜》(1921)、《随想》(1921)、《毁灭性的爱》(1922)、《兽性的温暖》(1923)等。这些诗仍然流露出他那种左右摇摆的思想情绪。他一方面热烈而真诚地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赞扬这是“另一个伟大的世纪”的诞生;另一方面却又感到“既欣喜又恐惧”。因此,他把革命比作“血腥的风”、“清洗的篝火”,“毁灭性的爱”。

同类推荐
  • 遇见最完美的自己

    遇见最完美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如果你想成为富人,就要像富人一样去思考和行动。本书通过一些经典案例,为你揭开富人的秘密,让你了解富人的财富是怎样创造的。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何在?希望本书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广大读者打开财富之门。
  •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选取了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到八十、九十年代,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如《地理志》通过对重要标志地的描述勾勒出甘肃小村的地理面貌,《旧吃食》、《岁月的谣语》则聚焦物质匮乏的生活里吃的乐趣,《万物在故事中不老》娓娓道来陕甘大地上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 一个人的岁月

    一个人的岁月

    本书是著名作家顾艳的散文集。本书内容丰富,除了第一辑是作家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外。其他各辑中,或追慕古人且与之对话,或面对今人而生动描绘,这是打破了时间的隔阂贯通起古今的心领神会;或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殿堂里吸收精神资源,或走万里路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这是打破了空间的隔阂营造其繁茂的精神家园。在这些看似五光十色的感悟碎片中,建构了作家独居生活的时空观念与精神坐标。
  • 幼儿文学鉴赏

    幼儿文学鉴赏

    本书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幼儿文学鉴赏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幼儿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对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寓言和幼儿戏剧等文体如何进行艺术鉴赏进行了系统介绍。
  • 午夜的独舞

    午夜的独舞

    有的人有才无趣,有的人有趣无才,刘蕴慧有才有趣,更兼美貌美德,曾是许多人瞩目的“四有新人”。然岁月荏苒,转眼十年过去,新人似乎已有了些“资深”的味道。趣者,相映而成也,反正没刘蕴慧时,大家便觉相顾无趣。有个朋友说,刘蕴慧一走,南京城好像空了——她说的是我们这个圈子空旷了很多。刘蕴慧在南京大学读完作家班后,曾离开这里一年多。那的确是段黑暗的日子,大家人心离散,无组织无纪律,许多人仿佛已相忘于江湖。好在她很快又回来了,于是欢乐回来了,牌局回来了,火锅回来了,茶馆的品茗谈诗歌厅的声嘶力竭都回来了。
热门推荐
  • 人类请注意

    人类请注意

    梁小丑来到地星,要举办一场波及全人类的选秀活动,获得第一名的那个人无疑就是走到人类的顶点了……神!
  • 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

    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

    王阳明心学的最大魅力就是要让人的内心完善和强大起来!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是人所不能克服的呢?还有什么成功,是我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呢?一代大儒黄宗羲即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诚然,不学阳明,我们还要学谁呢?
  • 穿越修仙界之我靠演技走天下

    穿越修仙界之我靠演技走天下

    独孤芊芊,年且二十便是影视界的泰斗人物,但遇刺魂穿到了上古第一隐世家族,做唯一的嫡女,靠演技玩转修仙界
  •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扮演着一种微妙的角色,她们与男人不同,没有自己所谓的“正史”,却又在无形当中将历史连缀起来。她们就好像是线状史书的锁线一样,乍看起来无足轻重,细细琢磨却发现必不可缺,没有了锁线,历史就不能成为一本书,而是一张张散乱的纸。
  • 异世之超凡入圣

    异世之超凡入圣

    现代准大学生灵魂意外的穿越到一个被废材与淫棍双重光环笼罩着的少年身上。废材有多废?要多么废有多么废!淫棍有多淫?连自己的未婚妻都强行非礼,你说淫不淫?且看我们的猪脚如何一步步褪去废材光环。你说褪去淫棍光环?...这个吗?......书中自有分晓......
  •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坤之名

    天坤之名

    天坤冥冥自有天意,万物道法自有精髓,不可违逆,唯乾坤可倒转,逆转天命。
  • 莫言无念

    莫言无念

    离开孤儿院,她迫不得已却也满心欢喜,殊不知等待她的却是恶魔存在的地狱。她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慢慢心灰意冷,却不想一个男生的出现点亮了她黑暗生命的光。从此,他成为了她的念念不忘。她却只是他的过眼云烟。沈维尼:“褚单啊褚单,一不小心,我就爱了你20年。”可是王子配灰姑娘,永远不是童话,而是笑谈。她用十年青春,只为赌他为她转身。梦想化作泡沫灰飞烟灭,曾经的幻想也随之烟消云散。原来,原见不如缘见。离别时别哭,轻歌慢咽。离歌,莫言无念。《莫言无念》QQ群:547885352欢迎大家加入~
  • 云梦战纪

    云梦战纪

    神州迷地云梦泽,深藏于十万大山之中。入云梦泽生死难卜,传奇少年自云梦泽出世,书写传奇人生,纵横大陆,降魔除恶,悟天地之道。最终化解云梦泽千年之谜。从此世间再无云梦。
  • 空间种田之农女国医

    空间种田之农女国医

    秦阳雪,璇玑大陆秦家嫡系九小姐,修为垫底,医术无双。一朝采药摔下悬崖,摔出结界,狗血穿越在监牢。醒来一睁眼,四角小屋,高高铁窗,双手被捆,嘴巴被堵,这是什么情况?等等,本主不就是拒了个婚,打了个刁奴,烧了座王府,顺便踩烂了渣男的猪腰……然后就被投入天牢?秦阳雪扶额长叹,姐的大好年华,不能坐以待毙静待处决,扛上小弟卷铺盖走人,翻墙越狱逃亡去!一路逃亡到乡下,据说乡下有套房——茅屋两间,家徒四壁,牵萝补屋,破风漏雨……总之,居住环境不良,简直穷的要断粮!秦阳雪两眼一黑险些晕厥,老天爷,你还能来个更绝的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