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友》
作者:王泽仁
我前段时间和一个女孩说:“我没什么朋友,也不喜欢社交,尤其是商务社交。”这话说的有点极端了,人怎么会没有朋友呢?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又讲:“君子群而不党。”说明真正的君子一定是有朋友的。这让我又想到了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伪君子”岳不群,对照孔圣人的话,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取名字的功力:君子应“有群”而岳先生却“不*******朋友是很有学问的,也是很有讲究的。试问我们从小到大,有多少人走进我们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远离我们的生活。来来往往如大浪淘沙,最后一直陪伴身边的一定只是少数。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与为谋。”说明与人交往首先是要志同道合,否则就牛头不对马嘴,思维层次和模式不在一个频道上,更要命的是,因为价值取向的截然不同,在对待人、事、物的看法时,往往会出现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即使一方忍让迁就、曲意应和,时间久了,迟早还是要分道扬镳的。亚里士多德也说:“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凤凰不可能与麻雀为伍,美玉不可能与劣石相杂。人和人能不能成为一生的朋友,归根到底还是要从灵魂层面着手。貌合神离的朋友和同床异梦的夫妻一样,是人生的负担。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明明讨厌一个人还每天和他待在一起、和他做朋友,孔子引以为耻。我们至少会觉得是一种心累。子夏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这个世界上最痛苦劳累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心力交瘁。心累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顺从这颗真心而是去拂逆它。
交朋友不仅要“道”相同,还需要做到平等相处。这方面,儒家的亚圣孟子做过很重要的论述。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的意思是交朋友应该以道德品行为作为第一参考标准,而不能附带其它任何外在条件,诸如:年龄,富贵,裙带关系。但似乎能做到如是交朋友的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交朋友都是看所谓的“圈子”的。甚至很多人还津津乐道“圈子文化”。但现代人推崇的“圈子”,大多数是以世俗标准界定的圈子,而非古人以“道德品行”作为第一界定标准。凡是附带任何外在条件的交友,都非纯粹的友谊:以年龄为条件,就会出现颐指气使的情况;以富贵为条件,就会出现傲慢无礼的情况;以裙带为条件,就会出现偏驳徇私的情况。所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喜欢这句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交朋友应“无所求”方能真正做到淡然于心。唯有如此交友,交际才是一种享受而毫无压力。
交友是需要有原则的,儒家把朋友之交列入“五伦之道”的一种,与父子,夫妇,长幼,君臣并列,他们认为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儒家认为朋友之交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朋友有信”是结交天下知己良友的最核心原则。唯有待人以诚,方能取信于友;唯有以信相交,友谊方能地久天长。当然孟子认为坚守忠信的前提必须符合仁义道德,否则不过硁硁小人之交而已。所以孟子有这样震撼人心的话:“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们普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碍于情面,违背初心,不遵道义,昧着良心,帮所谓的朋友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公私不分,情理错乱,不能做到中正之道。人应该需要多点“诤友”。忠言逆耳,方是世间良药。但首先得有胸怀才行,否则我们身边就只有“群小”相聚了。
交朋友的选择也很重要,中国各家哲学都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墨子见染丝而叹,孔子“里仁而居”,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为的就是给孟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言不虚。孔子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按照圣人的要求,我们要努力结交三种益友:真诚直率的朋友,讲诚信并能体谅人的朋友;博学多闻有见识的朋友。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摒除三种损友:歪门邪道不务正业的朋友,阳奉阴违面善心恶的朋友,花言巧语阿谀谗佞的朋友。所以孔子说,我们一定要每天和好人待在一起,且一定要远离恶人,为什么呢?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好人待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不觉得自己是好人,因为旁边的人都是好人,大家为人处世都是一样的。反之,和坏人待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不觉得自己是坏人,因为旁边的人都是坏人。这就是环境所带来的结果。《孟子》里面也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论述的也是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多么重要。如下: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说话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齐国的繁华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交朋友是有层次和阶段的,不同的朋友处在的层次不一样。这方面,孔子论述的非常精彩:“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学、道、立、权;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是各种学问,道是修行圣人的大道,立是修道而能立定根基,权是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有的人可以与他一起学习,但不能一起修道。如:管宁和华歆;《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在历史上很出名,这则小故事也预示了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管宁避世隐居,布衣而终;华歆入仕为官,升至太尉。有的人可以一起修道,却不能一起立身处世。如秦末的陈馀与张耳;两人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可是巨鹿一战后,相互猜忌,怨恨交加,最后发展到反目成仇,相互攻杀,读来另人唏嘘感叹!有的人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却不能做到通权达变。如东晋王导与周伯仁的故事,至今还流传着王导的一句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周伯仁最后被王敦(王导堂兄)所杀,王导是有责任的,更何况,周伯仁曾拯救过王氏家族100多人生命。他们俩人的具体故事,建议读者自行百度百科。交朋友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通权达变而又不违背世间大道。这个很难啊,做到的人极少,如百里奚与蹇叔,鲍叔牙与管仲。
交朋友还需要讲究技巧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既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疏远,既不能太浓又不能太淡,频率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我很喜欢孔子弟子子游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侍奉君主频繁就会招致侮辱,与朋友交往频繁反而会变得疏远。朋友之间有时候也适合这句话:“距离也是一种美。”庄子也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他非常推崇“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交情,真正的交情无需过多言语解释,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了。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的朋友无须解释,更不会猜疑,相处毫无压力和负担。例如:我们向好朋友借钱,朋友说手头现在也紧张,我们不会去猜测他到底有没有钱,更不会去猜测他到底借还是不借,也无须朋友解释。因为在真正的朋友面前,解释就是一种多余。庄子还描述了一种友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的朋友几乎不怎么见面,不怎么沟通,不怎么交流,似乎把对方都忘记了。可是即使几年甚至十几年没见,一见面似乎还是那么熟悉,相见如故,把酒言欢,不亦乐乎!
朋友还分为很多类型的,比如我们经常的口头禅: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这里采取其中的一种:八种交情,分别是: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胶漆之交(陈重和雷义);鸡黍之交(张劭和范式);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具体历史故事可观看我的视频网课:《读历史,品职场》20集系列课程之:“八拜之交”对现代职场的启迪http://www.*****.com/?cp-435993.html】以上八种至交基本揽括了友情的种类了。但还有一种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羡慕的交情:亦师亦友。我在其它文章里面也讲过:中国的读书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能够成为“王者师”。如张良与刘邦,诸葛亮与刘备。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年轻时读这句话读不出味道来。现在明白了:你想想,假如你在北京,你的朋友从外地千里迢迢来北京出差也好,旅游也罢;都不和你联系,匆匆而来,飘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里面晒京城王气图,你是什么感觉?我想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隔阂,甚至会觉得有点羞耻感。当然你可能会阿Q式的安慰自己:“或许这个朋友不想打扰我,不想麻烦我,不想让我破费吧。”可是我要说的是:真正的朋友,他和你联系,不是为了要你请吃饭,不是为了要麻烦你,只是因为你在北京,他来到这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而不是别人。只是告诉你他来北京了,你们见与不见,都不会有任何的隔阂。朋友的交往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孔子才说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快乐啊!
最后我要说八个字来总结我心目中的友谊:“朋友之情,皎如日月。”
王泽仁
4月1日凌晨于诚戒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