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用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职场是个残酷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就算是合作很好的拍档也可能突然反过脸来攻击你。如果你将私事过多向他暴露,他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击中你。有一点要切记的是,不管是热恋、失恋,还是别的什么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把自己的故事带进办公室。
小仪是个文静的女孩子。失恋后,她告诉同事,她的男朋友甩了她,去和别的女孩子相好了。这件事传到老板耳朵里,老板就在会上说:“有的人连男朋友都摆不平,公司的事怎么可能放心交给她处理呢?自己的私事都四处宣扬,又怎能放心将公司的秘密交给她呢?”不久就在公司内部将小仪调职,当然,工资也像“木瓜打狗,不见了一大截”。因此说,说话要分场合,“公私分明”是一条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规则。
在办公室里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能说公事,莫谈私事。别人没兴趣会令自己扫兴,别人有兴趣,可能会对自己更糟。有的人会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只是了解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会守口如瓶;再则,如果我不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就容易保住。事实上,不要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也许谈上几个回合就会烧到自己头上。
适时地闭上你的嘴巴,除了微笑,你会看起来更加可爱。不要罔顾别人的想法而肆意倾倒你的垃圾信息,更不要随便对一个不熟悉的人卖弄你的小道消息和私人问题。同时也要十分小心那些只听不说的人,或许是因为害羞,或许他们隐藏了目的。在询问式和操纵式的倾听中,你要学会分辨同情和尊重。
同时,最好别在办公室谈论自己的私事,或是在同事间散播别人的八卦,这两种行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入危险的境地。但你绝对应该张大耳朵,封紧嘴巴,“有耳无嘴”不只是大人教训小孩子的话,也是现代丛林的生存法则之一。
创造朦胧美,守住你的神秘感
人与人之间,保持神秘感,就是保持一种姿势,一个角度。就像地球与太阳、与月亮、与所有的星体保持了距离和神秘感,彼此不离不弃,相互吸引、相互牵制。车与车之间保持了距离,避免了互相碰撞。人与人之间,也须保持距离,才会有朦胧美和神秘感,才不会互相伤害。许多人之所以互相伤害,大多是源于太渴望靠近或者靠得太近。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过近了,把彼此都看得太透了,还有吸引力吗?还有美感和神秘感吗?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保持一定的陌生感,不贪求,不奢望,不过分要求人家理解你,也不过分去理解、去刺探、去揭秘人家,那么,就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了。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任何内心情绪的流露,都只是冰山一角,任何人都无法穷尽,也没必要让人穷尽。没有谁愿意去穷尽别人的内心,对方也无需把整个心灵都敞开给你。一个陌生人的闯入,就像外敌的入侵一样,相信谁都不会感觉舒服的。
而向别人敞开心扉,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吐一口气,透一口气,以求更加舒坦,并不是真心希望别人理解。即便别人理解了,也没用,每一个宇宙都有一把揭开心灵密码的钥匙。密码不同,解读的方式也不同。与其走得太近而互相伤害,不如保持点距离,有点神秘感,朦胧美也就产生了。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就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这个实验给出的结论是: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是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俗话说,过于亲近易生侮慢之心,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失去分寸而发生很多的遗憾。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情,只不过人们通常会因为过于亲近而忘记应守的界限,在说话和行动上乱了方寸,让原本要好的朋友,转眼间变成见面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最好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策安全。
刺猬是一种全身披着刺的针毛动物。这种动物通常群体而居,自成一个小团体。在西方有一种刺猬定律:每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会彼此靠拢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原来,如果相互距离太近,刺猬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但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又达不到相互取暖的效果。于是刺猬们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会被彼此刺伤。
在人际交往上,也有所谓的“刺猬理论”,我们称它为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认为与别人的交往越亲密越好,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注意保持距离和神秘感,把握分寸,就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朦胧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
有人说,最可怕的“职业”莫过于人际关系濒临破裂以及严重压力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几乎每家公司的人事经理都表示,上班族人士由于同事间纠纷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可以把“刺猬理论”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保持互不伤害的适当距离,达到共存共处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会让人产生“距离美”的感觉。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朦胧美和神秘感。
不只是同事,朋友间相处,也需要有一些空间,太过亲近,不小心忘了分寸,口无遮拦,会造成彼此间关系的紧张。另外,大家来自不同的环境,接受过不同的教育,时间一长,即使再亲近的朋友,也难免会出现问题。感情往往是最脆弱的。太过疏远难免淡漠,太过亲密难免疲惫,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有些神秘感,才能保持和谐。
就算是关系最亲密的夫妻,相处的时候也需要有些神秘感,要有属于个人的空间。人们常把夫妻比作两个相交但又不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夫妻共同的世界,两人在这儿尽享亲密和温馨;不交叉的部分是各自独有的天地,这里有丈夫和妻子不同的色彩甚至隐私,任何恩爱夫妻都不能因亲密无间而慷慨地全部让出,也不能因一时的矛盾而无限地扩大自己的空间。
朦胧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感情容易滋养人心,也会轻易伤害人心,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海誓山盟的爱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对方。
总之要明白,留出距离就是给彼此的感情腾出一个足以盛放的空间。为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距离承载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多的牵挂,朦胧美换取的是更多的珍惜,而不是摩擦。
开玩笑把握度,过火则伤人
可以说,没有笑声的生活和没有幽默感的人都是无味的。在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营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千万不能碰到别人的痛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聊天的时候,开个玩笑,幽默一下,也能融洽交谈的气氛。
开玩笑也要讲究时机和场合,更要看对象。如果你拿别人的忌讳开玩笑,恐怕不仅不会起到幽默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艾薇平时爱说爱笑,性格开朗活泼。一次在同学聚会上,她遇到了朋友杰夫,杰夫是个秃头,当得知他最近高升后,艾薇快言快语地说道:“你小子可真行啊,真是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说得大家哄堂大笑,杰夫红了脸,说:“你的脑袋才不长毛呢。”结果,原本高兴的同学聚会,闹了个不欢而散。
其实,聊天中开玩笑的人动机大多都是友好的,但若把握不好分寸和尺度,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聊天开玩笑的时候掌握一些分寸还是很有必要的。
电影《十五贯》说的就是因一句玩笑引发的悲剧。尤葫芦喜欢开玩笑,而他的养女苏戍娟却爱较个真。一次,尤葫芦对养女开玩笑说:“我已经把你卖了。”不料,苏戍娟信以为真,竟在夜里偷偷逃走了。由于跑得匆忙,忘了关门,正巧娄阿鼠前来行窃,杀死了尤葫芦,而苏戍娟却被疑为谋财害命而被捕下狱。真可谓是:“捐由玩笑生,家破又丢命。”如果是别人,听了这个玩笑,撒个娇或回敬个玩笑也就算了,可尤葫芦却不顾养女的性格特点,开了这个“严重”的玩笑,酿成了悲剧。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你拿对方的缺点开玩笑,即使你是无心的,也很容易被对方认为你是在冷嘲热讽。倘若对方又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你会因一句无心的话而触怒他,以致毁了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而且这种玩笑话一说出去,是无法收回的,也无法郑重地解释。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开玩笑活跃气氛固然是好事,但是开玩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分寸,避人忌讳,否则很容易伤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分清对象。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性格开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也会出乎意料地好。
场合要适宜。
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开玩笑是要看场合的。玩笑虽然可以换来人们欢快的笑声,而且可以释放自身的悲哀,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开玩笑不能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在图书馆、医院等要求保持肃静的场合,不要开玩笑,在治丧等悲哀的气氛中,不宜开玩笑。
内容要高雅。
开玩笑,如果没有知识与品格做支点,便要流于一般的低级趣味了,所以要注意玩笑的内容。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不料鸟枪走火,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因此,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雅。在社交活动中,忌开庸俗的玩笑,也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
朋友、熟人之间适当开开玩笑,可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友谊。但开玩笑一定要适度,要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要把握好开玩笑的这个“度”,做到既幽默又不伤人。
哪怕面对金山,也要头脑清醒
在唐代张固所撰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一个“钱能通神”的故事。中唐时期,京城发生了一件大案,牵扯到不少官员。但因为有人暗中活动,所以迟迟不能结案。有一天,宰相张延赏想起此事,非常愤怒,便召见司法官吏,当面下令:“此案已久,限在十天内审结。”
第二天上午,张延赏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发现书案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三万贯,请不要过问此案。”张延赏大怒,当即把纸条撕了,又下令下属督促审理此案。可隔天去办公,见书案上又出现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钱五万贯。”张延赏更是气愤,下令限在两日内审结。又过了一日,桌上又有了一张纸条,写着:“钱十万贯”。
张延赏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钱至十万,已经可以通神了,没有不可挽回之事。我怕由此得祸,只能不去管这桩案件了。”从此,张延赏不再过问,这件案子也就一拖再拖,最后大事化小,不了了之了。
这个小故事反映的是官场上的人对金钱的态度,但不管是为官之人还是平民百姓,对待金钱,都要保持理性的认识和清醒的头脑。
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与操守。金钱本身只是货币的符号而已,但它却像一个神秘的魔方,让芸芸众生在它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形态。有的人为了钱,铤而走险,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为了钱,六亲不认,乃至反目成仇;有的人为了钱,不择手段,全然不顾人格。当然,面对金钱不动心,自食其力做好人的人毕竟还是大多数。
人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朴素地道出了金钱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有钱就有了幸福生活的基础,贫穷绝不可能幸福。但是,金钱并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有的人虽然很富裕,但他并不一定幸福。有的人虽然很穷,但也许他比有些富人更快乐。正因为金钱可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享受,甚至带来地位的荣耀,所以,对金钱的奢求、崇拜就成为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目标。
其实,金钱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人们对金钱不加节制的追求,才使金钱成为所谓的万恶之源。就金钱本身来说,如果取之有道,使用得当,就可以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幸福和满足。反之,如果非法摄取,使用不当,不仅不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幸福与安详,而且还可能带来痛苦与懊悔,甚至让自己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希望,对金钱的渴望本也无可指责。但是,如何面对金钱不迷失自我,不失去做人的操守却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永远也满足不了,人活一世,只要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就足矣。所以,做人应当知足,钱少时勤俭节约过日子,钱多时要多体恤救济那些贫寒苦难的弱势群体。因为金钱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所在,更是一种人格情操的体现。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约阿希姆·舒瓦茨问巴菲特:“对于你来说,金钱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