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引述文献达160多种。在书中,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清晰的论述。这一农学体系,为后人编篡农书所沿续。
在《齐民要术》的各篇中,贾思勰着意介绍和评述了如何合理利用人力、物力、搞好经营管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齐民要术》对于种畜的培育非常重视,记述了留取优良品种、注意孕期环境、繁殖仔畜的方法等。书中还记述了兽医药方达48种,内容包括外科、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有关兽医药学的书籍。
《齐民要术》是中国6世纪最完整、最系统和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农学名著。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或581~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人称“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孙思邈幼时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长大后,通晓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18岁就立志究医。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因为王室多故,孙思邈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隋朝灭亡后,孙思邈又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将孙思邈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然而孙思邈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咸亨四年(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年),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强调医德,在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他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毕升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北宋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初为书肆刻工。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可惜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
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使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知识
毕升墓碑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升的墓碑。墓地西3000米处为毕家铺,南1000米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15千米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为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人民为了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郭守敬建立天文台。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将其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精良的历法,是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14种,共105卷。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200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时长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800余种,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历时27年完成了《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共52卷,分16部、60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并载方1万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为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甚多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贡献。
《本草纲目》中,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并且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曾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熹宗即位后,徐光启以志不得展,藉病归隐。天启元年(1621年)复职,力请铸红夷炮御敌,后忤魏忠贤革职。崇祯元年(1628年)召还,奉敕督领历清军。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五年,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赠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曾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经过30年的考察研究,撰成了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55岁(1640年)时,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年)正月便病逝于家中。
小知识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的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失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形式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徐霞客游记》中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1年),字长庚,奉新县人。明朝科学家。
崇祯七年(1634年),宋应星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1661年前后)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123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18卷。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年),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也是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成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成员之一。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80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