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782800000015

第15章 文化艺术(1)

中国最早的诗人是谁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人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在这期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1953年,屈原逝世的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小知识

屈原流传下来的作品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二十三篇,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科举是一种什么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27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满足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3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未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进士分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考核的内容却开始僵化。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正式科举考试前还要进行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在古代“大夫”是指什么

大(dà)夫是古代的官名。

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在秦代,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

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一品为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为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为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为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为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作官名。

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就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四书五经是指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两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五经中《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64卦,每卦6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诗》,又称《诗经》,今存305篇。《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所说,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中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因此,六艺也指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

“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

“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课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另外一种是汉代的说法:汉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代以后文献中所说的六艺多指六经。如刘歆《六艺略》中:“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章太炎《国故论衡》:“总集者,本括囊别集为书,故不取《六艺》史传诸子,非曰别集为文,其他非文也。”显然是指作为经典的六经。

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同类推荐
  • 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

    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

    本书研究并探讨一个新观念:语言力学。文本首先提出荒原效应,并且以此否定目前流行于西方的语言天赋论。接着文本把物理力学原理移植到语言学,认为物理力作用于物体,而语言力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提出人们的心理素质愈强,对语言的承受力也愈强。在语言力学原则里,文本提出了互换、平等以及合适共三个原则。文本还认为语言力学可以当作批评理论用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并且运用了不少事例叙述了语言力和心理素质、思想工作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文本结论认为,如果人们认识到语言力的作用,语言力就可能像物理力一样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 树人文库-感动一生的义勇故事

    树人文库-感动一生的义勇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在经历了二十年社会转型的急剧动荡之后,其政治态势已基本稳定,其经济形势已开始复兴。然而,细观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型和态势,却尚未完成“复兴”和“软着陆”。用中国学术界熟识的词汇——“史学危机”、“哲学贫困”和“文学疲乏”来形容俄罗斯学术界曾经面临并至今仍未终结的状况似乎不为过。俄罗斯学术界路穷思变,力图从俄国学术文化传统、苏联学术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
热门推荐
  • 浴血之怒

    浴血之怒

    一次劫难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碎。原本阳光的离天歌变得冷酷无情。为报血仇,离天歌踏上浴血之路,浴血中偶得神器,误食诡异果实,一路结交兄弟,相识美女。且看离天歌怎样踏出他的浴血之路,雄霸九天之外,屹立世界之颠。(新人新作,希望喜欢)
  • 仙尊已然归来

    仙尊已然归来

    溟海仙尊莫海纵横仙界三千年,在仙界大乱之时,莫海帮天帝夺下帝位,却不料天帝恩将仇报,陷害莫海,导致莫海最终陨落。但谁能想到,莫海不仅没有死,反而重生到了地球上的少年时代...
  • 丧尸游轮:我的骑士

    丧尸游轮:我的骑士

    帝总有办法将看似无可挽回的悲剧弄得更加腐烂。他时常用阴冷黑暗将某颗不谙世事的、纯洁的心灵吞噬得一干二净。原本生活的无比幸福的世纪集团千金夏雨晴因为可怕的丧尸,失去父母,也正因为这可怕的丧尸遇见了自己的真爱……“喂!你还没要告诉我你的名字!”“宫霖。”
  • 父母恩重经

    父母恩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诸天的骑士

    穿越诸天的骑士

    (假面骑士同人文)一个猥琐,呸呸呸是帅气少年,获得系统,去到诸天搞事情(会去到铠甲勇士的世界)
  • 不要吃深夜的马卡龙

    不要吃深夜的马卡龙

    一本恐怖的小说,具体是讲述的一个马卡龙店有恐怖的事情
  • 月殇

    月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次次惨遭抛弃,一次次死里逃生,善良始终伴她左右,笑容始终随她身畔,但那隐藏在善良背后被伤地体无完肤的心,谁能帮她治愈,消失在笑容背后的满腹辛酸泪又有谁能看得见。是他、他、他、还是他…
  • 此生只愿有辰

    此生只愿有辰

    前世的童梓柒作天作地,被人陷害,害了自己害了父母。这一世重生手刃陷害她的人,收获辰先生的宠爱……
  • 枫少的掌上明珠

    枫少的掌上明珠

    三世情缘,追寻被追寻,付出的多与少已经别被在关注,而是遗落的心,该如何收回··
  • 都市道途

    都市道途

    一段都市天涯行,夜归乡,隔阴阳,道法自然。待到名动京城日,战群儒,龙凤舞,天下霸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