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而理智的人都会选择暂时性的失忆,忘掉不愉快的情绪,积极投入工作当中,或者就干脆用工作还帮助自己忘掉不愉快的情绪。
虽说马超已经不是什么纯情小处男了,但是乍一遇到这种身份纠结且还得坦诚相见的事情,他那从二十一世纪穿过来的小心肝还真有点别扭。不过,好在他还有一大堆正经事儿,正好能让他暂时忘记这段他剪不断、理还乱的小情感。
马超所谓的大事件,那就是探访小黑屋了。除了这个,他知道自己到哪儿也是添乱:没办法,把手下人都给调教出来了。虽说自己当了甩手掌柜轻松,但无所事事的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舒心惬意。
所以,玩弄小黑屋里的可怜娃就成了马超最大也是唯一的工作。
在探访小黑屋之前,马超还是先要去见两个人的,那两个人可不是一般人物。都是扶起蜀汉半壁江山的牛人:魏延和李严。
不过这两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死都跟诸葛亮有关。而且他们的死都很神秘,蜀汉的历史上没有详细记录下来,可见当时两人的权力和能耐有多大,都到了让历史讳莫如深的地步。
马超第一眼见到的是李严,不为别的,是因为李严这时还是一位青年将军,跟马超一样都是偏偏美少男,而且因为比较重视这场面试,李严还悉心打扮了一番,弄得很有一番儒将风采,上来就吸引住了马超的眼球:人们对比较顺眼的事物总是比较留心的。
“李严,李正方拜见卫将军大人。”李严一个标准的军礼,看样子,至少在青年时期,李严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一位将军。
马超郑重看了一眼李严,堪比电脑硬盘的大脑立马浮出了李严的生平事迹,以及困扰马超的疑问:这倒霉孩子究竟哪儿做错了?要人家诸葛亮先生往死里整他?
说道李严的死,就不能提一提李严的能耐,如果李严是蜀汉军士里的一个大头兵,估计诸葛亮也会气得蹦起来:堂堂蜀国丞相,费尽心思跟一个大头兵玩躲猫猫,丢不丢人?
事实上,李严不仅有能耐,而且地位非常重要,他跟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
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拿这两个结构的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武;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
可就是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却被诸葛亮先生联合一大片文武百官给罢免了。或者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李严的地位如此重要,才使得诸葛亮把他往死里整。
不过,诸葛亮一棒子把李严给整下去的故事却十分诡异,或者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可言。
事情大概是这样,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严独运军粮。李严这个时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而且负责给诸葛亮催办督运军粮。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运粮不济,粮草运不到前方。
这个时候李严就派人去跟诸葛亮讲,这个粮草运不过去了,是不是就撤军呢?诸葛亮同意了。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运不过去了这个仗就没法打了,于是诸葛亮就撤军了。
那么诸葛亮撤军的消息一传到成都,李严就故意装作大惊小怪的样子说:哎,丞相怎么撤兵了?粮草很多呀,他怎么回来了?然后又打一封报告给刘禅,说丞相这个撤兵是假的,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等诸葛亮回到成都以后,就发现李严在那儿颠三倒四,于是诸葛亮就把李严跟他的所有来往的亲笔的书信全部出示。
《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是:“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么写的,第二封信怎么写的,第三封信怎么写的,都是李严亲笔所写,拿给大家看。这样一来怎么样呢?李严没话说了,《李严传》的说法是:“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怎么意思呢?理屈词穷,坦白交待,低头认罪。
那么李严认罪以后,诸葛亮就上表后主,把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
整个事件回顾下来,情节十分可疑,简直没有章程可言。
别的不说,就说诸葛亮跟李严那时是什么身份的人,又是在多少阴谋阳谋中活下来的老手儿,这么会弄出如此拙劣的作案手法?就用这样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这么一套说辞,你李严就天真的认为能把诸葛亮陷害了?那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这样一个前后矛盾的说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诸葛亮,那你只能口传,你怎么能留下把柄呢?亲笔书信,你难道没有想到将来诸葛亮会把你的这些亲笔书信都拿出来个大家看吗?李严连这都想不到吗?不可能,但凡有一点心眼儿的人,都不会如此。
不过,经历了长安里的风云际会,马超隐隐约约还能猜到一些深处的原因:李严的死,应该是死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
要知道,当时的蜀汉里有三股势力,即一股是刘备的亲信,一股是刘璋的旧部,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有这三股势力搅在一起。刘备临走前十分不安,祸起萧墙的典故人人都知道,尤其是身为已经身为皇帝的刘备更是忌讳这些。
刘备临走前留下的方针是什么?便是巩固刘备亲信地位,稳定刘璋旧部及本土势力情绪,协调三者关系,消除势力界限,这样蜀汉政权才能够长之久安。
李严之所以能被刘备选为顾命大臣,就是因为李严是刘璋的旧部,却跟本土势力和刘备亲信关系十分亲近,想让李严在其中作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可惜,一向慧眼识人的刘备在最后也只有点一厢情愿的意味了。忽略了李严这个人本身的性格缺陷,导致李严最后被诸葛亮联名弹劾,被罢免了官职,打发到梓潼种地去了。
史书上记载,李严自视甚高,难于共事。没办法,有点本事儿的人,大多有点臭脾气。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这点证明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除此之外,李严还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人在刘备亲信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喜欢搞是非的意思。
刘备是希望李严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把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那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
当然,历史的过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严后来的确被诸葛亮给玩死了。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事件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所以即便马超怀疑这个案子的后面有这样深一层的东西,但现在他已经无法验证了。尤其是李严现在加入了马超阵营,更不可能让历史重演。
马超这时郑重看了一眼这个似乎有点刻意表现自己的青年将军,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扭头一看那个身上伤还未养好的黑脸将军,马超乐了:嘿,又一个跟诸葛亮有关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