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何等聪明的人,这点小事情还摆不平吗?
于是刘琦就去找诸葛亮,姐夫啊,帮个忙吧。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轻易答应,聪明人一般都是把人卖了之后还要让被卖者感激涕零外加帮着数钱的。于是诸葛亮便再三的推辞,一直不肯说。
其实,论身份,诸葛亮现在已经是刘备的部下,因此他也是刘表的部下;论辈份,刘表现在的妻子是刘琮和刘琦的后母,而刘表的这个妻子和诸葛亮的丈母娘是姐妹,因此,刘琮也好,刘琦也好,是诸葛亮的后表舅子,所以他帮谁都不合适,不好搀和到这种事情里面去。
刘琦没有办法,他就跟诸葛亮说,哥啊,我那个园子里面有些宝贝,你来看看,把诸葛亮请到他园子里面,说在楼上。两个人上楼上,刘琦就下命令,把梯子撤了,然后跪下来说:现在我们是上不着天,下不着低,这个范围内只有我们两个人,你的话从你的嘴里出来,到我的耳朵里,就烂在我肚子里面了,没有人知道,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也没想到,这个平时懦弱的小舅子今天居然有了这样的小聪明,不过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诸葛亮也不用羞羞答答了。
唉,诸葛亮说,那这样吧,他说你知道重耳和申生的故事吗?重耳和申生是什么呢?晋献公的儿子,是晋献公前妻所生,申生是太子,重耳是公子。晋献公后来娶了骊姬,宠爱这个后妻骊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要谋害这两个儿子,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申生留在晋国不走,最后被谋杀,重耳逃出去,保全了性命,最后回国来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么一说,刘琦恍然大悟,哦,明白了。
正好这个时候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了,江夏太守没人了,刘琦就去找他爸说那我去做夏太守。
好,你去吧,刘表批准了。刘琦带了一万人到了夏口,做了江夏太守。
历史有时候非常好玩儿,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初出茅庐第一计,居然是给人家处理的家务事。
不过这个家务事可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因为刘琦去江夏的时候,带走了一万人。这基本上可以作为刘备的后手儿。当然,前提是不能用来夺刘表的地盘。纵然有诸多的不便,但总算聊胜于无。
只是,这一万兵马终究不是自家的本钱,而在刘表的眼皮底下,诸葛亮还真不管让刘备整出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来。
这既不没有米,还有把饭做好的事儿,还真难倒了诸葛亮: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个时候,又一个机遇摆在了诸葛亮的眼前:青州那边,马超跟曹操打起来了,且越打越上火,现在闹得鸡犬不宁,正是刘备趁机一展身手的时候。
诸葛亮的建议是:拉刘表下水,无论是刘表帮曹操还是帮马超,都会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亮相。若然如此,不论刘表是攻是守,那刘备就决不是一枚被闲置的棋子。届时时机成熟、风云涌动,刘表即便有心,恐怕也无力限制刘备打下一片天地。
何况,刘表此时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若是那时刘备有了一定的实力,那么入主荆州,整合治下,届时无论是向益州发展,还是远交马超,近攻曹操,抑或是南下攻打孙权,便都有了广阔的空间。
可惜的是,或者说可叹的是,诸葛亮忽略了刘表这个人骑墙看风景的定力。准确的是说,是诸葛亮没有料到刘表这个掌控着荆州民富兵强的一位诸侯,只是一个想着老婆孩子热坑头的乡巴佬。居然连一点进图天下的欲望都没有。
刘备的几次劝说,都被刘表有意给回避了。逼得急了,刘表就拿自己身体不适,脑子不堪重负来搪塞。
这个时候,诸葛亮跟刘备绝望了。他们实在惊叹:作为汉室宗亲,眼看天下大乱,黎民遭难,竟然无动于衷,只一门心思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终日置酒高会,玄谈无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低着头过自己的日子、闭上眼看世间的痛苦,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状态,着实令人唾弃不已。
俩人就这么看着青州的局面一点点燃起、烧旺,再到燃烧了整个沙漠,最后归于熄灭的整个过程,只当是在看一部热血沸腾的电视剧,无奈且无言。
直至匈奴向马超求降,刘备和诸葛亮知道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一次与自己擦肩而过。这个时候,俩人对望一眼,同时想到了两年前,在那个并不是很温暖的茅庐里,俩人的一番对话。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是俩人在‘久仰失敬,请坐看茶’一通客套话说完之后,两个人开始说的有含金量的话了。为了不泄露出去,甚至屏退了闲杂人员。
这是刘备的提问,或者说请教,更直白点说,是刘备给诸葛亮出的一个考题。
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但这段话是很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政权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
这句话抛砖引玉,有三层含义:一,今日天下大乱;二,我想重整河山;三,我该怎么做?
简直可以媲美人世间那个永恒的问题: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诸葛亮就是被这一句话给打动了。诸葛亮随即应答,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段话: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马超世起名家,然起于微末,狠辣如虎,狡诈如狐,更兼手下谋士诡谲,诚不可贸然图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当然,这跟历史上的隆中对有些出入,无非是马超掺合进来了。但听诸葛亮的语气,马超离自己还有些遥远,暂时不用招惹,至于出兵宛城,那是以后的事儿,以后的事儿,谁能说得准?
诸葛亮的对策,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明了刘备今后的发展战略,并且突出了重视人才和谋略的思想,可操作性很强。
刘备几乎是在听完之后就坚定了要请诸葛亮出山的愿望。那个时候,两人虽然有着年龄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人都看到了灿烂的明天在向他们招手。
只是,现在看来,他们不过是趴在窗户前面的一只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走投无路...
剑眉枉凝。
这个时候,刘备再想起那个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刘表,心中蓦然升起一股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