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联军声势浩大,遮天蔽日,浩浩荡荡,其作用,还不如一群乱匪蹦跶一下来得有效。
马超虽然早就知道这关东联军最后会失败,却没想到,历史上的关东联军却会如此不堪一击。
当初打仗的时候,倒是有几个愤青出头,可被华雄、吕布打掉气焰后,那些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就成了一盘散沙。
真正来到这个时代,马超才看出这个汉末有多腐朽,腐朽到连勤王勤得都如此口是心非,注定要失败!
就说我们关东联军的头等人物袁绍吧。
袁绍是讨董联盟的盟主,可他这个首领绝对徒有其表。
其实袁绍这个人被推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绍出身高贵,他的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什么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这个家族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三公”的职务,我们知道在汉代“三公”这个职务的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皇帝的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家一连四代人,就是袁绍以上太祖、高祖、祖、父这四辈都有出任这样官职的人,那在官场上是炙手可热的显赫家族啊。第二,袁绍自己一表人才,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有来往。更重要的是袁绍因为反对董卓,而声名大振,不管当初袁绍吹嘘他说自己拔刀子跟董卓死磕,然后逃出洛阳;还是实际上,他不敢招惹董卓,找了个借口偷偷跑掉,反正袁绍确实是反对了董卓的,这个是事实。所以让他来做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盟主还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绍这个人没有政治头脑。董卓是怎么入京的,就是他袁绍弄来的。其实这小子真的很傻很天真,他请西凉兵进京干啥呢?就是要吓唬一下何太后,就是何屠夫的妹妹,让她狠下心来对宦官下手。
可这是个啥屁主意啊?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你请来的还是凶神。
犯得着吗?不就是几个太监吗,几个宦官吗?太监和宦官为什么能够得势?那是皇上宠信他们,皇上不宠信他们他们能怎么样啊?
当然不错,有几个太监是很坏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个刑事警察去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袁绍的政治水平了,多简单的事儿:杀鸡焉用牛刀?何况这把刀还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凶器也,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何进、袁绍这是该着被杀的,一个犟牛,一个蠢牛,结果怎么样呢?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先被太监杀了,何进被太监杀了以后袁绍再带着军队打过去再去杀太监,杀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这个虎、这个狼就来了。来了干什么呢?就是开始杀他们。
这个盟主是这样一个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说孔伷,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嘘枯吹生”,什么叫“嘘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说,可惜不能干。
又比方说济州牧韩馥,那是个没注意的,当时桥瑁写信给韩馥,说曹操那边已经起了义兵,我们也准备起义兵,大家联合起来去对付董卓。一封信写到韩馥这里,韩馥居然拿出来问大家说,你看,这个董卓和袁绍他们要打起来了,我们是帮董卓啊还是帮袁绍啊?居然问这样的问题。结果他手下一个谋士叫做刘子惠的,马上就顶回去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要问是为了袁绍还是董卓呀!一句话说得这个韩馥满脸通红,“那为之奈何”啊,刘子惠就跟他出了个主意说,按兵不动,“兵者凶器也,不可为首”,啊,做人不要为天下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是先烂的,我们看一看人家怎么样,人家动咱也动,人家不动咱也不动。看来这个刘子惠也不咋的,但这个话韩馥他听进去了,因为韩馥他最怕的是丢地盘,因为韩馥是在冀州,冀州这个地方是很富庶的在当时,据说冀州当时的粮食足够吃十年的,所以韩馥最怕人家来墙他的地盘,尤其怕袁绍。
袁绍从这个京城里逃出来的时候,董卓准备是要追杀袁绍的,这个时候京城里面有几位名士跟袁绍关系很好,就去劝董卓。说大人不要这样,这个袁绍他是个年轻人,他不懂事,他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当然要跑嘛,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个太守,他必然会感恩戴德,袁绍如果对董大人您感恩戴德,那么太行山以东不都是阁下的了吗?哎董卓说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绍做渤海太守。袁绍当时逃出来以后逃到哪儿,逃到冀州,韩馥马上就紧张了,袁绍来了,还是渤海太守,怎么办呢,抢我地盘来了。韩馥马上派兵把袁绍看起来,直到最后“关东联军”成立,袁绍当了盟主,韩馥才把袁绍放出去让他行动。韩馥就是这么一个玩意,你说他怎么回去打头阵?
后来华雄扬威,吕布立势,这些诸侯就一个个成了缩头乌龟,要不是刘备三兄弟雄起,说不定这关东联军就能成天下的笑话!
可再然后呢?再然后,董卓迁都,正是这些诸侯大举进攻的大好时机:董卓派兵迁徙,还带着数十万百姓,行军速度是相当的慢,可就这样,在吕布、徐荣打掉曹操这个愣头青后,董卓顺利的迈进了长安的土地。
大家可能就问了:董卓迁都之时,曹操也是很狡猾的,他还想忽悠袁绍去追董卓,为什么他自己还去追呢?他不知道追不得吗?难道他想这样打响自己的名声吗?
其实袁绍不追董卓,一来是追了危险,二来也是仗着自己势大,可以在东边慢慢发展,所以没必要冒险。而这时候的曹操还是个愤青,虽然有点小聪明,但还没有到后期那么老谋深算、奸险狡诈。这时的他还是个冒险主义者,野心也很大,所以不想放过这个“天亡之时”。
估计曹操当时押的是,董卓既然使出迁都这一招,自然是算定了联军不会追来,而且急于脚程,所以很可能不会对追兵有所防范(可惜老董还是比较谨慎的),而曹操这么突然追上来,那就是一着出奇不意的奇兵了,说不定趁乱抢了汉献帝回家,曹操就要发大财了。
曹操打仗非常喜欢奇兵,也喜欢赌博(这些事情在后面说曹操的时候都会详细说到),所以当时曹操追董卓,应该说是很符合曹操的风格的。
曹操狼狈的走了,留下的只有一首诗: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确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至少他有资格蔑视那些心怀鬼胎的诸侯们,正是那些打着小算盘的诸侯,把历史真正送入一个乱世。
既然曹操都认识到追击董卓可一锤定天下,那么那些诸侯为什么迟迟不愿行动?
其实很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关东联军太有本事了,太有政治远见了:
袁绍这些家伙不会真把董卓迁都当一回事的,要追击,行!要观望,也行!但问题在于,这些是乌合盟军,而且各怀鬼胎,若是真的在这种“天亡之时”把董卓灭了,说不准袁绍这大盟主就要趁机灭了汉朝的江山,捧自己做皇帝,那时可白白便宜袁绍这小子了。就算袁绍做不成皇帝,到时也肯定会出现你争我夺的情况,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乱。所以各路盟军诸侯碰到这种情况,得先商量好条件,若真是决定了大家一哄而上趁机灭了汉朝,谁做皇帝,谁做大官,都要先商量好,可是盟军有十八路,这种事情哪里那么容易人人妥协的,也因此盟军一时间裹足不前,不敢妄动。
袁绍自然也明白这些人的想法,所以也不敢自己一个人冲上去蛮干。一来董卓的兵势还很大,二来枪打出头鸟,自己一个人冲上去谁都要怀疑你袁绍要抢皇帝的位置来做,那时可不是给你拖后腿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就要把矛头由董卓转向袁绍了。而且董卓把国都迁去西都长安,我袁绍则留在东都洛阳这里,继续以盟主的身份保持与董卓对峙的姿态,只要后面经营得好,说不准也能做半壁江山的皇帝,就算不做皇帝,咱另立一个皇帝(后来策立刘虞,未果),做另一个董卓也不错。也因此袁绍并不急着去赶董卓。
可是各路诸侯也都不是笨蛋,袁绍这个想法谁看不出来?袁绍留在洛阳想做东帝,到时自然要在暗下将我们这些诸侯一一对付。既然进又进不得,在洛阳待的时间长了又有被别人侵吞的危险,久留无益,那还是趁早和袁绍拜拜吧。也因此,董卓这么一迁都,没过多久,这些诸侯盟军便也自行散去了。
只有曹操是个例外,因为曹操是个乱世奸雄,在这家伙看来,天下越乱越好,越乱我曹操越容易上位。当时曹操说的一段话其实是很经典的:“今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天亡之时,一战而天下定这两句话说的模棱两可,很有意思。一方面说给那些忠君勤皇的愤青听,意思就是:愤青们,这是我们大汉天朝危机存亡的时刻啊,不过只要我们能追上去诛伐那逆贼董卓,天下便能重归大定,那么我们的大汉王朝就能重兴复盛了。另一方面是骗那袁绍去追董卓的,意思是:嘿嘿袁绍老大,这可是汉室将亡的难得良机哪,咱们只要趁机冲上去大闹一场,这天下还不落在你袁绍手上嘛!
袁绍也不是傻瓜,没被曹操骗着,依旧按兵不动。曹操见骗不着袁绍,但自己又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天亡之时”,心想怎样都要博他一博,便自己带上兵马去追董卓了。曹操这么孤军冒进,自然要吃大亏,最后被李儒重重设伏,杀得落荒而逃。
这下,曹操痛下决心单干了,而轰轰烈烈的讨董联盟也随之瓦解。
历史从此进入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