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个在后世那些媒体上不断热炒的小萝莉,怎么看也看不出来有什么斑斓的。真是好奇,这样一个面露天真的小女孩,是如何与洪承畴来上一腿的。
史载,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又见谥号)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此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不过这个‘以壶承其唇’到底是什么意思,倒真让朱由校费思量,是‘用唇托着壶’还是‘用壶承受住他的嘴唇’,亦或是别的?
而这个女人和他的小叔子多尔衮那事,也真让人看不透,因为依着建奴的无耻,真有这种‘继承说’,即父辈或者哥哥死掉了,那就由叔叔或者儿子继承死者的女人,前文书也提到了代善之事就是如此。而‘太后下嫁说’中,“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也真的表明了这一切。
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和她姑姑的身份,如果把他们弄到京城的勾栏胡同,胡同名,(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内城,多是官妓。现东四南大街路东有几条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乐胡同,是官妓乐队演习奏乐之所。这条胡同比八大胡同还要早得多。)而勾栏胡同是由妓女和艺人扶着栏杆卖唱演绎而来的,以后“勾栏”成为妓院的别称,当然这些是官妓,是国有企业。
大明时,当官的和有钱的饮宴时要妓女陪酒、奏乐、演唱,叫做“叫条子”,在妓女一方,则叫“出条子”。不知道最后港台怎么把条子弄成警察了,这混社会的有没有文化不说,但对警察的憎恨到了这种地步,还真是恶毒。
想想看,花点银子,就能叫上‘我大清’的正牌嫔妃这样的条子,那将是多有面子的事情。
现在朱由校的想法就是炒作这些建奴的嫔妃、宫女,这种噱头,可是很招人眼的。
大明之时,我大明的****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民生产总值里,占着一定的比例。朱由校手里控制着大量的官妓,但往年都被教坊司弄的不伦不类的,看的朱由校相当的不爽,一真想着将国娱乐业,搞成产业化、规模化,上档次,上层次。
在搞公共澡堂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但那个时候怕风言风语,自己小命都不保了,哪里还有心思搞这些。
现在机会到了,有了这样一批建奴的嫔妃、宫女,再加上建奴的这王爷那贝勒的,以及那帮汉奸的妻女等,红粉帝国的规模可是足够了,身份也高的吓人。再把教坊司改革改革,投资下巨款打造一番。弄成个全国NO.1还是有把握的。
到时候以全国主义教育为主,开展为建奴伪皇上、王爷以及汉奸等戴绿帽子为主的爱国运动。大明的爷们,无法上战场屠奴,但这种上勾栏糟蹋一下建奴的事情,也是为大明汉人争口气的一种表现!为大明争光,往建奴头上抹绿,这是多么光荣的事。
越想朱由校越是高兴,这样一搞,绝对的能把这些女人的利用价值给提高百倍以上,那银子还不如水的一样流过来。这个思想可比单纯的扬州瘦马,搞点风花雪夜那是要高尚许多,出现点就不一样。一个是爱国情操,一个是才子佳人那种风流,高下立辨。
大明的官妓可是相当恐怖的,对于罪臣的惩罚已经算是极品了。比如“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妹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夜,二十余条汉子看守着,年少都有身孕。除生子令作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圣旨:‘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贼材儿。’”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女,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旋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两道圣旨,看得人心里发毛,所谓圣明之君永乐帝朱棣,原来在如何更野蛮地处罚手无寸铁的妇女时也显得特别有创意:每夜令二十多条汉子奸宿一个家破人亡的苦命妇人,一旦死了,则抬去喂狗;才三岁的女孩子,就决定她长大了“便是个淫贼材儿”。
朱由校当然知道这些事情,但对于将建奴的嫔妃、宫女、姐妹,以及建奴诸多的王公贝勒、大臣、武将以及汉奸的家眷如此归入教访司,其一点的心理负担都没有。
旁边的孙承宗、袁可立,看着皇上那贱贱的样子,还真有点奇怪,皇上的自律,不得不让人钦佩。怎么见到了眼前的一个建奴嫔妃,竟是如此的失态。
而对面的大玉儿,一见朱由校那一脸的猪哥模样,心里不由的高兴,想着如果能被明皇看中,那可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了。最起码不用被屠杀或者被卖、被罚一辈子的苦役。
大玉儿这段时间可是相当的害怕,辽阳之事早就把她吓倒了,一个十四五的小女孩,能有多大的心计,在宫中与一帮老娘们斗斗还有这么回事,这个‘小猪’那个‘小猪’的,但一跟国战相比,那些也就是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