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光绪不仅对袁世凯很有印象,还一直很欣赏他。我们还记得三年前(1895年)袁世凯成为小站练兵统领的候选人时,在清流李鸿藻的推荐下,光绪曾经召见过一次袁世凯,那次除了谈练兵,光绪还给了袁世凯一个命题作文——如何变法。袁世凯认认真真地搞出了一个一万多字的方案,虽然我们知道,这又很可能是他找“枪手”写的,但毕竟这代表他对变法是很有想法的。
在这之后,袁世凯就去小站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编练新军。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不像康师傅整天鼓噪着变法,他干的是实实在在的变法之事——军事制度改革。他在小站编练的新军是一支真正的“新军”,从军队编制、管理到训练方法,甚至连军服都是新式的,战斗力大大增强。而袁世凯虽然号称“不问政治”,却也不妨碍他经常发表一下对于变法的看法,比如他主张变法从地方开始,先建立一个政治特区,这和康有为主张变法从中央开始又是不同的。
看来,在变法问题上,袁世凯属于低调实干型。
接到“电旨”(用电报发的圣旨)的荣禄立即通知了袁世凯。在小站每天一身是汗、忙着练兵的袁世凯,就要踏上去往北京的路了。他也是欢欢喜喜屁颠屁颠进北京的,君臣二人注定要欢欢喜喜一场了。
对于光绪来说,他终于有希望得到一个重要的帮手,这个帮手来自军方。本身对袁世凯就有很好的印象,也知道他练兵练得很好,现在心腹徐致靖认为袁世凯可用,光绪简直十分欢喜。
而对于袁世凯来说,在进京之前,他就知道了自己一定会被升官。这个秘密我们接下来就会揭晓。
而等待他的,将是未知的凶险。
袁世凯的骑墙术
北京报房胡同法华寺,这里闹中取静,晨钟暮鼓,木鱼声声,吃素不妨碍吃荤。关键是离皇宫很近,来到北京后,袁世凯把它当做了下榻的宾馆,住了进去。
两天后,光绪在颐和园召见了他。接见的气氛十分融洽,君臣两人其乐融融。光绪专门询问练兵的情况,袁世凯一一作答,内容充实,详简得当,光绪对袁世凯的对奏十分满意。
回到法华寺的当天晚上,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了,圣旨下:袁世凯练兵有功,着由直隶按察使升为工部侍郎候补,仍专办练兵事务!在旨意中光绪还特别交代:对于练兵中的事务,袁世凯“应随时详奏”——这是给了袁世凯专折奏事的权力。
直隶按察使是副省级(正三品),而工部侍郎候补是副部级(从二品),皇帝果然给自己升了官,这一切跟老袁事先得到的消息分毫不差。
在用《密保统兵大员折》推荐袁世凯之前,徐致靖派了他的儿子(徐仁录)去小站找袁世凯,这很好理解,官场讲究的是你来我往,我推荐你,至少你要明白是我的功劳,大家互相给点好处,所以徐致靖的儿子是去“运作”的,而袁世凯也派了他的幕僚徐世昌来北京“继续运作”。
这件事情在史料中得到了记录。从种种迹象来看,袁世凯并不是被动的,坐等徐致靖方面来找自己,而是他很主动。
事实上在小站练兵开始后,袁世凯并没有忘记他的老本行——继续向高层“勾搭”。荣禄是不用说的,搭上他迟早就能搭上太后这根线,但老袁一直奉行的是骑墙的艺术。
具体说来,就是在帝、后两党之间两头不得罪,两头讨好,为将来争取更大的本钱。所以在努力向荣禄表现的同时,袁世凯一直没有忘记积极向帝党集团靠拢。这就需要向当时的帝师翁同龢去“勾搭”,对于翁同龢,认同乡、同岁、同年的勾搭方法都行不通,但还有一招——认同志嘛!翁同龢既然积极鼓动光绪用变法来收回权力,老袁积极上书翁同龢来谈变法,但问题是翁同龢对袁世凯不是很感冒,在给翁同龢上过两次书后,袁世凯很有可能就勾搭到了徐致靖这里。
所以,尽管徐致靖的推荐是密荐,但这一切对袁世凯来说并不是秘密。他看上去是偶然成为了徐致靖的人选,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的“偶然”。经验告诉我们,偶然之中必有必然,你关心什么,就会遇到什么。常遇到美女,说明你有一双搜索美女的眼睛,遇到帅哥,说明你有一颗神往帅哥的心,经常勤劳奋进,就会得到奋进的结果,经常跑官,就有可能被升官。
不要认为副省级官员就不需要跑官,在以领导拍脑袋来决定事情的人治官场里,跑跑很重要。
现在最后结果出来了,应该激动,应该庆祝,但在激动之余,袁世凯又有另外一种心情——不安。
他突然发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在这个阶段,还是不升官的好。甚至不应该进北京!
不到北京不清楚,到了北京才知道,朝廷的局势只是表面的平静,下面已经是刀斧声声。
想想自从练兵以来,已经被两次提拔了,第一次是荣禄保荐升为直隶按察使,相当于是太后给升的官,现在皇上也不会无缘无故给自己升官吧。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第二天,光绪再一次召见了袁世凯,这次,光绪笑着对袁世凯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以后你可以与荣禄各办各事。”
“如能为皇上分忧,臣粉身碎骨,全不怕!”袁世凯当然要及时送上他的忠心。
原来皇帝是要收买自己啊,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他,荣禄虽然是你领导,但你以后可以不听荣禄的,只听我的,对我负责。
袁世凯猜得没错,光绪给他升官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欣赏他,而是有真正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绕过荣禄,直接领导袁世凯,逐步实现抓军权。
对于光绪来说,这只是他的第一步,抓军权这项工作是循序渐进的。光绪也不傻,他也知道,不是给人升了半级官,人家从此就归入了自己的麾下,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这是需要时间来进一步考察和检验的。
更何况,袁世凯还并不是自宣布变法开始以来光绪提拔的第一位军方背景的人。
光绪提拔的第一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岑春煊。此人出身武将世家,自小就跟随担任云贵总督的父亲镇压云南地区的回民起义,立了不少军功。前面我们说过,因为两广总督谭钟麟带头抵制变法和官员人事制度改革,光绪提拔岑春煊为广东省副省长(布政使),把他成功地安插在谭总督身边,而岑春煊到广东后果然没有辜负期望,他积极收集谭钟麟的罪证,上奏给了光绪。
在光绪看来,提拔袁世凯除了有可能直接掌控对新军的指挥,还能起到岑春煊第二的作用。因为老袁的身边,就是另外一位不听话的直隶总督——荣禄。和岑春煊一样,光绪也给了袁世凯专折奏事的权力,希望“小袁”接下来好好表现。
无论是抓军权还是掺沙子,这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能循序渐进,着急是要坏大事的。光绪很清楚这一点,他并不需要袁世凯立刻就效忠自己(事实上做不到),也不会立即就把袁世凯当作了自己的心腹,这个人和“四人帮”不同,他是官场上的老狐狸了,收买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让他继续踩着钢丝跳跳舞吧。
因为不是立刻就收买袁世凯,也不需要让袁世凯去搞什么阴谋,袁世凯的到来就是正常的官员进京活动,光绪连召见他都是走的正常程序——先通过荣禄。然后又在慈禧眼皮底下(颐和园)第一次接见。有人认为袁世凯进京引起了荣禄和慈禧极大警觉,所以在光绪召见之后,慈禧又特意召见了袁世凯打探消息。从当时情况看,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一切都很正常,袁世凯这样“小小的地方官”进京,就算是求见慈禧,慈禧也不一定见他。
正常,基本正常。光绪皇帝完全是在按照他的思路来处理政事,只要再过一些时间,他就能决定袁世凯这个自己欣赏的人,能否成为欣赏的自己人,如果一切顺利,变法班底中将又增加一位生力军,他的作用会比用“四小军机”去架空军机处更大,因为他的下面还有7000位拿枪的弟兄。
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不仅改变了光绪原有的计划,也让多年以后的袁世凯无比地懊恼:我真后悔呀,虽然我喜欢升官,还擅长政治投机和豪赌,但想想那几年的跑官实在是不应该的,如果不跑官,皇上也许就不会注意到我,不注意到我,我就没有机会去北京,没机会去北京,别人也就没有机会在我身上去搞阴谋!
这个阴谋,将是惊世骇俗的。
康有为的惊天阴谋
康有为的身边出现了毕永年。他终于从湖南赶到了,而且还跟康有为住到一起,住进了南海会馆。
是时候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谭嗣同和毕永年了。
在康有为看来,慈禧是官僚集团的头头,那些抵制变法的大臣都是慈禧提拔起来的,所以慈禧就是反对变法的带头人。有她老人家在,变法就很危险。不杀死慈禧,慈禧迟早就会杀死变法。总之有她无法,有法无她。
南海会馆里,听康有为说完计划的谭嗣同和毕永年半天没回过味来,他们不敢相信,康师傅竟然有这样一个计划,让毕永年来京,原来只是为了方便地实行这个计划,这个他已经酝酿已久的计划。
康有为告诉大家,慈禧这个“老妖妇”一直对变法抱有成见,按照她的政治见解是不会真心支持变法的。现在,朝廷上下已经有流言,“老妖妇”九月(阴历)要和皇上去天津阅兵。这是一个阴谋,那时她会叫心腹荣禄废去皇上,杀掉皇上,彻底扑灭变法大业。为今之计,为了救皇上,也为了自保,只有先下手为强。唐朝张柬之有废武后之举,我们可以效仿他实施斩首行动,让毕永年带领弟兄们刺杀慈禧!
张柬之曾经带领五百名御林军闯入武则天寝宫,逼迫年老的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江山,看来康有为想做第二个张柬之!
而“天津阅兵阴谋”是一个故意制造出来的谣言,制造这个谣言的人并不是康有为,而是另外一伙人,这伙人将在以后的故事中露出面目。而对于康有为来说,利用这个谣言,正好是实行兵变的借口。
而谣言不是导火索,只是在这把火上加了把柴。从种种迹象上看,兵变是老康早有的计划,没有这个谣言,他也是要上的。
明白了,以前说杀一品大员,确实就是老康的想法,现在,不仅一品大员要杀,还要杀朝廷的最高领导人——慈禧。
康有为不仅一直无法接触变法的核心,也无法接触权力的中心,甚至也没有在权力场上摸爬滚打过,所以他并不了解慈禧。
对于慈禧来说,变法只是权力的道具。慈禧赞成变法,是因为变法可以消除统治的危机、权力的危险;如果要反对变法,也只有在变法威胁她权力之时。慈禧并不信奉什么主义,在她看来,凡是有助于巩固她权力的主义都是好主义,凡是可能削弱她权力的主义都是坏主义,她只关心她的统治不动摇,维护社会稳定,不改旗易帜,不走邪路。所以到目前为止,慈禧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变法的行动,虽然怀塔布的老婆天天在她面前哭,虽然那些旧下属们一有机会就到颐和园来告状,但慈禧都把他们赶出了颐和园,朝廷都还在她的掌控之中,光绪一如既往地“先请示,后汇报”,权力安全得很,爱怎么变就怎么变,她是懒得去管的。
以为杀了慈禧就能成就变法,书生之见,书生之气。而后来的事实将证明,康有为干掉慈禧的计划是周密的,他并不是完全为了变法,而是有利于实现他惯有的一样东西——急于进入政治高层的野心。
听到这个计划,毕永年惊呆了。虽然他是黑社会分子,但也没有胆大包天到去刺杀朝廷领导人的程度,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更何况,慈禧的颐和园守卫森严,即使武功再高的江湖高手也很难接近,怎么刺杀?
康有为胸有成竹:只用你们这些人去当然是不行的,也不会成功,但是我可以先调集军队包围颐和园,然后你率领百余名敢死队员趁乱杀掉那个老妖妇。简称:围园杀后。
康有为同志一定是史书上的那些书生借兵、武力夺权、巧取天下的故事看得太多了。
那么调谁的兵?这个事情有点难度。很显然,为了调兵的方便,这只能去策反那些驻扎在京郊京津之间的卫戍部队,而其中的一支,在老康看来是很有希望的。
这就是聂士成的部队,清日战争之后,聂士成率领他的军队驻扎在京津之间,成为卫戍部队。聂士成是王照的拜把子兄弟。而王照算得上他老康的粉丝,一直对康有为礼敬有加,言听计从,王照又刚刚在罢免礼部六位部长中大出风头,老康认为说动王照去策反聂士成是很有把握的。
没想到王照这一次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王照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要求。不仅拒绝,据说还把康有为大训了一通。
在王照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不过老康这个人的人生字典里是没有绝望二字的,拉拢聂士成失败了,而他的脑海里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
这就是躺着也中枪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新军也是当时的卫戍部队之一,驻扎在离北京不远的小站。而老袁又刚刚升官,正在北京,康有为打算想办法去见上他一面,去策动袁世凯!
听到这里,毕永年大惑不解:“袁世凯怎么会听我们的呢?”
袁世凯支持变法,他自己也在干着变法的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不会干出背叛变法的事。而老康的手上还有一件神秘的东西。
这是一封袁世凯亲笔写给康有为的感谢信。里面对康有为表示了感谢,并说道:以后但凡有用着我袁某的地方,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由于这个官升得实在有点让袁世凯担忧,在离开皇宫后,他又使出了他的那一招:用银子开路,拜访各位王公大臣,平息祸事,打听风声。他和他的银子一起进了庆亲王奕匡的府上,又拜访了如今的朝廷荣誉公务员、已经谁也不待见的李鸿章。这两个人都是慈禧的心腹,老袁此举是在向后党示好。
然后,袁世凯也没有忘记帝党阵营。他给康有为写了一封感谢信。徐世昌在北京给他跑官时,康有为就经常找徐世昌表明他在积极推进徐致靖的保荐活动。如此一来,袁世凯自然要感谢一下康有为。而且康有为是变法的一面“旗帜”,谢了他,就等于把好印象带给了很多人。
多交朋友少结仇,老袁不过是在继续他的骑墙政策。
毕永年仍然强烈反对这个计划,他认为光凭袁世凯的这两句话是不可信的,对于袁世凯这样的官场老手来说,别说是他写的几句话,就是要他当面对天发誓又如何,说不定一转身拍拍屁股就不算数了——更何况支持变法和谋反是两回事,这谁都明白。
毕永年认为他至少应该亲自去见见袁世凯,探清楚袁世凯真正的想法。
一听到这个要求,康有为火了:我的判断你还信不过吗?
在大名鼎鼎的康师傅面前,毕永年不再争辩,争辩也没有用,没人能够说得过康有为。你说一句,他能说十句,而这十句里有两句是点火的,其余八句都是煽风的。这次谈话不欢而散,毕永年很郁闷,自己是因为敬佩康师傅,听谭兄说要保护康师傅的安全,这才率领弟兄们从湖南来到北京。只要是为了保护康师傅,舍生忘死,他和弟兄们相信都没有怨言的。从湖南出发时,他们并不知道还有一个刺杀朝廷领导人的计划,这个事情绝对无法去做。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毕永年去找到谭嗣同,向他说出了他的担忧:袁世凯不一定可靠,康师傅计划的风险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