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认为,美好的音乐能调节人的情感,怡悦人的内心,这是因为音乐法乎自然之和声,生于人心的荡动。“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先王定乐由此生也”。
在《吕氏春秋》看来,平顺和谐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确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具有安神宁心、镇静催眠的乐曲,能消除紧张、焦躁的情绪,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
具有开畅胸怀、舒解郁闷的乐曲,能消除情志郁结,如《古曲》、《喜洋洋》等;
节律低沉、凄切悲凉的乐曲,能抑制神情亢奋、愤怒狂躁,如《小胡笳》、《葬花》等;
具有使人轻松、喜乐的乐曲,能消除悲哀忧思、郁闷愤懑,如《黄莺呤》、《百鸟朝凤》等。
总之,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扶慰人的心灵,使人忘记疲劳与烦恼;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精神放松,心情愉快,令人体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体力得到适当的调整;音乐还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七情调和,不越极限
“调情志”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明确指出喜怒忧恐哀五种情志,一旦过度刺激人体,就会损害人的精神。
《吕氏春秋·本生》亦强调:“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即过度沉溺于声色,纵欲恣情,务以自乐,同样损伤人的精神,使病从内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如《内经》所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喜——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
忧——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生气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
惊——惊吓
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
恐——恐惧不安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有益。但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
总之,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非常大,所以懂得养生的人会使七情调和,不超越情感的极限。也就是说,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健康长寿。
处世智慧
《吕氏春秋》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能够收获轻松、愉悦和智慧。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智慧启迪】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循表夜涉”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智慧启迪】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
“引婴投江”
有个路过江上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这样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智慧启迪】
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子贡赎人”
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有人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向国库领取赎金。子贡在外赎回了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去领国家赎金。孔子得知后非常不悦地说:“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领赎金,并不损害你行为的价值;有了你不肯收领赎金的先例,别人就会因为对报销赎金有了犹疑不肯再赎人了。”
【智慧启迪】
在不同时期,对“子贡赎人”的评价褒贬不一。若强调无私奉献的时候,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若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时候,这种向法律挑战的事情是决不容许的。此外,“子贡赎人”还告诉我们,我们在行善、做好事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好心办了坏事。
“桑下饿人”
从前,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了他几次,他一点一点咽下食物,慢慢地才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使,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去拿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他拜了拜,接受了干肉,但却不肯吃。宣孟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肉吃了,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子里埋伏了兵士等待着宣孟的到来,然后把宣孟请来饮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藏伏的杀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房子里的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有一个士兵跑得很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退让道:“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跟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智慧启迪】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有恩于我们,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以图他日回报。我们有恩于别人,当早早忘记,不求回报。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当我们忘记时,甚至走投无路时,我们曾帮助过的人,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因此,日常生活中,还是多多行善的好。
“子反醉酒”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晋国大战于鄢陵,结果楚国大败,就连楚王都被晋大夫用箭射中眼睛。在战斗刚开始时,楚国将军司马子反口渴要喝水。他的部下竖阳谷于是端过一碗给他,子反拿过来一看大怒,厉声说:“拿回去!这是酒!”竖阳谷却回答说:“这不是酒。”子反说:“少废话!赶紧拿回去!”竖阳谷仍然说:“这不是酒。”子反生性嗜酒,见了酒哪里还能控制自己,于是经不住再三诱惑,就把酒接过来喝了。有了第一碗,接着就有了第二碗,接二连三,终于喝醉了。
战斗结束后,楚王无法抑制自己的怒气,准备再打一仗,于是就让人去叫司马子反将军。然而子反推托说自己因最近思虑太多,已经累倒了。于是楚王就亲自前去探望。来到军帐中,闻到到处弥漫的酒味,勃然大怒,反身就走,回来之后说:“今天这一仗的胜败的关键全在司马子反将军身上,而他居然临阵醉酒,这是忘记了自己国家和人民!这个样子如何继续战斗?”于是就撤军回国。回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义无反顾地将子反斩首示众。子反是个很好的人才,但他临阵醉酒,道致战斗失败,损害了全军乃至全国的利益,大小权衡,利弊较量,只有将子反严加惩处才能维系军心和国威,而这些显而易见比子反个人才华更重要。
【智慧启迪】
酒能伤身,酒能误事,酒能误国。生活中,因酒后失言、失德、乱行、乱性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又怎么能不忍住美酒的诱惑呢?!
“斗鸡之变”
斗鸡,是春秋贵族们之间的一种游戏、赌博活动。两主人以鸡相斗,得胜之鸡的主人是赢家。有规定,各方均不得作弊。而季平子却在他的鸡翅膀上涂了芥茉,以便在斗鸡时造成对方鸡视力模糊;而郈昭伯竟在他的鸡爪上装了铁爪。
斗鸡结果,季平子鸡败。季平子发现了对方鸡爪上有弊,大怒,严斥郈昭伯违规,而郈昭伯也不示弱,两方争斗起来,季平子出兵武力占据了郈氏的封地。
郈昭伯向昭公申诉季平子无礼,要求昭公为他作主,昭公也正有意压一压季氏的气焰,遂出兵攻伐季平子。季平子假装不支,表面求解,昭公不准,形成僵局。拖延时间中,季平子暗请叔孙氏出兵救援。叔孙氏司马问他的家臣:“有季氏没季氏哪一种情况对我们有好处?”家臣回答说:“如果没有了季氏,叔孙氏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叔孙氏司马下令援救季平子攻昭公。
这时,正在持观望态度的孟孙氏见有机可乘,也带兵去援救季平子,三家联手攻昭公,昭公大败,被迫逃亡入齐国。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斗鸡之变”。
【智慧启迪】
有爱好是好事,但如果玩物丧志、丧德就成了坏事。聪明是好事,但如果聪明用错了地方,变成了小聪明,甚至是阴险,就危险了,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晏子与越石父”
春秋时,齐国大臣晏子奉命出使晋国,途中遇见一个翻穿皮衣的人背着一大捆草,在路边休息,晏子看其气宇不凡,便知是个怀才不遇的人。于是让随从问道:“你为什么落魄成这个样子?”那人回答说:“我是被卖给齐人做奴隶的,叫越石父。”晏子说:“噢,原来是这样。”于是就把驾车的马解下一匹,为越石父赎身,带他一同回到齐国。来到晏府,宴子招呼也不打,就独自进屋去了。
越石父非常生气,要求还回去做奴隶。晏子让人出来回答他说:“我和你从没有过任何关系,却把你赎出来,我对你已经够不错的了,你怎么还不知满足呢?”越石父说:“我在做奴隶时,他们并不了解我的才能和理想,所以我不怨恨他们。您既然已经了解我又赎我出来,那就是知己了,对于知己这样无礼,还不如我做奴隶快活!”晏子听后,急忙从屋内走出来说:“刚才我只是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才真正了解您的为人。我听说想了解别人才能的,不会在意去考查他的名声;想了解别人的能力,不会用言辞来诲辱人家,先生您不会因我刚才的无礼而见怪吧!”此后晏子就把他待若上宾。
【智慧启迪】
普通人对别人有一点恩惠,便会居功自傲,施恩图报。晏子把人从穷困中解出来,却反而谦辞大礼待人,这种行为和生活中的普通人相比,反差真是太大了。而谁是孰谁,谁的道德更加高尚,聪明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