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6500000024

第24章 荀子(1)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年,荀子出生在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

幼年时期,荀子聪颖好学,尤其对儒学特别痴迷。到少年时,荀子已小有名气。

据《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宣王时,齐国国势昌盛,齐宣王为了扩大其政治影响,招贤纳士,聚集天下贤士于都城临淄稷下学宫,如孟子、邹衍、慎到、田骈、接子等著名学者,称为列大夫,享受大夫俸禄。此时,荀子年仅15岁,也来齐国游学。

可以说,荀子少年游学齐国,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国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学者会聚,各种思想汇集,这为荀子学识的增长、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荀子在稷下学宫一呆就是十几年,此时的荀子学识已经非常渊博,并为臣参与齐国的政事。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据《盐铁论·论儒》记载,齐泯王夸耀武功,不崇尚德治,列大夫直言劝谏,不被采纳,纷纷离开了齐国。这年,荀子正当而立之年,为齐国祭酒,他也向齐相进谏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面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乘机进犯,齐国必然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的意见未被采纳,于是他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攻齐,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

后齐国大将田单率兵发起反攻,收复失地,于莒城迎齐襄王入临淄。齐襄王复国之后,汲取了前人的教训,召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荀子重游齐国。这时,由于孟子、田骈等老一辈学者大都作古,慎到、接子不在齐国,荀子凭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列夫子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

荀子除在齐国讲学外,还曾到过秦国。在秦国,荀子考察了秦国的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并多次谒见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可惜,秦国并不重视儒学,荀子的建议自然未被采纳。荀子也曾回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然而,赵孝成王终未能任用荀子,荀子只好返回齐国。

令人惋惜的是,荀子在齐国的日子并不安定。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齐国有人谗言荀子,迫不得已,荀子只得再次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在楚国,荀子被任命为兰陵令。但是,荀子任职不久,就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谗,说荀子对楚国而言是个危险。于是,荀子只好辞楚去了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春申君也为自己听信谗言而后悔,于是派人请回了荀子,复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子亦被罢官。从此,荀子定居兰陵,著书立说,终成《荀子》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前235年,荀子去世,葬在兰陵。

荀子著作

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一样,怀抱治国宏愿和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荀子》一书。

《荀子》共32篇,系汉代刘向编订。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荀子门人所记。纵观《荀子》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体系严谨,思想深邃,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众多方面,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特点。

荀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人的吉凶祸福,并不取决于天。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制天命而用之”,即人不仅不取决于天,而且可以战胜天。在“宿命论”流行的战国时期,荀子能有如此见解,实在难能可贵。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的改造才能变善。实际上,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无休止的欲望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鞭策人。在荀子看来,惟有“积善成德”,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一方面提倡“礼法”,重视“王道”。“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荀子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关系上起重要作用;“王道”是指礼义和仁政,荀子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平政爱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另一方面主张“法后王”,同意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因此他的一些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荀子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些在今天仍不失为至理名言。

荀子,这位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其智慧、学识由此可见一斑。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也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荀子不可不知,《荀子》不能不读。

荀子的智慧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并出,百家争鸣,到荀子这里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荀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且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荀子的智慧,可见于《荀子》一书中。

人定胜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宿命论。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落后,认识水平低下,对自然及其规律所知甚少,因此,对“天”、“命运”诚惶诚恐。

在强权统治的社会,这种宿命论甚至起到了精神鸦片的作用,统治者竭力宣传它,如周武王伐纣,宣扬“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伐纣成功,又宣扬“天体震动,用附我大邑国”。这种宿命论历代传承,统治者把自己装扮成“天子”,天生具有富贵享福的命运,以此来麻痹被统治阶级。除此之外,生活中那些懒惰不思进取者、奋斗失败不愿振作者,也以此来安慰自己。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则是批判和反抗这种宿命论的先行者。

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尧是贤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暴君而灭亡。

接着,荀子分别论述了日月四季的变化、水旱等自然现象,批判了“治乱在天”的思想,提出日月、星辰、时序的气象变化在夏禹、夏桀的时代是相同的,可见安定、混乱并不在天,而是人为的结果。

荀子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意思是如果人勤奋耕作,省俭节约,那么天也不能使其贫穷;如果人注意营养、锻炼身体,那么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办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能使其遭祸。所以说,人的吉凶福祸,并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人不仅不取决于天,而且可以战胜天。《荀子·天论》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意思是说,推崇上天而思慕它,不如把它视为物体蓄养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节而等待它,不如适应天时而使用它!任凭万物靠“天”的力量而增多,不如施展人的才能去改变它!意欲万物为自己使用,不如合理利用万物而不失去它!仰慕万物生长的原理,不如掌握万物生长的规律!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上天的赐予,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荀子对自然、对人生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在难能可!

学不可以已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劝学》开篇明义:“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关于学习,荀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这一比喻说明,只要努力学习,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荀子曰:“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出生时他们的啼哭声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受教育不同而导致的。换言之,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那么,人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

荀子在《劝学》中有相当精彩的回答:“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没有知识,就好像仅仅踮起脚跟张望,所见所知仍然很少;有了知识,好像登高望远,视野格外开阔。有了知识,好像登上高处招手,手臂虽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能看见;有了知识,就像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远处的人却能听见。有了知识,就像坐车骑马的人,双脚并不一定善于走路,但却能够日行千里;有了知识,就像坐船的人,并不一定善于游泳,但却能够横渡江河。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愚钝的人变得聪明,让胆小的人变得有勇气,让弱小的人变得强大,让失败的人走向成功……知识不分贵贱,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只要你肯学,它就不会拒绝。

那么,人又该如何去获取知识呢?

荀子说:“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时就不会有明显的智慧。”

荀子又说:“学习时踏踏实实地积累,持久努力,就能钻研进去,学习一直到死才能够停止啊!”

在荀子看来,学习在于不断积累,惟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学以致用

一天,荀子的弟子毛亨问荀子:

“老师,我听说楚国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书本知识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然而,若让他去处理世事,他却显得十分迂腐。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了一番苦读之后,认为自己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照他的想法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渠道流进了村子,把整个村子都淹没了。

“老师,您说这是什么缘故呢?”

荀子微笑着说:“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即听到不如见到,即使表面上很渊博也一定出现谬误;看见了却不明白,即使记住了也一定错误。

我们的许多经验、知识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鉴别呢?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不听不如听,听到了不如看见了,看见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实行它。学习到了亲自实践这一步才达到极高的境界。亲自去实践它,就能弄清事理。

换言之,知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知灼见,否则,只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贻笑大方。

荀子的话发人深省,它嘲讽了那些只会死读书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会进行思考,更别提学以致用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而不会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学以致用,不但能够培养能力,而且还能促进成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另一个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时的激情成不了大器,水滴石穿需要持久,铁杵成针需要坚持,要想实现目标,惟有持之以恒。

孟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主讲,他这样教诲荀子:

“做一件事犹如挖一口井,挖掘到九轫深的时候,仍看不到泉水,便轻易放弃,那先前的努力便付之东流。”

挖井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挖出泉水,没有泉水,目的便没有达到,倘若就此打住,弃而不掘,只能是半途而废。孟子用掘井的比喻告诫荀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荀子也成了稷下学宫的主讲,荀子这样告诫韩非:

“不从半步一步的路程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小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及大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也不能到十步那么远。劣马连续十天能走很远的路程,功绩在于它不放弃。刻一件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刻一件东西如果持之以恒,就连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出花纹来。”

荀子曰:“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半步半步走而不停止,跛了脚的鳖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而不中断,丘山终能堆成。

“跛鳖千里”、“丘山崇成”,都是坚持不懈的结果。

荀子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惟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往往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最终什么事情也完成不了。

远离浮躁

荀子在《劝学》中说: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钻入地里吃泥土,钻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可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没有安身之处,这是因为它浮躁而不专心的缘故。”

在荀子看来,人若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遭受失败。因此,必须远离浮躁。

远离浮躁,则需要做到:不可好高骛远;不必心烦意乱;脚踏实地;将浮躁变为渴望;

荀子提醒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远离浮躁。应当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步骤,欲速则不达。远离浮躁就是要踏实、谦逊、沉着。

事实上,当你控制了浮躁,你才会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终走向大目标。

永远不要自满

韩非很聪明,是荀子非常喜欢的弟子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韩非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可以离开老师去辅佐君王了。

韩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给韩非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庙中去参观,见到一个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空着时要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满了水又会翻倒。”

孔子又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孔子的学生便舀水往器物里倒,倒到一半时,器物就端立着,倒满了,器物就翻倒了。空着时,器物就倾斜着。

于是孔子大声叹息道:“唉!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韩非听完了荀子的话,脸变得通红,知道这是老师在批评自己骄傲自满呢!

荀子正色道:“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韩非立即向老师作了自我批评,从此谦虚好学。

同类推荐
  • 苏沃洛夫

    苏沃洛夫

    作者在这部传记中,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翔实的史料,选择独特视角,描述这位伟大统帅大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所创建的辉煌战绩和他从一个列兵成长为俄军大元帅的光辉战斗历程。同时还要通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揭示俄国政坛内部的尔虞我诈及宫廷中的骄奢淫逸。此外,还利用查找的史料介绍元帅的不幸婚姻和家庭生活趣闻轶事,以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伟大统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北大的校长们

    北大的校长们

    北大是中国学术和文化的象征。主宰这所最高学府的校长绝不能是平常之辈。远一点来看,北大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是北大校长,而且是某一时期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趋势。他们是一群精神火种的播撒者,在他们的星火薪传下,北大一直绵延着不熄的文明之光。这不同于父母繁衍后代那种物质的遗传,而是人类灵魂的塑造与远播。
  • 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

    本书特为撷取了五位民国著名人物,分别为一怪杰、一先驱、一情僧、一干才、一丈夫,他们生于天地间,杂然赋流形,或作黄钟雷鸣,为后世所感佩;或气韵流动,摇曳在历史的风景里。五种人生,展现了形神迥异的五种民国风范。
热门推荐
  • 去异世界抱大腿吧

    去异世界抱大腿吧

    为什么别人家的系统这么强大,我的破系统坑我呢!四处抱大腿,大佬求带飞!看我如何在这乱世中,靠抱大腿生活!
  • 我是一只作业精

    我是一只作业精

    芜叁是只作业精,别人的作业都整整齐齐,为什么你的作业空白一片?芜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我做起新书新作者求推荐
  • 阁主今天又失忆了

    阁主今天又失忆了

    做为一宫之主的楚灵幽十分苦恼,如果男朋友每天都失忆怎么破?对此楚灵幽列了一个长长的计划表来换醒男朋友的记忆……#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墨齐云看着着身边的女人:你是谁,你为什么会在我床上?!!楚灵幽:……(ノ=Д=)ノ┻━┻为什么你失忆什么都不忘就忘了我!!!双洁1v1
  • 阿列冈斯之盾

    阿列冈斯之盾

    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下,前行中旧时代又达到了顶点,而新纪元在旧时代的土壤中孕育着…… ps:主角不是穿越者,没有穿越者
  • 仙岛舰主

    仙岛舰主

    张远本身是普通职员,无意中穿越到一个只有仙岛和仙舰的修真文明。出身孤儿,身无一技之长,也没有外挂,为了生存,为了寻找强大的道路,拼智慧,拼忍耐,拼狠劲一步步往上爬的故事。
  • 青城天下幽-幽城侠影

    青城天下幽-幽城侠影

    隋末知世王王薄的义军就在这里活动。王薄是清玉道长门下大弟子,资质一般,但有任侠之风。清玉道长传授他本派玄门太极拳,经过他的演变,发扬了刀、枪、铲、斧等武功套路,并且在逆天扶义军中发扬光大,天下十八路反王之中惟独知世郎的军队有系统的武艺,因此征战沙场,有较大优势。但由于他只学得一套以柔制刚的太极武艺,因此外功力道较差,战阵之上遇见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这样有力举千钧神力的军队就难免吃亏了。
  • 我是你的小丧尸

    我是你的小丧尸

    “如果你一夜醒来发现你变成了小丧尸你会怎么做呢?”“我会去找其他的丧尸比较哪种级别的丧尸厉害!”....................“你觉得变成丧尸的缺点是什么呢?”“不好洗澡,每次洗澡都会掉肉,我还得掉一块捡一块,麻烦.”................“啊哈哈哈...你的答案还蛮有趣的哈。那你觉得作为人来说,你觉得做人有什么缺点”“太费茶.”“哈???”“每次看见那些小白莲我都想给她们递茶”..................
  • 神奇宝贝之诺殇

    神奇宝贝之诺殇

    神兽,是孤独的强者,它们掌控着世间万物,各司其职,绝不会擅离职守,可…(本文有些内容是游戏中的)
  • 极无真诀

    极无真诀

    但凡有灵根者,身强体壮,精神饱满,神藏神光熠熠必是聪慧之人。揽星星,捉日月,不感性趣。倒乾坤,移山倒海,没意思。震万古,独霸天上,太无聊。老大你厉害你先上,我断后。我会改字,最喜欢把偷改成借。谁在砍你?鬼才知道。老娘经常被仙人欺负,我用炸弹攻击试试看?仙帝总是爱以大欺小,我先定个小目标,踩几个仙帝在脚下研究研究。我本是老实人,突然爆发一次天都害怕。
  • 画骨虐恋之再续前缘

    画骨虐恋之再续前缘

    花千骨的重生之恋将会怎样?爱,就是这么复杂,不知从哪里开始,也永远没有尽头,没有结尾,有的终成眷属,有的两首相望,有的却终究不能在一起。。。白子画,花千骨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