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指仁爱。这叫一德,是儒学之道。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仁义,指仁爱、公义。用仁爱的心行公义。这叫双翼,意思是说有修养有行动,是儒学常识。
如果用三个字概括,就是仁孝礼,指仁爱、孝道、礼节。这叫三圣训,是儒学总纲。
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仁义孝道,又称仁义忠孝,指仁爱、公义、忠诚、孝道。这叫四字法,是儒家门规,儒教戒律。
如果用五个字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指仁爱、公义、礼节、智慧、信用。这叫五行术,即五德,五德比于五行,生生不息,各安其位,一旦对位,即可天人合一,是儒术秘传。也可概括为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信仰。
如果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天行健、地势坤,这叫六言,是儒家精神。
如果用七个字概括,就是阴阳五行,这叫七矩,是王道利器。
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这都是道啊。指天道、仁爱、公义、礼节、智慧、信用、忠诚、孝道。本书重点就讲这八个字。这叫八箴,是儒家学子座右铭。
如果用九个字概括,就是仁孝礼、爱和真、仁智勇,指仁爱、孝道、礼节,仁爱、和谐、真诚,仁爱、智慧、勇敢。这叫九鉴,是君子处世法宝。其中包扩三圣训、三真谛、三美德,都以仁爱为连接。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即传统归纳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指仁爱、公义、礼节、智慧、信用,温柔、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十个字刚好是一副对联。上联:仁义礼智信;下联:温良恭俭让;横批:天下大同。这叫十成,是儒学目标。
也可以用我们蒙学教育的“十二真言”概括:天地人,父母亲,仁孝礼,大道成。十二真言的特点是用《三字经》的句式,好记,便于启蒙。以天地人开头,突出道。继之以父母亲,突出孝。重点依然是仁孝礼三圣训。最后是大道成,讲学圣成圣,我们学习儒学有益于人生的成功。这叫十二真言,又叫十二真修,是儒学启蒙。
一德,双翼,三圣训,四字法,五行术,六言,七矩,八箴,九鉴,十成,十二真修,总旨是仁爱。
“道”是中国人的信仰,老子、孔子认为人是道生出来的。老子说的“道”一般指天道,宇宙、自然、万物的规律;孔子把天道称“天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通常说的道指人道:人的社会规范“仁”、“孝”、“礼”等。
“仁”是孔子第一教义,仁就是爱,所以叫仁爱。孔子的仁爱源自于西周以来的“保民”思想传统。《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随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意思是说人民是神派来做世界主人的,因此圣人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带领人民获得幸福,然后再去奉献给神。这种“保民”思想传统对孔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我们看孔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是一位积极入世的、为人服务的圣人。在孔子的观念中,以人为本,以人为上,甚至还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比道更重要。所以,孔子说的“仁”不是指去爱某一个人,而是指爱所有的人,仁是爱全人类,并落实到每一位人身上。这是超越种族、阶级与文化的爱,是爱的信仰,而非功利主义的爱。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仁爱成为所有人的盼望,它关怀人的精神,安慰人的心灵,使人在所有环境中都得到来自整个世界的慰藉,给人以生活的希望。有爱心、有行动的人被称为“仁者”。孔子指出,仁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行仁道:恭、宽、信、敏、惠。恭指做人恭谨,宽指做人宽恕,信指做人讲信用,敏指做人灵活敏捷,惠指做人常给人好处。以上五者被称为“仁道五德”,其中“宽”最重要。宽指宽恕、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善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都不愿意的,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此言已成为人类道德的黄金定律,是维系人类和平的基石。仁者对人的关怀超越功利,是一种先天本能,因此仁道又被称为先天之道。后天培养很关键,更重要的是不丧失先天的良知。
“义”是“仁”的外化,“仁”是“义”的内涵,二者不可分割,通称“仁义”。仁指仁心,义指义行。一个是精神,一个是行动。当精神外化为行动,就产生力量。当行动有了精神,就有了方向。义是天下之公义、社会之公理,是公道人心的力量。义是坚持真理,相信人人天生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与尊严。义是人权。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只做一件坏事,只杀了一个无辜之人而得到了天下,君子也不会去做。上帝是公义的保护者,君子是公义的践行者,良心是公义的火炬,任何事用良心一照就明亮了。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指出,“在中国,良心就是宗教,良心比法律更能约束人。”是这样的,中国人说:“头上三尺有神明”,强调人要用良知来省察自己,用良心做人。一个有良心的社会必是一个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因此,儒家提倡讲义、行义,推崇义人、义士,这是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义是坚持原则,任何时候不放弃信仰,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礼”最开始专指祭祀,礼就是祭祀,人向神献祭。到后来从神人关系进入人与人的关系,礼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有礼就是人,无礼则为不能称为人。礼是伦理道德与国家制度,文化艺术是礼的显现,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礼的人服务社会,而不是培训无礼的人毁灭世界。礼对人类社会起到稳定与发展的作用,并且通过变革实现和谐。对于每个人来说,礼意味着学习,意味着谦虚。一个人地位虽高、学问虽好,也要加入学习的洪流,这样生命是活的,进入生生不息的世界。刚开始,礼是一种约束,到后来,随着我们灵性学习的深入,礼成了自觉的行为,自由的境界。这时的礼是一种感恩,一种深深的爱。“礼”是中国社会的纽带。什么是礼?一般说来,礼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同时指国家制度。分为“礼”与“法”,合称“礼法”,孔子向老子问的就是礼法。“礼”指道德修养与伦理规范,“法”指法律。在古代,“法”属于“礼”的范畴。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指上下关系通过秩序达到和谐。孔子弟子有子转述孔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调和人事,这是很宝贵的,先王通过礼治理国家,使社会美好,无论小事大事都离不开“礼”。礼就是和谐。
“智”是仁者的修养,也就是说,作为仁者,不但善良,而且有智慧。圣人有的是办法,君子能处理好各种事情,乐于与各种人打交道。愚人与人相处只知道贪婪索取,智者与人相处乐于付出。他不说“要”,他说“给”。他不说“不”,他说“好”。就这样,他的积累越来越厚,沉淀越来越深,达到无私而广博的境地。成为智者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寻找灯,寻找光明;第二个阶段,找到灯,去点灯;第三个阶段,灯已点亮,成为光明。智者处世,要用“灯”的眼光看世界,给人光亮。光是透明的,智者是快乐的。孔子说“智者乐水”,讲智者像水一样流动,没有停留。这样,世间一切烦恼都不见了,留下的只是光明。
“信”是做人的底线。信就是信用,讲信用叫君子。人是社会人,我们通过信用与人建立关系。无论什么事情,只有信用才能达成共识,办成事情。只有承诺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践行。孔子说:“君子无宿诺”,意思是说一个负责任的人不会把明天的事今天晚上就做出承诺,而是默默地去做。孔子深刻理解,天地都是讲信用的,因此这个世界稳如磐石。因此人也应该讲信用,未来才是可以预见的,事业才是可以操作的。不用说话,通过做事,信用在其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天地无言,什么都有了。人也应该无言,该有的一切会有。无言是最高的智慧,信在其中。人用信心战胜一切,得到一切。
儒家非常讲忠诚。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主忠信”,以忠信为主心骨。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把“忠”列为省察自己的第一条。“忠信”并称,有忠必有信,有信必有忠,一个人内心有信仰,那么他就会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合于礼,进于道,通过义,成为仁。忠诚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力量,力量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上苍。儒家提倡敬天,进而对整个神明系统:天、地、君、亲、师都充分尊重,这样就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关系,把每个人与家庭、家族、学校、团体、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爱的共同信仰,开创大同社会。忠诚的一般意义是忠于某个人,最高意义的忠诚是忠于事业,忠于信仰。儒家提倡做有信仰的人,为此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孝是最高的道德操守。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只需要看他有没有孝心就可以了。在社会中,孝子最受人尊重。孝是忠于亲,因此合称为“忠孝”。忠就是孝,孝就是忠,正如仁就是义,义就是仁,是不可分割的。孝于亲就是仁,行孝道就是义,为孝子始知礼,尽孝心磨炼出智,举孝廉取信于一国。仁义礼智信都从孝出。在儒家思想中,孝是天地间第一大事,除此外别无大事。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事顺从父母之意,待父母如神明,爱父母好比爱自身。儒家“孝”的观念同样出于敬天。中国人原始观念,天为父,地为母,敬天地也可称孝敬天地。孝敬天地,然后孝敬祖先、尊长、父母。刚开始时,原始社会中的“君主”都是家长,因此忠君与孝亲是一回事,后来国家越来越大,忠孝分离,甚至产生冲突,这时儒家强调忠孝保持一致,君主是国家的家长,忠君即孝亲,这样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这种强行统一确实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孔子又为后世设计了弹性空间,孔子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论语·子路》)又说:“事亲有隐而无犯。”(《礼记·檀弓》)就是说父子、家人之间可以互相维护,在一定时候可以不完全服从君主旨意。国家以孝治天下,对此表示理解与包容。这样看来,孝又高于忠了。总之,圣人设教处处从人性出发,目的是打造一个充满亲情的人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