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到处跑了两年,李金元又机缘巧合调任后勤,全工段职工的后勤保障由他负责。每天李金元都骑车去城里买做饭用的材料。之前没干过这事儿的李金元很快就搞清楚了采购买卖里的窍门。他想明白了,为什么人们要“投机倒把”——因为一买一卖之间,赚钱比死工资可多多了。
这时的李金元已经二十岁,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李金元辞去工作,专门去“投机倒把”了。
他的野心比较大,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对饥饿的感触太深。别人贩卖鸡蛋、花生等小物件,李金元却直接就要干一场大生意,他走街串户收购粮食,然后花钱用火车皮向南方运,一趟下来就能赚到几万元。有人纳闷了,这李金元哪里来的这么大手笔,哪来的资金啊?这就是他聪明的地方,收购粮食他从不支付现钱,而是等货都卖掉,再给农户结账。
农户刚开始也不相信他,但打开销路之后,大家都深信不疑了。
此时虽说已经改革开放,但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打破。一天,李金元刚收到一笔巨额汇款,忽然就被叫到工商所去了。李金元料到不是好事,赶紧先把资金转走,然后来到工商所,领导们对他说要进行处罚,这是投机倒把,李金元据理力争,我一没偷二没抢,凭什么处罚?
领导可不管这一套,照罚不误。罚就罚吧,所幸和自己赚的钱相比,罚款微不足道。李金元理解不了官方对他的处罚,但他深刻地理解了市场经济意味着什么。
此后他的“贩卖”生涯变本加厉,他要在时代抢走财富之前尽可能多地积累财富。
24岁这一年,李金元成立了贸易公司,专门在全国各地倒卖商品。积累了一笔资金之后,他发现大城市里的洗衣店很火爆,就找了几个厂房,拉了电线装了机器,也开张了。你要以为他随波逐流也开洗衣店那就太小看他了,人家开的是干洗机销售公司。
李金元就这样,总是能走在别人前面,生意当然不错。
然而,李金元毕竟只是个小商人,此时还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洗礼,干洗设备厂的每个零件都是自己加工,效率自然降低了,而且成本无限增加。更搞笑的是,面对着四十万的货款,李金元直接放弃了。
在他看来,与其四处奔波要账,还不如转投别的行业,这个匆忙的生意人似乎深谙“时间就是金钱”的真谛。
李金元从沧州离开,转战天津,投入了一个全新领域——营养保健品。这一行的唯一入场券就是营养品配方。李金元花重金购买了“骨参”配方,又凭借多年来的关系贷款千万余元,建起了一座骨参生产厂。
然而,就当他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意之路,却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原来,那个配方的发明人是个江湖骗子,李金元投入重金却无法按照配方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此时,骗子也早已跑的无影无踪。
千万余元啊,那是在1993年,不啻天文数字。李金元的生意看来无处安放,连他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里。某个月黑风高的深冬寒夜,李金元独自来到工厂外面的一片水塘,跳了进去。
厂里的保安及时发现,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上来,他却振振有词,干啥啊,我不是要自杀。
那你干啥?
现在企业遇到困境,要想挺过去,就要磨练意志,我是在冬泳。
这个看起来精神已经不正常的生意人,此时却像个励志的传奇。不过这次冬泳好像真的有用,过了一段日子,事情有了转机。
李金元找到一个国内知名的营养学专家,与那个卖给他配方的骗子比起来,这位货真价实的专家却显得异常平易近人。在和李金元聊了一会儿之后,人家就答应他帮他攻克难题。
专家很快找到原因,配方也不完全是假冒,只不过生产过程中出了一些工艺上的问题。几次勘察之后,专家说,还得往里投钱。
李金元咬了咬牙,又想办法贷了四百万,悉数投入。产品很快出来了,销售也不错,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经销商们都不及时把货款给他。一环一环的债务让李金元重新跌入低谷。很多人认为,这次,他不死都不可能了。
这时是1995年,李金元回到沧州老家,给亲戚们拜年,亲戚们知晓他的困境,表现的非常冷漠。失望的李金元给远在东北的叔叔打电话,电话中失声痛哭。李金元的父母看在心里,也非常难过,他们把李金元的四个孩子接过来,帮他抚养,让他专心忙事业。
此时,李金元听闻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直销。也就是不通过经销商,直接面对消费者。这样就没有货款要不回来的风险。
接下来,李金元的公司改名为天狮集团,专做营养品直销。由于产品不错,直销网络搭建的也很成功,天狮集团一战成名。
按理说,多灾多难的李金元终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但时代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让他的生意无处安放。
1998年,国家明令禁止传销活动,直销模式也受到牵连。原本的模式需要改变,直销人员要把手头总计数亿元的产品退还给李金元,李金元再重新通过直营店铺销售,这个过程让他蒙受了不小损失。可是生意总要安放,不能就此罢休。
李金元,这个由农民成长起来的创业者,决定坚持到底。既然在国内受到严重影响,那就去国外发展。
李金元来到俄罗斯,建立营销队伍,慢慢地撬开了市场。到了世纪末,莫斯科的中央广场竟然迎来了李金元的车队,俄罗斯人已经熟悉了这个卖营养品的中国人,他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
本章总结:“这是一个奇迹”
在1992年之前的那些满是激情、骚情和愤青的岁月里,“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倒还不如死了。”
勇猛闯荡者值得前半句,尸位素餐者只配后半句。只可惜,后半句的人们太多了,这才显得闯荡者的可贵——他们几乎也许可能是一个奇迹。要知道,改革的大旗摇起来了,但大家伙儿不见得买账啊,姜文还得骑着马儿绕着广场一遍遍地喊:“枪在手、跟我走”,那只是推翻一个小小黄四郎,更别提一场纵贯全国的经济改革了。
请允许笔者向这些先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煽情完毕,回头来看他们的故事。
清华毕业的冯军,像很多创业青年一样舍弃国企铁饭碗,因为嗅到了改革气息,粮票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看来改革是要真的开始了。而且小平南巡之后,那种空前的改革共识促使所有有志之人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从原来单位辞职之后,冯军的全部资产是26美金。这位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忽然就成了一个叛逆却又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心理上当然有巨大落差,谁都无力承受。可是他知道这是一场博弈,当他到了中关村,他面对的将是或者一败涂地,了此余生,或者一飞冲天,大富大贵。
冯军的故事是个案,却也是当初如同野马的闯荡者共同的图腾——本就一无所有的,舞起来;本来有好归宿的,变得一无所有,也舞起来。
如果一无所有者被逼无奈,那舍弃前程踏入未知,他们到底为了什么呢?一般人哪能懂得呢?吃饱了撑的?
所以,看不懂的,还在对人家发牢骚的,甚至骂人家脑袋不灵光的,依旧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和椅子终身为伴。
其实说白了,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有的人选择跟团,走马观花,合影购物;有的人偏喜欢骑车单干、甚至腿儿着受罪,您说孰优孰劣呢?单就旅行而言,无疑后者才叫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嘛。
这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一直忙于业务的王均瑶还是没能买到返乡的车票。他们一行数人,眼看就要滞留在异乡过春节了,后来大家咬咬牙,凑了一笔钱,才勉强以高价包下一辆豪华大巴。汽车在1200公里的山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每个人都身心俱疲。王均瑶感慨,汽车太慢,这话被旁边一个老乡听到了,人家略带嘲讽地回应,那你包个飞机嘛。
王均瑶说,土地也可以承包嘛,飞机咋了。可是这个略显狂妄的想法引来更多的哄笑。
到了1990年,温州机场开始通航,原本只是说了一句气话的王均瑶,却动了真格的。当年二十四岁的他,第一次走进湖南民航局,开始了自己充满艰难与传奇的民航创业路。
以一己之力,去挑战庞大的国家机构,这种难度可想而知。可是王均瑶不怕,他反复奔忙,在盖了一百多个印章之后,终于拿到了中国民航史上首个私人承包航线。
很多年过去了,王均瑶竟已不在人世,民营航空也因为重新回归森严的体制壁垒,折戟沉沙。但这并不妨碍创富初年的那些野马英雄.
是他们的努力和尝试,让今天的人们懂得,很多事情,曾经存在过,尽管,今天看来,那确实是一个奇迹。
当这个奇迹不再是奇迹,我们的世界就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