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们在成名后有意模糊这段经历,甚至美其名曰贸易,但不可否认这其中赚取的巨额利润为他们转行提供了资金。那些没转行的,则继续做大,成为贸易大王,在当时制度的空子里穿梭自如。
失败的国企也通过改制成就了一大批富豪。在新政实施刚开始的时候,诸如厂长负责制、国企承包、股份改制等政策,让一大批企业领导者通过内部便利,将原本属于国有财产,巧妙变成了私人产业,就此发家。由于当时规模巨大,人数甚众,地方形势又缺乏监管,不可能挨个清查究竟有多少国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个人财产。
及至1990年代,房地产进行市场化改革,倒卖楼房又成了快速致富的路子。这个阶段,那些今天盛名之下的富豪大都有过巨资炒楼的回忆。当然,他们用来买卖地皮、楼房的资金都不是自己的,而是通过种种途径找银行贷款。
另一个产生财富秘密的历史契机,则是混沌初开的证券市场。有名的杨百万就是个例子,这位炒家很有生意头脑并且勇于实践,他利用省份间国库券价格存在差异,就到处抢购国库券,然后低价买入跑到高价省份卖出,通过这种倒卖,迅速成为上海百万富翁。这个发财的例子不算特别突出,只是毛毛雨,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要数那些大玩家了,比如唐万新、仰融等。
钱可不好玩儿
小打小闹,会让你成为亲戚朋友眼里的“聪明人”;大刀阔斧,则让你成为所有人称道的“大玩家”。二者的区别在于度量和玩法不同,虽然赚钱的道理相通,但只要度量放开,玩法升级,就会从一个“聪明人”变成“大玩家”。
当然,说起来很简单,钱这玩意儿,可不好玩儿。
最早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启动资金”也就是几个合伙人凑些钱,最多也就是小打小闹,根本配不上资本的称号,这些人后来达到资本的高度是借贷创业。民营企业天生就缺乏资金,不像国企,全民所有,国家有各种拨款补贴,民营企业苦啊,只能自己想法弄钱,可是银行信不过你,除了银行国家还不允许别的融资渠道,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于是民营企业家们只能铤而走险,通过灰色地带借高利贷,一旦经营出了问题就会成为资本的阶下囚。
后来,市场进一步放开了,国际上的风险投资来到中国,年轻人们创业有了新的途径,他们通过各种中间人认识各种有钱的投资人,简单一个创意书就能打动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机构,富豪们就这样葱葱茏茏地诞生了。
张朝阳算是第一个把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创业者,他也因此成了创业英雄,开创了一股新时代的潮流。有一位很装逼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书里如此描述那个场景:“他们在电话里神情激动,因为有了投资,有了市场,只要随便做个网站就能出人头地。中国人对网站根本没有概念,只知道做个花里胡哨的网页,就能赚一笔钱,至于接下去如何赢利,没人在意。”话说得有点装,倒也符合当时的资本游戏,第一个成功“圈钱”的张朝阳其实也不太清楚他的网络公司会发展成什么样。
人们沉浸在资本迷梦中,变得轻狂而不自知。“大玩家”也丧失了淡定本色,妄图凭借一两个虚幻的概念换取投资人的青睐,退化而成“聪明人”。
资本害人
退化的结果是万劫不复的。笔者奉劝有志成为富豪的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当“大玩家”,切忌不要为了金钱,放弃你的理想。因为,“聪明人”的头衔并非赞誉,更可怕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千古遗训,还是不要去挑战了。
2000年,杨斌通过一些渠道了解了香港股市,突然心生激荡,决意在香港股市玩一把大的。他先跑到百慕大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而后把自己名下的荷兰村等农业项目装进这个海外空壳,如此一来,新鲜动人的农业概念股崭新出世。一年后,这个漂亮的壳子就登陆香港股市,一方面有外资背景,一方面又是农业概念,迅速受到股民追捧,杨斌的股份最高达到了数十亿港币。几个月之后,他入选胡润富豪榜,高居第二,身家据说有近100亿元。
谎言终究是谎言,这个概念股虽然受到市场热捧,可是并无盈利能力,要继续圈钱,就要想办法让账面变得更漂亮,杨斌未达目的,竟然铤而走险,伪造各类票据,做假账,制造公司优良业绩的假象。人们很快发现破绽,股价开始阴跌,杨斌见势不妙,迅速退场套现,成功脱身。
不过,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警方随后将其逮捕。
这些原本有机会成为“大玩家”的富豪,真是令我们这些老百姓“恨铁不成钢”啊,另一个退化成“聪明人”的故事,简直是如出一辙。
有一位名叫蒋泉龙的聪明人,他并不知道怎么炒股,可是结识了一帮资本玩家,大家将其包装成“稀土大王”,凭借这个概念进入香港股市,蒋泉龙也借此成了香港“稀土富豪”。深究起来,他的公司只是江苏一个并不出色的乡镇企业,但是朋友们出谋划策给他在海外注册了一个稀土公司,于是换上新壳,光彩耀目,到了真枪实弹的资本市场上,蒋泉龙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编故事,做假账,最终也是一片惨败。
另一个聪明人号称“中华珠宝第一股”达尔曼的创始人许宗林,这是个颇有计划的聪明人,最开始的包装上市,后来登上富豪榜,再后来兵败垂成,每一步都有精心策划的阴谋,这个珠宝概念基本上就是个没有下限的谎言,说白了他就是为圈钱而生,至于怎么圈钱,笔者就先不说了,有兴趣的可自行查阅,基本上大同小异,只不过利用了人性的贪婪罢了。
这些聪明人,并不是单兵作战,他们的背后都有深厚的团队,甚至是成为一个系统,唐万新的“德隆系”、黄光裕的“鹏润系”、魏东的“涌金系”,这些系统曾经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而它们的功绩也大多是一场豪赌,玩法错综复杂,目标只有一个——圈钱。参与其中的小玩家损失惨重,大玩家们则与权力结盟,一起升天。
这就是钱这玩意儿不好玩儿的基本要点:都知道怎么回事,但你就是不懂得怎么玩儿,就算懂得,下场也不会好,切记啊切记。
你永远看不到的东西
为啥说一般人不懂得怎么玩儿这个游戏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一般某个地方的有钱人,大多要具备当地的政治头衔,这是中国商界的自然规律。只有这样,商业才显得正派,师出有名,他们的生意也能得到合法的保护。
为什么这样?归根结底,制度问题,权力无远弗届,商人只是权力的雇员,他们的财产无法被独立的机构予以保护,一旦身陷囹圄,随时就会被没收,因此商人只能低声下气,苟延残喘。另外,如果不放下身段,权力垄断的资源不会允许你进入,你就会错过发财的机会。
但是,商业与权力的结盟,最终能有善终的又是少数,明哲保身的前提是保持适当距离。
欣慰的是,新生代商人由于他们所处的领域并非权力完全垄断的界限,因此先天不像前辈那样不得不屈膝讨好权力,他们对政治的兴趣要冷淡许多,不过也从未轻视过它。
在中国当个有钱人,除了会赚钱,更要有足够高明的政治头脑,对于商人来说,权力也是一种投资品,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有诸多政治头衔,他们在发家致富过程中,无一不是接住了“红帽子”,从原有的国企行列中摘得一颗桃子。随着市场规则的逐渐规范,他们的草根身份得到了某种庇护,从商获得了更多便利与资源;赚钱之后,企业也成为当地的一种政治资源,政策的变动也要顾及这些企业,企业家本人也会成为政府的常客。
鲁冠球、南存辉、沈文荣等富豪是全国人大代表,陈丽华、郭广昌、尹明善等富豪是全国政协委员。
2002年10月末,有媒体制作过一个榜单,详细列出《福布斯》上榜富豪的公共职务。所有上榜的100名富豪,三分之一有各种政治头衔。其中,许多知名富豪诸如刘永好、沈文荣、尹明善等不止有一个头衔。更重要的是,有落马富豪因为这种关系深受其害,但还是有大批富豪安然无恙。
概而论之,在任何地方做一个懂得政治的商人都是一种必要。但要懂得微妙的关系权衡,如果只想着利用政治便利大发其财,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会带来杀身之祸。
生死皆因胆大(一)
回想那些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终因各种原因落马的富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胆大。
江西有个农民叫周雪华,这位大胆的农民早在计划体制时期就学会了“走关系”,他花钱买了个招工指标,获得了全民合同制工人身份,接着进入南昌某粮库办事处,后一路升迁,成为该办事处的主任和法人代表。
再后来,周雪华遇到了胡长清,他的精明与际遇令其迅速发达。他谋划着创立了一家新公司,通过四处巴结胡长清,送给他名贵字画,以及若干美貌女子。
胡长清见其如此“上道”,也给他提供了很多回报。在两年多时间里,周雪华的企业在胡长清照顾之下,大发其财。此时的胡长清,还只是省长助理,但周雪华认准了这座靠山,继续投其所好,送钱送女人。这些送出的财物,此后经过司法调查公布出来的有:总价值数百万元的现金、价值过百万的名表、金银首饰。
精明的农民企业家周雪华,将自己的生意全部压在胡长清的身上。在周雪华心里,能够结识省里的官员,对于任何普通商人而言都是好事;人家帮他的企业办了事,他当然要表示感谢,并继续维护好这条关系。
到了1999年,胡长清已经升任江西省副省长,此时却东窗事发,周雪华也受到牵连,一并收押。周雪华在看守熟睡之际,跳窗逃跑,在乡下老家偷偷藏起来。
一年之后,周雪华还是被警方抓住了,江西省南昌市中级法院判处周雪华无期徒刑,没收全部资产。
生死皆因胆大(二)
要说到胆大的商人,刘某应当是最有名的。
事实上,刘某的胆大不仅表现在他与当地官员的勾结,还表现在他凶悍蛮横、目无法纪的鲁莽上。
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刘某在沈阳中街租来一个柜台,主营羊毛衫。凭着不怕死的精神,拿着几把砍刀,将其他竞争者全部搞垮,成为中街地区独有的一家羊毛衫商店,自此,尝到甜头的刘某愈发凶悍。
1994年,刘某租下了一家商厦,主卖家电。经营了两年,又改为超市,这是沈阳第一家超市。
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刘某成立了嘉阳集团,涉及经营范围包括商业贸易、服装销售、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等。
生意上如鱼得水的刘某,在他最擅长的“蛮横”方面也渐渐胆大妄为。
在获取沈阳一块土地的开发资格后,他让地块内的几家商铺尽快迁走,到期之后,刘某带着人马直接上门砍人。砍完之后又闯到两家相邻的店铺内打砸抢,简直比日本侵略者还要凶残。
为了垄断烟草批发,他放话给众商家,谁再敢批发烟草,和他抢生意,他就搞死谁。有一位商人不信邪,结果被刘某手下的打手殴打致死。
1998年冬天,刘某在某娱乐场所宴请警方的某位官员,同桌的有几位也都是警察。不凑巧的是,另一个在沈阳颇有实力的狠角色李某也在这里吃饭,同桌的也有警察。
不成想,双方干警在推杯换盏之际,说错了话,引发了刘某和李某的矛盾,借助酒力,刘某当着若干警察的面拔出手枪打死了李某,说时迟那时快,刘某宴请的几位警察“急中生智”,纷纷掏出手枪对天花板开枪,这样一来,一是震慑两个彪悍帮派,二是造成现场混乱局面,替刘某开脱,因为开枪的人多,也不知道李某是被谁打死的。
事后警方侦查发现,这几位开枪的警察也是刘某团伙的骨干,其中一位还是刘某的亲生弟弟,这真是现实版的无间道啊。
在辽宁沈阳,刘某最成功之处在于摆平黑白两道,大赚其钱,飞横跋扈,目无法纪,过上了土皇帝的生活。
1998年夏天,技监局工作人员来到刘某的超市,要求提供进货凭据,刘某就非常不爽,几人出了超市大门,便遭到不明身份歹徒攻击,身中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