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人常常走到它身边,还要满世界找人寻问。通常,我们站在一个“黑公测XX号”的标志上,望着前面的一片丛林作路标,朝下一个“黑公测XX号”
标志走去。但是,走着走着,却拐了很大一个弯,离那片丛林越来越远,离下一个“黑公测XX号”标志越来越远。
在我们县境内,高速公路的方位是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全程47000米。
在靠近古墓群的许多地方,要么围着围墙,要么插着荆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走进用金黄的玉米装点门楣,用饱满的种子记录生活的农家里面去请求他们允许我们通过了。绕道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个园子正好在两点一线之间的位置上。
为了更快找到从这个序号到下一个序号的标志,向导常常抄近道。迷路,就是在一个标志发现后,向导与所长两个认为“从另一个方向抵达500米外的那一个标志肯定更近”时发生的。我对情况一无所知,对于抄近道不敢发言。他们两人短时间商量后,就决定抄近道了。抄近道的路从一开始就不好走,而且越来越难走。走到后来,陷入困境,迷了路,仿佛深入自然迷宫,走来走去,又走回走过的山坡。这是我们抄近道大约40分钟以后的事情,高高的山上灌木茂密,我们很快就分不清南北东西。我们远离原来确认的“黑公测XX号”目标,在丛林间穿行、打转,碰不到一个路人。我有点惊惶失措,内心充满紧张,希望突然得到神秘力量指引。同事成竹在胸,说“前进与后退,都有不少路要走”。后来,我们终于在没有返回原处的情况下走出荒岭,走到熟悉而又宽阔的国道拦车。
这当中,我们沿着绿色的陡坡向上或向下行走,我拄着木杖,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然后突然发现一户山里人家,就走过去问路,休息。屋主正在翻晒谷子,麻雀来吃的时候,他就举起竹耙轰赶它们。他的身材矮小,须发皆白,一眼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的样子。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才五十出头呢。”这是一个对本地情况非常熟悉的人,他很高兴家里来了稀客,但是不善言辞。先是含蓄地表示友好,告诉我们井水可以直接饮用和厕所的位置,然后告诉我们他放牛时所见到的“黑公测XX号”水泥标志在什么地方。他跟我们说话时望着天空,好像天空有他讲话的内容,他要盯着天空才不至于讲错。
我们在他的屋檐下大口大口地喝他们家的井水时,他还非常仔细地告诉我们从哪儿穿过去。后来不放心,又叫他步履轻灵的儿子走在前头,给我们带路。
这样我们才找到那个标志并查看了标志四周有否古墓,然后顺利走出迷途。
走上国道时我一屁股坐在马路边上,准备等候过往车辆返程。谁知屁股刚刚落地,就听所长说“先吃饭再搭车走,人都快要饿死了。”说话间他朝路边的一排饭店走去,我只好站起来跟着。然后,挑了家干净点的、没那么多苍蝇飞舞的餐馆坐下。很渴,茶水上来后一气喝干一杯,直喝得杯底朝天。向导有些意外,说:“想不到50元的带路费外还包一餐饭吃,待遇真好。”我笑了,心里说真是一个淳朴的人呢。饭后所长在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请向导在上面写了张“兹收到荔浦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带路费五十元”的条子。再次感谢向导之后,我和同事拦车,踏上归途。
今日迷路,主要原因是对地形不熟悉,所以行程中才无端多出许多路来。好在没有白跑,发现高速公路从古墓群中穿过的地方有3个,要上报。
——第三十篇2009年9月16日鹅翎寺
为了信息精准,今天重返鹅翎寺。我对寺庙有种与生俱来的敬畏,轻易也不进去。但是因为工作,我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已经绝不亚于我所在的生活小区。
鹅翎寺是一座以鹅翎应祷灵验而出名的寺,有一圈红墙围着。位于321国道旁边的荔城镇沙街村鹅翎山腰,又称鹅翎岩,属于石窟寺,始建于宋代,面积2200平方米,是广西有名的佛教圣地。佛教何时传于荔浦,已经很难考证。但鹅翎寺作为广西年代最古老的佛教名寺之一,却是上了广西地图的。
志书记载:“宋绍兴三十二年,民稼久盼无雨,遂于鹅翎岩筑台焚香求之。当时红日炎炎,祈雨中雷在岩巅大震,云雨从天而降,倾刻水田滂满。
民感鹅翎应祷灵验,遂依岩筑寺,并塑雷、电、风、雨四神祀之。”寺外群山怀抱,紫气缭绕,一泓碧水悠悠,自千山绿野中来朝。寺内岩洞造型奇特,摩崖石刻也多,景致名列荔浦古八景之首,曰“鹅翎应祷”。现有观音殿一座、大雄宝殿一座、文殊殿一座、三宝殿一座、玉佛殿一座,财神殿一座,住宿楼一座、购物楼一座。整座寺院于2007年间进行过全面维修,其产权及宗教活动由荔浦县民族宗教局负责,隶属荔浦县人民政府,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往禅寺的道路,是一条依山而砌的孤独石径。从石径下面往上走时,可见一层一层往上爬高去的红墙绿瓦,也可见长年累月徘徊在寺里的静穆虚空。这静穆、这虚空来自于佛的本身,佛就住在这神秘的静穆与虚空里。我们越过石径走进鹅翎禅寺时,一个生得眉清目秀、面带四大皆空神态的尼姑向我们走来。她身着灰袍,肩上挎着一个布袋,看样子要到众生往来的地方去办事情。听说我们是来普查登记寺庙基本情况的文物管理员,还要测量,就问:“需要配合吗?”我们说:“熟门熟路,自己干就可以了。”她低头笑笑,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走了。我目送她离去后开始测量,有点走神。默想她为什么勘破红尘,又经过怎样的祸福曲折来到这里,才恢复了人生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佛教的力量,它总是对人说,“南无阿弥陀佛”。
所长在半山腰上寺门前面1米的地方定点,测量北纬、东经和海拔高程。
我在一边记录,鹅翎寺东与荔城石灰厂毗邻,南临荔蒙公路及荔城镇安疆村委,西跟荔城镇洋洞村接壤,北为马蹄塘村。然后与所长一起走进大雄宝殿测量、登记,再后去往观音殿、文殊殿、玉佛殿、三宝殿、财神殿工作,最后登记寺里的摩崖石刻。
关于寺里的摩崖石刻,我记得最早的一处是宋代知县甘同叔的《鹅翎岩》。诗云:“俗谓鹅翎未必然,娥英恐是古时传。溪声流尽苍梧泪,斑竹林中闻杜鹃。”到晚清时,这里的摩崖石刻已有30余处。30余处石刻大都以荔浦胜景的姿态,被记录在《荔浦县志》上。我记得其中一些唱和鹅翎禅寺的诗歌,优美至极。比如,明代知县吕文峰《游鹅翎岩》诗云:“夏日登台寻胜游,偶闻田妇答吴讴。人题往事诗犹在,石乳琼英香欲浮。半榻余杯携客饮,一盘残局唤童收。民贫赋简无他事,时对娥英一劝酬。”又如,清代知县周克堃《鹅翎应祷》诗云:“片时呼吸走风霆,始信桑林祷有灵。宿雾半空通豹窟,淡烟一抹湿鹅翎。绿章夜上栖霞洞,碧草春回喜雨亭。借问此山谁得换,应须逸少写黄庭。”
吟诵前人诗句,忍不住举手朝那诗的高处伸去。摸到的却是一片神秘氛围环绕的虚空,安静却强有力量的虚空。于列柱间静谧的光影中驻足,遥望远处起伏不定的山峦,赶紧叫同事为我拍张工作照留念。同事端起相机,镜头对准了我,我却突然凝固般愣在那里。我没有听到同事叫我“笑一下”的声音,只瞧见千年往来鹅翎禅寺的人,一个又一个,流星一样跌落。这奇异的感觉,一瞬,仅仅是一瞬之间就消失了。笑容重现我的脸上,我知道一转眼间,我们这些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人,也要消失得无影无踪。
下山前,我发现自己特爱尘世,甚至连尘世的烦恼都爱上了。缅想千年后现存的摩崖石刻,应该还是有的吧。山脚下的柳树、桃树、乌桕树应该也还是在的吧。只不过过些年代更新一次,再过些年代又更新一次。
千年后的禅寺,清晨的薄雾或浓雾,下午的夕阳应该也是也差不多的。
来来往往的出家人,应该也能像今天的出家人一样顺手采集一些草药隐归,山上的草木如此茂盛养人。
——第三十一篇2009年9月19日寻找荔
浦故城标本为了搞清荔浦故城遗址的谜团,找到贺战武队长说的遗址标本,我们所的人今天全去了。全所的人一起去追踪荔浦2000多年前的建城线索,去打开这面尘封已久的屏风,这对我来说是喜悦的。荔浦故城的概况我在前面已经写过,本篇就不重复了。我只能说,我们集体抵达荔浦故城遗址时是上午9点20分,司机把车停在遗址前的荔江湾旅游景区大门旁。所长给荔江湾旅游景区的老板打电话,告诉他我们到了,来了几人,然后就是等。我咕哝了一句:“我们的文物点,怎么要他批准才能进去?”没有人理睬我,太阳倒很热烈,企图焕发出荔浦故城遗址内在的热力。我在等待中拍摄荔浦古八景之一的“青山晚照”风光,拍着拍着就离开了他们,返回时已不见他们的踪影。一个导游告诉我荔江湾老总陪着往里走了,我沿路追去。追了一段放开嗓门喊:“喂,你们在哪?”“在这呢。”声音从头上20多米高的山上传来。
我抬起头,左右扫了几个回合后看见他们,但不知怎么上去。“往前走一点,从最大的竹丛下穿过,就可以上来了。”先前朝我喊话的同事继续喊。
一番周折,我来到他们的位置。所长专心致志地正在抄录碑刻,喊话的同事立即大刀阔斧为我清除碑刻和洞穴周围的荆棘。直觉告诉我这不是故城,所长说这是永苏里人最初生活的地方。里是古代基层行政区划,介于县与村之间,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想不到又一段历史冒出来,我打开镜头盖拍照,但一连拍了几张,都不理想。就又倒回去几米拍,角度仍不理想,又上来。如是几次反复,他们顺着斜坡下去了,我还没走。我站在洞穴外面的碑刻前,看前人在这冰凉的石头上亲热、产子、死亡、消失。这是一幅充满生活的画面,我总是在拍摄古遗址的照片时清醒地看到,而风在歌唱。
前往荔浦故城遗址的路上,荔江湾的老板边走边说,故城里捡到过不少古物,有铜钱、陶片、玉珠子。这些记载我知道,我的思想早已被荔浦故城历史所包围。我没有说出来,我想看他能不能说出点新东西。“远处是白马山和红马山,知道吗?”他立定遥指,说:“那边山腰上分别有红岩与白岩的那两座山,就是红马山与白马山,夜静更深的时候,远在十几里之外的地方,都能听到县令当年的红马和白马从这里走过的得得的马蹄声。”“这是民间传说”,我望着头上深邃的天空说道。“但也不是空穴来风”,他反驳我。
“所以,我们今天才来采集标本。”我回答他。
穿过田园,我们沿着蜿蜒向上的石径,一级一级上到杂树和荒草丛生的荔浦故城遗址。不见城廓,但见21世纪的阳光,高高照在稠密的杂木林上。
每一棵树都不说话,我们站在那里,也没说话,甚至好长一段时间不说话。
从城的这边,走到城的那边,在本该有古老建筑的地方寻找古老的建筑。但是时空阻隔,我们始终无法真正推开这扇历史之门。故城隐藏在历史的远方,卧伏成林下的泥土。只有流云不断地飘过故城遗址的上空,像一个星球摩擦着另一个星球呼啸而过,毫无间隙。这真是一座有过历史的故城遗址吗?真的是曾经人声鼎沸、军民混居、有爱情、有奇遇、有良缘的荔浦故城遗址吗。顶着头上的太阳,我拖着自己长长的影子离开他们,独自来到城墙终止的地方。驻足。回首。城里的生活到此为止,城外的生活从此延伸。城里的人叫居民,城外的人称农民。如今,城里城外都很安静,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站在一面向阳的坡上,我挑了个视野开阔的地方,饱览毫无遮蔽的山光水色与田野风光,心情愉悦。但见一箭之遥的荔江,干净得仿佛天上之水。荔江水的纯净与山脉的纵横,也许正是孕育荔浦故城的灵气之所在。
打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本,我低头补记:荔浦故城遗址依山傍水,风景迷人,1950年前通船,保存现状一般。所在地青山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为过渡季节,有中国“马蹄之乡”美称。遗址上有两家农民建的房屋,其余全部种上了水稻和果树。2006年,荔江湾旅游公司把渡口屯开发为AAA级旅游景点,重建水月庵。一条连接着青山镇与三河乡的三级公路,从遗址南边经过。
荔江湾老总朝我走来,向我指出哪里是城门,哪里有城砖。我低头记录,抬头拍照,淡淡应着。凄凄芳草掩住的城墙,现在只剩宽3米,高3米,没有装饰图案,只有凿痕依旧。城墙距青山古墓群约2000米,距“华光庙”遗址约500米,距青山镇政府1500米。余下的是青苔把城中所有地面完全覆盖,牧归的声音在风中消失。
归途中经过双寿亭,他们先回去了,我和所长留下普查登记。所长在双寿亭大门前一米的地方取GPS坐标测点,测量北纬、东经、海拔高程,我在亭中调查登记。
双寿亭位于荔浦县青山镇永华村委323国道旁,属于古建筑中的驿站会馆类,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相传为荔浦斋塘人蒋刘氏为修身积善而建。砖瓦木结构,两面坡顶亭,宽10米,深6米,面积60平方米,东西设拱形门洞,南北敞开只有两砖栏,屋山顶上的“壬申年季秋月双寿亭吉日立”字迹清晰。亭里人说,北面拱形门口原有一副十分有意思的楹联,现在模糊不清,少了雅趣。我仔细辨认,依稀读出:
上联: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进凉亭坐坐
下联: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聊将世事谈谈
横批看不清楚了,真是遗憾。2007年,双寿亭进行过一次修旧如旧的维修,目前结构稳定,原貌依然。东距荔浦县城5000米,南距青山镇人民政府8000米,西面靠民房,北面为荔浦去往广西柳州的323国道。周围是排灌方便的平坦水田,是村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产业。回单位后补记:双寿亭所有权属于青山镇永镇村委,隶属青山镇政府。
——第三十二篇2009年9月25日再寻口舌
岩石刻自桂林市“三普办”督查组走后,我们一直都在探讨为什么找不到口舌岩石刻的原因,商量再去时应该注意什么。所长一再强调口舌岩上刻着的“积善堡”三个大字是荔浦现存最大的摩崖石刻,这就使得今天的我们再次前往那里寻找。太阳依然狂热,烫人不眨眼。
所长一到苏村就按计划进村找向导去了,我则打量周围的山光水色,开始了喜欢的摄影发烧活动。所长很快找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愿意做我们的向导,然后载着向导朝苏村后面那一排山地驶去。我背着我们普查用的几个包包,一边在后面尾随,一边继续干私活摄影。来到时他们两人已经上山,我朝山上喊话,回答我的是“还没找到”这句让人提不起神来的话。
30多分钟后他们两人下山,所长决定从另一个方向上山时,向导说什么也不肯上去了。当所长还是决定要上去的时候,我内心的不安简直无法形容。我既没有勇气和他一起上山,又担心他一个人独自上山会出什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