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建有校内实验、实习大楼和实习工厂,拥有仿真、语音、计算机、电化教学等各类专业实验室,500kV变电站/电网仿真中心、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场所25个,以及标准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
二、学校历史发展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重庆电力工业学校。重庆电力工业学校于1952年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批准筹建,1953年9月14日正式开学。
1.历史发展沿革
1952年12月4日,中央燃料工业部发文批准建立重庆电机工业学校;1953年5月4日,易名为重庆电气工业学校;同年5月22日,学校改名为重庆电力工业学校。学校隶属于中央燃料工业部领导,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七所电力中等专业学校之一。
1953年9月,学校又更名为重庆动力学校。1953年下半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调整中,原重庆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科并入学校。1958年5月,电力工业部决定学校更名为重庆电力学校;1995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重庆电力学校基础上建立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学校隶属关系变化
1953—1955年8月,隶属于中央燃料工业部,1953—1954年由西南电业管理局代管。1955年8月—1958年8月,隶属电力工业部。1958年8月—1962年5月,水利电力部将学校下放给四川省水电厅领导。1962年5月—1978年隶属水利电力部。
1979—1980年,隶属电力工业部,由四川省电力工业局主管。
1981—1988年4月,隶属水利电力部,由西南电业管理局主管。
1988年5月—1997年3月,先隶属能源部后隶属电力工业部,由四川省电力工业局主管。1997年3月,隶属国家电力公司,由重庆电力工业局主管。
三、学校曾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校49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行业尤其是电力系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技术和智力优势,共取得22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国家专利8项,主编、主审、参编各类教材18部,一批高质量优秀论文获全国性奖励。近年来,学校还多次被国家电力公司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电力系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被重庆市教委评为“文明学校”;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园林式单位”、“安全文明小区”。
1997年,我校首次参加全国教学建模竞赛就取得了优异成绩,夺得重庆赛区冠军,并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成功奖1个,是当年重庆市高校获奖比例最高的一所院校,也是惟一获得一等奖的专科学校。
1999年9月,在全国大、中专学生“挑战杯”展望新世纪主题设计竞赛中,我校参赛作品“太空中的发电站”荣获巨龙最佳制作奖,“2000年办公自动化”荣获巨龙鼓励奖。
1999年,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被评为重庆赛区组织工作奖,1件作品获重庆市二等奖。
四、学校2000年基本情况
1.人员结构
2000年底有各类在校学生2730人;教职工309人(专任教师100人),离退休职工256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2人。
2.教学工作
2000年共完成了理论教学31385学时,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531周。同时加大了成人教育的办学力度,努力拓展成人教育市场。到2000年底,学校校外办学点达10个,成教学生达1700人。
3.招生就业工作
2000年我校专科毕业生303人,一次就业率达759%;中专毕业生542人,一次就业率达5572%。2000年上级下达的招生计划只有中专120名,后经多方努力,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新增高职计划300名和专科计划160名,最后实际完成三个层次的招生任务443名。
4.后勤工作
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工作,在对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试运行一年的基础上,采取“分步实施,逐步脱离”的原则,实施了后勤工作社会化。并相应制定了各种服务制度,于2000年9月1日正式启动。
5.科研产业工作
科研产业成绩显著,科技服务效益良好。2001年通过了重庆市电力公司科研项目“发电机辅机微机保护系统”的结题验收,已进入挂网试运行的准备工作阶段;新能公司为重庆市电力试验所开发的“计量仪表收发管理系统”、“电能表管理系统”软件已投入使用;在动力工程和电力工程两系的相互配合下,先后完成了广东番禺汽巴高分子化工厂KMB项目中自控仪表和电气调试、四川郎酒厂2×1500kW工程的热工、热机、化水系统和梁平邵新煤矿1500kW机组的启动调试、梁平矿务局自备电厂的热机、电气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调试等工作。
师生携手精诚合作,教学科研成绩喜人。教学部门结合教学生产实际,完成了“仪表收发系统”、“毕业证打印程序”、“机械制图CAI课件(组合体)”等软件开发工作;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团委和市教委举办的高校大学生网页设计大赛,7件参赛作品中的“校园风”获得了三等奖。
多经产业扭亏为盈,内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校办多经产业较1999年有了长足的发展,销售收入完成16662万元,利润726万元。与1999年全年相比,销售收入、利润、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分别增长4754%、54539%、63%、369%、155%。电力印刷厂已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电力应用技术设备厂经过努力,抓住煤改电改气的机遇,实现了扭亏为盈;新能科技公司开发的“农电、电能营业计费系统”软件,已在四川的新都、德阳、广安、南充等地初步打开了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1万元左右,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中电业职工联合大学简介
华中电业职工联合大学(下简称职工大学)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它创办于1985年,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转轨变型三个阶段,形成了职工大学、电力党校、培训中心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目前,主要以华中电力系统干部培训为工作重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和技术人员共59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5人);专业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3人。另外长期聘任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20余名业内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能胜任多功能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区占地面积22667平方米,教学建筑面积33800平方米,1998年落成的培训大楼,造价4000万元,其培训、教学设施,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学校拥有图书50000余册、报刊1000余种;建有电工、电子、电机、继电保护、计算机、财会电算化、语音室等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及CKE多媒体教室,更有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系统的两套30万千瓦火电机组模拟仿真机,这在全国电力系统成人高校中是少有的。
学校办学15年,前10年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后5年以各类培训为重点。15年共培养成人专科、本科生1267名,培训各类学员12211名,为提高华中电力系统职工队伍素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也获得了多项荣誉:1991年,经能源部专家评估组评估,学校名列全国电力成人高校前茅。1992年,被湖北省教委授予“湖北省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称号。
1994年,电力部授予学校全国电力系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湖北省经贸委授予学校“八五期间湖北经济干部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同年,中共湖北省经贸委授予学校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7年,学校被电力部中电联评为“全国电力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学校”。1999年,学校被国家电力公司评为“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优秀单位”。1997年、1999年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
一、艰苦创业,建校办学双告捷
1.顺应改革大潮,创办新学校
1984年,华中电管局在“七五规划”中提出了“兴网之道,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1985年1月,华中电力科教培训中心筹建处成立。1986年9月,水利电力部批准成立华中电业联合职工大学,并明确江西电力职工大学为第一分校,河南电力职工大学为第二分校。1987年,正式成立华中电业联合职工大学联合办学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办学实施条例》(试行)。条例规定,总校与两所分校均为办学实体;分校原有的隶属关系及人、财、物供管渠道不变;三校统一专业布点、协调招生计划,在教学上逐步实行联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