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分别对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职责要求,规定从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等三个方面定期(通常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一次)考核教师,并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奖惩的依据。1981年4月20日,教育部又通知在高等学校试行教师工作量制度,并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和《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暂行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测定,使得高等学校教师职责考核制度更为科学与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工作积极性。
按照上述几个文件的规定,电力高校从1982年起开始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以教务处为主,会同人事处、科研处负责,并制定了《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
4.不断更新师资培训规划
电力高校把师资培养工作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常抓不懈,各校都制定了师资培养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滚动发展。1978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制定了第一个师资培养规划,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了全面安排,提出了要狠抓重点教师的培养。规划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提高外语水平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对中老年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青年教师打基础作了具体部署;规划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设想,并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1982年2月,在师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基本上实现第一次规划所定目标的情况下,学院又一次抓了师资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重点放在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华东水利学院于1983年5月9日讨论通过《关于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四年规划的意见》,提出师资队伍要全面规划、普遍提高、重点培养、适当流动。
十三、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电力高校对外教育交流和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交流和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有力地推动了电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978年至1985年,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对外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换留学人员
(1)派遣出国留学人员。1978年8月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1978年9月至1984年底,电力高校向五大洲18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共104人。留学生学成回国的有64人。
(2)接受来华留学人员。“文化大革命”前,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中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等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中断,华东水利学院于1973年恢复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工作,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截止到1984年底,华东水利学院总共接受留学生28人。
2.互换专家和学者
(1)派遣专家、教师出国任教和讲学。1979—1984年,电力高校共派出18名教师出国任教和讲学。
(2)接受外国专家、教师来华任教和讲学。自1978年起,电力高等学校邀请了38名外国教授、专家来华讲学、任教活动。
(3)互授荣誉学衔、学位。为了发展国际学术合作,增进中国学术界与外国学者之间的友谊,经水利电力部批准,1982年5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聘请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工学院教授、国家博士莫里斯布瓦尔为学院名誉教授。
3.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
(1)教育代表团(组)的互访。自1978年至1984年,应各国教育部门的邀请,电力高校出访的教育代表团(组)共20起,应邀来华访问的外国教育团(组)为6起。
(2)出国参加和在华举办教育国际会议。从1979年至1985年10月,电力高等学校就有7人次出国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1982年至1985年10月,由电力高校承办,在我国举办了两次教育国际会议。
(3)电力高等学校与外国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自1978年起,电力高等学校即与外国的一些高等学校建立了校际间的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校际间的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3年10月23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美国依阿华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关系。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为:互派代表团(组)进行访问,互派留学人员及互相邀请教师、学者讲学和考察,开展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举办各种短训班,互换图书资料,等等。
4.教育合作项目
仅仅七八年的时间,电力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电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成为电力高校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77年3月,河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专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尼日尔共和国农业技术组,到非洲工作了两年零四个月。1983年3月3日,华东水利学院筹建国际水文水资源培训中心,由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委员会和华东水利学院举办。1984年7月30日,中、美双方有关人员就联合国开发总署援助华北电力学院的火电厂人员培训设备的具体事宜进行合作谈判,并于8月5日签订了合同书和合作意向书。1984年和1985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专家去英国和有关专家合作,进行专题研究。1984年12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了太行技术开发中心,并和英国的安德鲁罗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第三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就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战略转移的时候,在社会上,有极少数的人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利用共产党发扬民主,提倡解放思想,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和党自身所犯错误的机会,利用“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的、一时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制造思想混乱,趁机煽动闹事。社会上和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也一度严重冲击了高等学校,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抓好队伍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力工业部部属高校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把学校工作着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作出了一系列决定。为落实会议精神,各校还召开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4月,电力工业部教育司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召开部属高等学校工作会议。华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华东电管局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代表出席了会议。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会上作了题为《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言。会议代表就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形成共识。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各校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学生政工干部进行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培训。
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1980年12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了党委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室,后来改名为德育研究室。华东水利学院1982年2月24日也成立了德育基础教研室。
华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也相继成立德育教研室。1982年6月,各校建立了班主任制度,并确定了政治辅导员职责。各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及《三好学生、三好班级评选奖励条例》等,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各校十分重视对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经验,提高政工队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于1982年6月4日召开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100多人参加了座谈。
同年8月,学院团委举办了学生干部训练班,学生团支委、班干等干部300多人参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