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关注心理健康,了解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因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认为: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
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个状态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它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原民主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K.Hecht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预防性保护,其方法是:创造性地发挥大脑技能和充分发展个人心理特征的最佳条件,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确立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提高人的心理对周围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撰文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讲究心理卫生以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非仅能预防诸种心理疾病,而且能预防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心理健康者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至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而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故为了预防青少年失足和成人犯罪,自幼就讲究心理卫生,是个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来对待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得自我内心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数千万的人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轻者整日郁郁寡欢、神不守舍、无事生非、自暴自弃,重者残害他人、伤害自己。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说明不健康的心灵给人带来的危害和痛苦绝不亚于肌体的病痛。然而有许多人却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痛苦。
随着改革的深入,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而激烈的变革,一部分人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心理健康有些人还不能正确看待和科学地认识,认为心理不健康就是“神经病”,是“疯子”、“傻子”。
其实,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过一定的伤害,留下心灵的创伤。这些伤痕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或被忘却或被忽略。但当遇到特定的生命时期,如青春发育期、更年期,或特定的环境,如巨大的社会地位变动或高度紧张的竞争时,这些潜藏的伤害则很容易浮现出来,造成我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成年人如此,青少年也不例外,在前面写到的马加爵问题中,我们就有充分的认识,马的杀人行为,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过“预演”,只是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而压抑了下来。
和身体疾病比起来,心理的障碍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危害的力量大得惊人。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人之间,心理异常的差异也很难界定,这也给心理障碍的消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危害尤为可怕。
据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初中23.6%,高中28.79%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行为紊乱。10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抑郁、偏执、焦虑、恐惧、冷漠、胆怯、冷淡等心理障碍,5%的学生厌学、辍学。由于心理障碍而引起的离家出走者,流氓扒窃者,杀人甚至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此外,在对大学生退学原因的调查中得知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就是精神疾病。曾有一个大学生,由他父亲带着去医院看病。他的父亲告诉医生:自己是一位教师,在大学教书,这个孩子考高中时差几分,后来考清华又差几分,结果考上了自己所执教的大学。虽然考上了,孩子却得了“怪病”,主要症状就是说入学通知书是父亲给的,不是自己考的。这位父亲满含眼泪地对医生说:“压力太大,孩子承受不了,其实孩子是个很好的学生,他所得的各种奖励、荣誉证书能装一大包。如今全完了,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要住医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好。”
西宁某中学5名学习较好的女学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思想包袱过重,集体上山吞服安眠药片自杀,幸亏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经常给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考不上90分就别回家。”学生害怕成绩不好会遭到家长的打骂,才想出这样“一了百了”的方法。
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这些问题使我们家长迷茫、教师困惑,面对现在的青少年不敢管又不能不管,真的很棘手。
在我们看来,激烈的学业竞争、枯燥的学习生活、偏执的家教方式使得孩子的心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民日报》1989年报道了《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2961名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表明,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初中学生为13.76%,高中学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呈上升趋势。1995年我们从全国各地区的高校中抽取了528名大学生做心理卫生测验,发现有22.35%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
不可否认的是,家长、老师普遍重视的都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习的分数,心理健康却被忽视了。生活中,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按时让学生进行疾病的预防接种,防止小儿麻痹、天花、结核病的发生。然而,家长主动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接受定期的心理卫生教育、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却很少,往往都是孩子出了问题,才会意识到。
某学校让学生自费接种甲肝疫苗,某个班56人全部自愿接种。国产甲肝疫苗费用上百,家长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拿出一百多元毫不吝啬。但有时却不愿意花十几元钱买一套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通俗读物。
家长对孩子身体上的疾病都非常重视,及时治疗。孩子发烧到39度,父母就带到医院看病。不少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很任性,脾气大,但极少有家长在深层次上寻找原因。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据山东省近期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每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然近年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呈逐年增多趋势,儿童心理门诊也从前几年的寂寞冷清逐渐变得炙手可热(新华网济南5月2日电,记者张晓晶)。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室翟静主任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20多年,在他治疗的案例中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电视孤独症、学习焦虑症、神经紊乱综合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反思原因: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所致。因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任务。
翟主任认为:在给孩子减负的声音中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在前来咨询的中学生中患“考试焦虑症”的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在考试之前出现失眠、腹泻、发烧、坐立不安等症状,而在考试时,往往脑子一片空白,不能正常发挥,久而久之,有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些平时在家里、学校很乖巧,读书很用功以及在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其心理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失衡。
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视。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当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重养轻教、只养不教的情况较为普遍”,翟主任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儿童发展的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的发展等许多方面。
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李缓认为: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埋下了种子,而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父母过于溺爱、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济南市省府前街小学校长杨静娴评论说,现在很多家长工作忙,很少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和交流,而父母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另外,有的父母过于偏重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其实对于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习惯。
诸如马加爵一类的事件让我们认识到长时期的积累最终会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自己不情愿生活的状态中,很容易心理不健康。而心理的不健康还会导致身体的不适。
一个人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待人处世宽厚大度,即使生了病也比性情抑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遇到事情斤斤计较的人恢复得快。心情抑郁、焦虑不安,经常处在失望和压抑的情绪状态中容易衰老,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会降低。
在这里,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家长及其老师们:如果学生长时间地出现诸如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而没有给予适当的疏导,当遇到环境的刺激,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暴力事件。而当产生了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再来治疗,就会麻烦许多,恢复心理健康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所以,我们要像重视孩子的头疼发热、身体不适那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知道,当你的孩子闷闷不乐、性情暴躁、敏感小气、行为怪异时,他们很可能“得病”了。
心理的问题人人都会有,就好像伤风、感冒人人都会得一样。要知道,人的一生中从未有心理问题的人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
未来的时代人类的竞争更加激烈,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会是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但又普遍被家长们所忽略的一个问题。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也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
很难设想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心烦意乱的人或者脾气暴躁、狂妄自大、孤独清高、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挫折承受能力低的人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今年,中共中央发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文件,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更应该跟进。因为,能否造就一代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关系着21世纪中华民族,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第二节)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重要但却非常复杂的课题。对其认识要达到绝对客观是困难的,要知道健康正常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所以,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根据心理学家们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意见来谈谈如何判断心理健康。归纳起来大致为: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都应与客观的环境保持一致性。古人说“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的心理或行为与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难以被社会所理解。以宗教的仪式过程为例,有人由于自我催眠或过度想象而出现似乎与神对话的幻觉;有人在静寂山寺修行面壁,由于感知觉被剥夺而产生似乎进入仙境的幻觉,这种出现幻觉的状态就不正常,很难为人所理解。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体,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例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时,应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其相应的表情,并用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这个人总是用低沉不快的语气叙述一件愉快的事,或者在痛苦的时间做出快乐的反应,那就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了。
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基本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抑郁、悲伤、消沉、内向,那就要考虑这个人是否出现异常。
这是从宏观上而言,结合我国的青少年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下面几点:
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智力的正常。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能完整准确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可以分三个等级:超常(智商130以上),中常(智商100左右),低常(智商在70以下),前两个等级都属于智力正常,最后一个等级属于智力不正常,因而不具备正常人的心理机能。
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懂得如何悦纳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而且也还包括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中学生,有自知之明,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不但对自己能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对别人也能正确评价,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学识、品德不断向高水平发展,我们就认为他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而在生活中,除了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以外,还要懂得如何悦纳自己。所谓悦纳自己,是说不要老是把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当成包袱挂在心上,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被缺点和弱点所压倒,而使得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发挥,从而表现出自卑、自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很多中学生中都存在。
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的表达,也是人对自己所遇事物的满意程度的反应;情绪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
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以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并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等情绪。这种心理活动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处于消极悲观、闷闷不乐的精神状态中,这种情绪体验会使人丧失信心、反应迟钝,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