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介入和支持青年素质的培养工作
建立关心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广泛系统的基层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关心青少年素质建设应当成为重要内容,同时倡导人际联系和沟通,形成社会的各阶层与青少年阶层的和谐。政府部门也应采取措施,鼓励公、私企业及集团赞助青年素质教育事业的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作用日渐突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些有先见的学校已着手开展心理教育。教育部在1998年已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1999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心理教育将逐步在中小学普及。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方面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状况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着手,从调整广大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第三节)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竞争与挑战更加激烈的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实际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没有良好的素质,是难以完成这一重任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多少年来,这句话总让人有些疑惑。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教育战略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句明言才道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内涵。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以教会学生铸造一把剑为目的,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把铸剑作为一个过程,而最终的目的是在教会学生铸剑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使用知识这把宝剑的能力和技巧。单纯的科学知识是一把带有双刃的剑。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使用它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马加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由此看来素质教育的理念才真正解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意义。作为素质教育的先锋战士——教育工作者在获得人类灵魂工程师崇高荣誉的同时也增添了更多更重的责任。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深广、复杂、需要耐心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将其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功能。素质教育既要考虑到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宏观长效性,又要立足于培养出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个体这一微观现实性。鉴于我国素质教育与经济建设有着同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特点,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模式体系,它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多半来于“引进”。
如果将“舶来”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一套完整先进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必然会有一个摸索、完善、适应到成熟的漫长过程。面对这一客观现状,作为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实施者有多大的责任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育人这一特殊职业,当然不能拿学生来试验,而只有慎之又慎地耐心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但要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无疑,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严峻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发挥才智的难得机遇。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节目,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没有复杂的计算,也没有长篇的作文,而是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家长“洗脚”。以传统的观念看这种教育方法显得有些前卫,殊不知,这一个简单的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启迪下的活动却在众多的家长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是孩子的家长需要洗脚吗?不是。在家长经常给孩子洗脚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惯的今天,老师良苦用心,反其道而行之,洗脚本来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活事件,但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针对特定的人群,洗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洗脚本身。洗脚这个活动也为素质教育增添了鲜活的生机。
素质教育历经了一代人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素质教育让千千万万的优秀学生融入了社会并各自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脱颖而出,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榜样,就是一个动力源,就是一所德育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要充分利用所传授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
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要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教师要以健康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前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对学生要求严格,而缺乏感情上的关爱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批评多于表扬,方法简单生硬,总想一步到位,不善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
有的教师缺乏科学的态度。不按时下课,给学生留的作业质量不高,简单重复的练习过多,甚至把写作业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也有的教师本身心理不健康,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把学生当成出气筒,等等。这些做法,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将来需要适应高速度、高科技、竞争激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功和失败随时在考验着他们,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是不行的。对于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精神状况。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师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教师的精神障碍对自己、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
有相当一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教师在疾病的早期没有被发现,直到病情发展,症状明朗后才得以就医。
教师的精神障碍有两个特点:一是精神障碍者,神经衰弱和抑郁性神经症等神经症的患病率高于精神分裂症。二是发病高峰年龄在30岁左右,而其他职业者的发病高峰在20岁左右。
引起教师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各种矛盾和心理冲突。与其他职业相比较,教师更多地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烦恼。正如前面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地位和客观现实之间不一致,是教师产生烦恼的主要原因。此外,教师工作上的重压、经济问题等也会产生心理波动和精神障碍。
预防教师出现精神障碍,增进其精神健康的具体措施为:
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事物和他人,经常保持开朗的心境,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处事有“度”。
能够保持与学校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有理想、有追求,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作要专业化,教学工作量要适当。具有一些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建立心理咨询门诊等能够倾吐与解决心理冲突与烦恼的机构。当教师通过自我调节不能解除内心冲突时,可及时提供帮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谁拥有了教育的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担负的担子无疑在加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强,所以全社会在关心青少年工作的同时也要关心塑造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相信“人类灵魂工程师”真正的内涵也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重视与关注。
了解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职责要求,教师的正常心态是爱学生,即向生性,学生的正常心态是承认教师,即向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