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已成为人类财富与文明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而且它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特征。今天,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使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在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即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知识含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群迅速崛起。国际大都市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重要发源地。知识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性的、富有生命力的、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主流的产业形态,其首先是在国际大都市中得以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知识产业的空间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莱斯特·瑟罗(Lester·C),在其着作《比较优势的革命》中认为,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要素了,在21世纪,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是不会成为富裕国家的;资金的可利用性也不再是竞争要素了,随着世界资金市场的迅速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在纽约、伦敦或东京筹措到借款;知识和技能才是比较优势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有意识地发明新产品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
展望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角色正在变化,从一度的制造业中心变成知识中心,原来经济上依赖于传统制造业的城市化地区,正在趋向于依赖知识型产业的发展。知识资源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带来的遗产,给城市提供了新的比较优势的基础——基于智力资源之上。
知识作为“基本的战略性资源”,对现代城市的运转来说是必需的。毫无疑问,随着城市产业更加以科学为基础,为技术所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指自然资源)将会被知识密集型产业所替代。这种转变并不是简单的产业转换,即从夕阳工业到朝阳工业、从低技术产业到高技术产业,而是触及到城市发展的方向,即:城市发展需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
知识资源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持续发展,从生长和更新的角度看,就是用一种新的增长动力和模式取代旧的增长动力和模式,即用新的城市发展要素取代旧的近于穷尽的发展要素;从城市聚集和空间结构演化的角度看,这一过程,就是不断吸引新的要素聚集和组合,使旧的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形成城市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潜力,永远保持城市的吸引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继资本、技术的聚集之后,知识的聚集成为现代都市发展的新动力。单纯的知识聚集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都市产业的优势,都市原有的产业和人力资本基础、都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腹地的经济辐射性,使得其与以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具有高附加价值等更适宜于城市发展的都市型产业特点。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断吸引新要素的流入与组合、空间结构不断演化以保持城市聚集利益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过程。可以想见,只要存在着城市聚集利益的衰退因素,同时又没有新的要素加以弥补,城市的相对吸引力就会削弱,城市的持续发展就不能维持。美国的汽车城和钢铁城就是例证。尤其是,在聚集效应的作用下,衰退因素所导致聚集利益损失很可能会导致城市的累积型衰退。即没有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导生产要素的补充,城市原有支柱产业的一蹶不振会引发人口外迁、城市衰落的现象出现。
二、信息发展对都市聚集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研究者们对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特征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区位模型中关于距离的因子取值趋近于零,在相当一段时间后,城市作为传统的事务集聚的地点将最终消亡。
虽然从整体上看,城市中心区聚集效应造成了地租价格的上升,但交通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达则降低了运输成本。城市的边缘地区不断纳入城市用地体系,城市用地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原有的城乡土地使用界限趋于模糊。同时,通信技术的提高使得商务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相对于中心区域高昂的地价,中央办公区(CBD)的吸引力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强烈。
而实际上,除了个别城市外,绝大部分城市的聚集效应未减反增。跨国公司在各大城市设立了区域总部,金融、保险等企业服务行业与公司决策中心紧密相伴,大城市仍旧是人、商品和资本聚集的地方。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远程通信并不能完全代替城市功能
首先,各种形式的远程通信并没有完全代替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个人化的面对面的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所谓“高频率接触活动”(hightouchactivities)这种非常规的信息交流,而城市就为这些活动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在这里,企业能够与顾客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够更快地洞悉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虽然远程通信可以部分代替人的移动,但是它同时也可以补充和刺激人的移动。自1876年电话发明以来,高速发展的商业活动大量集中到大城市中,同时通勤的交通道路也发展迅速,电话无疑对商业起了集聚而不是分散的作用。从近期的经验看,远程通信也并没有同人、物实体流动的高速增长发生冲突。欧共体投资的所谓欧洲网(TransEuropeanNetworksTENs)使得经济活动、人口和资源更具有流动性。欧洲各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刺激了竞争同时也增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再次,城市的传统优势在信息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作用,大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因此创新往往发生在这里,而且大城市的文娱设施和文化中心,如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等也比较集中,其给企业带来的信息通达性等优势明显高于其他边缘地区。
2.信息发达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同样追求集聚效应
信息发达社会中的经济社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虽然交通和通信的成本都在大幅度地降低,但是它们不可能接近到零,而且在空间上也会有区别,目前远程通信的规划仍是集中在城市,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会维持这种状况。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远程通信是跟随在现存的市场需求之后的,远程节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作为主要终端用户集聚之地的存在,只有人口密集的城市大众市场才能给高投资的通信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因此,尽管信息技术带来的低成本允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但是集聚的原理依然存在。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韦伯工业区位论加以说明,只不过区位的重要因素不再是原料和市场,而是信息的流动和处理。城市一直是信息处理和交换的中心,这类似于历史上集聚了大量矿产的地点,而且是原料和市场集聚于同一地点;随着整个经济社会活动对有效的信息管理依赖程度的加深,城市的轴心地位也会加强,从而成为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的节点和控制中心。
总之,城市提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制度框架、现代技术和世界价值观等混合物,这些使它们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孵化器和驱动器,成为信息时代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信息社会中,城市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中心,特别是对于大都市来说,这种功能还在被加强。
三、知识型都市的功能
大都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知识成为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必然成为都市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都市成为知识型中心城市,并发挥知识中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知识是无形的,但总有其载体。知识型中心城市具体表现为人才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造发明中心,也是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咨询中介中心;许多大城市还是软件生产和供应的中心,是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分部的集结点,实际起着经济管理中心的作用。知识型中心城市的两个主要功能就是“知识引进”和“知识传播”,而都市经济一般以第三产业为经济主体,知识服务业则成为这些功能实现的载体。
知识型中心城市的知识引进。知识型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是制造、应用和传播知识。知识型中心城市的知识传播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城市外部引进知识,使之与城市内部经济迅速结合。知识型中心城市不但体现在城市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各种知识源泉的集聚中心,还在于它善于学习外部的先进知识,具有有利于知识流入的良好环境。二是把已经积累的知识迅速辐射到城市外部,使之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这种辐射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直接“输出去”,即通过知识型服务业这个市场载体流向四面八方,这是较常见的稳定形式。知识服务业是实现知识型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工具之一。
知识型中心城市的知识对外传播。作为知识中心型城市的知名度和榜样作用,吸引外来者前来学习、模仿和效法,有偿无偿地索取城市管理经验知识和科技知识资源,这是知识型城市外部职能的高级形式;另一方面,它又起到了信息“中介”作用,即在城市内外、国内外起到了各类知识信息的咨询、推广、经纪、转让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外部职能的重要表现,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也是通过知识服务企业这个载体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