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门酒是苗家古老的习俗,一些地方直呼“识友酒”。相传古时候苗族的祖先历尽峰烟岁月,养成了豪爽狂放、爱憎分明的个性,但凡有人来访,入门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饮者为友,就会受到苗家人的热情款待。与此同时,又兴拦路歌,拦路歌往往和卡鼓连在一起。苗家走亲、婚嫁,仍保留“拦路”和“卡鼓”的风俗。客散时,主家寨子的少男少女早已在寨边路口等着,男的三五个手挽着手,女的六七个肩挨着肩,拦住出寨的路口,唱着苗歌,要客方的少男少女留下来。他们既可互相用歌声表达真情,也可互相用鼓舞传达深意,那婉转的歌声,那撩人的鼓点,在深山峡谷中回荡,激动人心,勾人魂魄。时代变迁,如今的拦门酒、拦路歌已成为苗家欢迎贵客光临的一种礼节。
鼓舞是山江苗族旅游开发中向游客进行日常文化展示的最重要、最突出的内容。湘西苗族有打鼓的传统,凌纯声、芮逸夫和石启贵三位学者在其著作中对苗族的鼓舞都做过详细描写。苗乡现在为游客表演的鼓舞,常见的有花鼓舞和猴儿鼓舞。为了加大苗族鼓舞的传承力度,同时也借鼓舞来宣传旅游、扩大旅游影响、吸引游客的目光,各个苗寨也不时联合政府举行小范围的鼓舞比赛。州政府和旅游开发商推出的“鼓王”比赛规模较大,至今为止已经举行了三届,推选出了五代“鼓王”。
曾有一位苗寨的村长夫人带了一支鼓队到老洞苗寨参加比赛,在听说我的身份后,马上很高兴地和我攀谈起来:“我们都是苗族人,特别爱打鼓。我们打鼓从不说苦累,只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就行了,图个快活呗。我们村里,女人都会打鼓,男人都会耍狮子,我们村还有一支自己的武术队!村里人不管老、中、青,只要想学打鼓,我们都教。”
节事活动中的仪式也是日常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内容。2005年,给游客预留观看位置因而收取了门票的苗家四月八节日就有很多仪式的点缀,如在节目表演正式开始前,举办方先安排一些中老年歌手穿着节日盛装坐在主席台上一直在用苗歌对唱营造气氛。这些歌声和歌手的在场,仪式中绚烂的彩旗和口号、标语,身上佩满了银饰,身穿苗族服装包着头帕的姑娘、大婶,临时搭建的用于舞狮子比赛使用的垒成宝塔式的方桌,四五十架双面鼓,以及四处叽叽喳喳如百鸟鸣唱的苗语,无一不在无声地提醒着每个参与的游客和观众,这是一个苗族的节日。从本质上来看,这些仪式所展现的是一种舞台化的真实,但表演本身具有“实存的真实性”。
文化展示中同样得到苗族人重视的还有着装,以及苗族人的历史、文字和传说。与游客一同来到旅游地的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电视台,使得苗族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为了不在游客面前表现出对自己文化的无知,从事旅游的工作人员,甚至于普通百姓,对于介绍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书籍和音像资料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无法否认的是,苗族内部对于如何展示自身,如何设立自身的形象还没有统一的步调和举动。蓬勃发展起来的苗乡村寨旅游,除了把村庄生态作为一个卖点以外,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文化展示的内容。不同村寨对本民族文化中哪些因子能对游客成为卖点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相对应地,他们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了不同的展演方式对游客进行兜售。有些村寨着重于“苗区自古多出匪”的理念大肆炒作匪文化,有些村寨着重于宣传苗族的巫、蛊以及赶尸等惧感文化,还有的苗寨强调苗家的歌舞节目和饮食文化。
对于日常文化的对外展示,本民族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就一场鼓舞比赛而言,有精通本民族文化的专家这么评论:“今天上午的表演都很精彩,但是评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苗族鼓舞节目得分都靠后,而那些舞蹈性很强的、汉化得很厉害,几乎没有原生态民间文化影子的节目,得分却远远高于传统节目。评委大部分是舞蹈专家,他们对传统鼓舞的精神内核是理解不深的,这样的评委来评节目,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鼓舞自然无法获得他们的称赞。
我们要汉化、西化、肯定赶不上长沙、北京。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一定不能搞汉化和西化那条路,我们应该保持自己最原本的色彩,否则就会变得一钱不值。就拿衣服的颜色来说吧,我们苗族根本就不穿那么亮丽多彩的服装的,那些颜色都太戏剧化、太舞台化了,变得根本就不是我们民族的东西了。”
乐胜是一名歌舞队员,跳舞、打鼓、上刀梯、做法术样样都会。在一次闲聊中曾有些无奈地对我表现出他对旅游中文化展示的失望情绪:“我们打花鼓、演绝技这一行现在有点过时了,旅游点多了,哪一个点都搞这个,人们看多了,看厌倦了,以后也就不会再愿意看、不感兴趣了。”
总而言之,“展示”成为山江人们生活中一个新的、然而却又相当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重大的节日,在平常日子里,穿传统苗族服装成为老人的专利。在赶场日,作为民族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买卖旅游饰品的姑娘家和大婶子都穿着民族服装招徕游客。
(二)文化复兴
旅游对山江苗族的影响是深远的:绣品和苗衣卖出了好价钱,它使当地人大为震惊,其效用远远大于关于传统服饰有文化价值的说教;而银首饰制作、雕刻和竹筐编织产品因为旅游市场的需要得到了振兴;不断增长的旅游大众需要娱乐,于是苗族节目表演和绝技流行起来;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了为外来人提供娱乐的展演活动;被展演的民族文化从一个侧面重塑了山江苗族的群体认同;社区生活更为丰富等等。
在旅游的影响下,山江苗族在本来急速汉化的过程中忽然转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寻找和构造自己的民族特色。这首先体现在姑娘出嫁时索要的彩礼物品和传统婚礼的复兴上。现在彩礼中必须有新郎送给新娘的两套民族服装和几件银饰,人们认为这是一个苗族姑娘出嫁时理应得到的物品。彩礼中对民族服饰的看重,仅仅在最近的三五年才被重新激发。结婚时采用汉式婚礼,即在一个大饭店里摆上十桌、二十桌,已经越来越不被山江苗族欣赏。哪怕是在单位工作的人,结婚时也尽可能在家里举办传统的婚礼,邀请全寨的人参与庆贺。婚礼中歌师对歌(使用苗语)通宵达旦,同时讲解寨史、村史甚至于家史,参加者享受之余得以理解本民族的历史。其次,人们挣来的钱,除了用于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之外,基本上马上就投资到了传统文化的符号——民族银饰和民族服装服饰上面。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大部分会有一套父母置办或自己置办的含银量较高的几件首饰(一整套苗家银饰有11件,需要花费1万多元),买一两套缝纫机绣制的服装。这种“炫耀性消费”,成了苗区内部人们互相比较的一个新的着眼点。人们穿着盛装出现在游客众多的地方,只是“为了让临时聚会场所的观察者得到一个好印象,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满足的心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中的文化再生产使苗族服装、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重生。
很多研究表明,旅游带来的外来力量会对当地的文化有负面影响,甚至被批评为“破坏”当地文化。但也有研究表明,旅游业可能是当地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机遇,对于某个特定地区而言,问题的关键是哪种倾向占了主导地位。
依据我对山江苗区旅游的考察发现,大众旅游至少对该地区艺术和手工艺品没有产生破坏。相反,该地与海内外游客的接触为民族织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促进了民族艺术品的生产并使刺绣、蜡染、扎染、木雕、编织、剪纸、布贴和衬衫上的手工绘画都得到了发展。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工艺在旅游的刺激下重新兴起,不仅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还重新进入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苗族民间工艺品现阶段的复兴和发展,其动因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有开发商的鼓励;其二是人们更加关注赋予附着在物品上的神话传说;其三,在人们内部,人们开始将它作为一项象征性的符号来消费,以赢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其四,从实用的方面来看,苗族妇女通过手工刺绣获得了新的地位,而且在紧跟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步伐方面挣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苗族人通过手工艺品产销可在当地获取收入,这种选择使他们不用到外地去寻找工作。
自2002年山江博物馆建成开业、山江的旅游得以发展起来以后,旅游对于山江人来说不再是新奇的事物,当地人开始在博物馆找到了负责管理和舞蹈讲解的工作,并且难得的是,馆长他们一家子都是本民族人,有着强烈的带领大家致富的愿望,对本民族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关爱。
山江博物馆创出了旅游品牌之后,来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镇上运载游客的中巴车多了,餐馆旅馆的生意好了,集市更热闹了,绣品、花带、银饰和苗族衣物都卖出了好价钱。会说两种语言的人(苗语和汉语)的本地人逐渐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尽管因为旅游行业会出现的淡季特点,大部分人们在没有一个完善的经济基础存在的前提下,没能成为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但为数不少的本地苗族人已经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许多经济效益。
对于山江当地的普通百姓来说,刚开始,人们对来到山江旅游的人并没有很大的热情,人们当时也缺乏有关的技术,因而当地人的介入是有限的。但是现在人们通过在大都市里的打工生涯,对外界有了更多的感知,意识到与外界在经济上的差距,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或经验,有着很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同时,有一定能力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在博物馆找到了工作,越来越多带有动机的山江百姓开始把从事与旅游有关的活动,比如运送客人、经营餐馆、卖装饰品等,看做是一种努力提高自己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方法或途径。
旅游的发展给山江镇上的人和周边村寨的人都带来了好处——土地涨了价,收入比过去有所增加。尽管旅游业的增长并没有给每个人平等地带来同样的利益,但当地居民已习惯于一年四季蜂拥而入的游客,也习惯了游客的存在。
两年前还是一片寂静、人迹罕至的苗乡古寨,如今变成了游客如梭、人头涌动的旅游区,这短短两年带给老洞村民的震撼是巨大的。新修的公路和新建的移动基站方便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村寨里平均每天都要迎接一百多名游客。村民们的苗族刺绣、花带、烟斗等民族工艺品供不应求,价格在不断提高。一位在路边摆卖苗族花带的苗家阿婆,每天都有五十多元的收入,开口就说搞旅游真是好。当地的米酒、糯米酒、苗家腊肉、苗族服装、土鸡等苗家土特产如今都成为抢手的旅游商品。村民们没有想到,他们眼中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古寨风景和田园风光还真能吸引这么多城市人来参观,更没想到一直困扰其中、曾努力想摆脱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和服装都成了一种优势。
除了以上重点介绍的老洞苗寨以外,以山江为中心,目前已经开发和亟待开发的苗寨此外还有近十个,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岩旯窠。古苗语叫“KHAODROUB”(苗文),意即“怪岩汇聚的苗寨”,位于湘西凤凰名胜景点黄丝桥古城北边150米的云台山上,处于中国苗族东部方言支系的中心聚居地。山寨寨容古朴,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自然生态原始,民俗风情浓郁,尤其有诸如“赶尸”、“放盅”、“上刀山”、“杠仙”之类神秘惊险的傩巫宗教文化现象,仍然以原生态遗存至今。这里是了解中国苗族文化,探索湘西未解之谜的理想窗口。
(2)神秘的山江苗人谷。据说该地不仅有柔美醉人的自然风光,更有不同凡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苗人谷内百花争放,百鸟争鸣,一湾溪水潺潺流淌;二垅崃谷曲回幽深,两大洞穴四通八达;三帘瀑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其谷中藏洞、洞中藏谷、天外有天。尤以肉眼看不见、照相机却能照得出的隐形苗人头,堪称“天下一奇”。清朝乾嘉苗民起义军被打败后藏到这里,正是利用苗人谷独特的山川地势割据一方,因地制宜,设计出军事进攻、隐藏、逃避等易守难攻之布局,宛若迷宫。清军围剿数月仍无法攻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收兵回凤凰城,后来土匪们也是利用这里独特的山川地势和城堡独霸一方,具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这里有苗家阿哥阿妹恋爱特色的边边场、民风淳朴的早岗古苗寨、汉代苗人寨部落遗址、乾嘉苗民起义时的扎营地和湘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匪城堡、土匪战场。
(3)香炉山。香炉山被苗民认为是一座风水山和圣山。山上的生物任其自然循环,也没有人敢上山砍柴割草,山上有天赐千吨巨大神香炉、七仙池、石海螺,还有仙女违犯天条受惩台,满山巨石、怪石,怪石中长满了成林的百年古树。人们认为,那些不知何年长出的树,年年岁岁不见高、不见大,而且整坐山形也像一个插满香火的神香炉,当地老百姓将之视为一奇。每年七月初七,苗家女人不分老幼都自发的到七仙池烧香,也成为一大胜景。香炉山苗寨人多长寿,80岁以上的有38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