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逆境中坚忍的性格帮助了蒙德,他不气馁,终于在建厂6年后,也就是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当时的英国,工厂普遍实行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时。蒙德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工作时间改变为每天8小时,反而由于工人的积极性极度高涨,每天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同原来12小时的工作量一样多。
工厂周围居民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等着进他的工厂做工,因为蒙德的企业规定,在这里做工,可获得终身保障,并且当父亲退休时,还可以把这份工作传给儿子。
后来,蒙德建立的这家企业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当事业不顺利的时候,要坚忍,但也不能一味地忍下去,究竟应忍耐到什么程度,应该什么时候放弃,也是身处逆境、败中求胜的智慧。
犹太人一旦决定在某项事业上投资,一定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三套投资计划。
短期计划投入后,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出入,他们也会毫不吃惊或动摇,仍积极地按原计划实施。
短期计划实施后,即使效果不及预料的好,犹太人仍会推出第二套计划,继续追加投入,设法完成各项策略的实施。在第二套计划深入进行之后,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与计划不相符而且又没有确切的事实和依据证明未来会发生好转,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项投资。
犹太人认为,放弃已经实施了两套计划的事业是明智的选择,即使亏掉了不少投入也无所谓。因为生意虽然未尽人意,但不会为一堆烂摊子而困扰未来的工作,长痛不如短痛。
在经营活动中,犹太人忍耐的个性是闻名于天下的。但是,他们的忍耐是基于合算和有发展前途的投资基础之上的,当发现不合算或没有发展前途时,不用说几个月,哪怕几天他们也不会等待下去。
犹太人詹姆士原来沾染了恶习,像个花花公子,把父亲给他的一笔财产败光之后,生活难以为继时才觉醒要努力奋斗,决心从头做起。
他从哥哥那里借钱自己开办一间小药厂,亲自在厂里组织生产和销售工作,从早到晚每天工作18个小时,然后把工厂赚到的一点钱积蓄下来扩大再生产。几年后,他的药厂极具规模了,每年有几十万美元赢利。
经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后,詹姆士觉得当时药物市场发展前景不大,又了解到食品市场的光明前途。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天要消耗大量各式各样的食物。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出让了自己的药厂,再向银行贷得一些钱,买下“加云食品公司”的控股权。
这家公司是专门制造糖果、饼干及各种零食的,同时经营烟草,它的规模不大,但经营品种丰富。
詹姆士对该公司掌控后,在经营管理和行销策略上进行了一番改革。他首先将生产产品的规格和样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如把糖果延伸到巧克力、香口胶等多品种;饼干除了增加品种,细分为儿童、成人、老人饼干外,还向蛋糕、蛋卷等方向发展。接着,詹姆士在市场领域上大做文章,他除了在法国巴黎经营外,还在其他城市设立分店,后来还在欧洲众多国家开设分店,形成广阔的连锁销售网。随着业务的增多,资金变得雄厚,詹姆士又相机应变,把英国、荷兰的一些食品公司收购,使其形成大集团。
詹姆士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当初对小药厂经营前途不佳的理智分析,及时调整经营思路,转向食品行业。显而易见,在商业经营中,适时放弃也是一种经商智慧。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商角度而言,犹太人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管理风险”。就他们的生存状况而言,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犹太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在每次“暴风雨袭来”之时,他们都需要准确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有多大?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时候,犹太人的确靠准确地投资这种“风险”而得以发迹。
哈默最大的一次成功是在利比亚。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职员和35名股东,一提起此事,他们都会惊讶不已。对于一个像西方石油公司那样的一个企业,从来没有碰到过近似利比亚的事情,这类事情也许是百年不遇。
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利比亚大概投入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的费用却收效不大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
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后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归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若干孔“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
哈默虽然充满信心,但前途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因为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坐飞机都赶了过来,他们在4块租借地投了标。他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使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们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让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放弃的,而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们钻出的头3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一项就花了近300万,另外,还有200万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许多人开始把这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坚持己见,在创业者和财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的另外8口油井也出油了,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起来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一口日产703万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净资产只有4800万,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
犹太人很少以主观的情绪投资风险管理。即使在投机生意中,犹太人也十分讲究稳妥可靠。
在英文中,“投机”和“考察”是同义词,犹太人的投机买卖可说是对该词的最好诠释。犹太人的考察,并不光看商品的流通情形,还要视该商品在转卖或交换之后的状况,以及当事人对于该项交易的最后满意程度。犹太人最后决定的投机买卖一定是经过周详和缜密的思索之后所作出的商业行为。
除此之外,也许同犹太商人经商时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犹太民族历经劫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事实上,无论经商还是做其他事,乐观者总要多点机会,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些,发财的机会也更大些。
禁打虚假广告,鼓励正当宣传
《塔木德》禁止商人打广告,但是实质上只是禁止虚假广告,并不反对实事求是的正当广告的宣传。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这个问题。
在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家旁边有一个苹果摊,主人是一个贫穷的妇人。一天,她对拉比抱怨道:
“拉比,我没有钱买安息日所需的东西。”
“你的苹果摊生意怎么样啊?”
“人们说我的苹果是坏的,他们不肯买。”
于是,拉比哈伊姆站在摊位前大喊:“谁想买好苹果?”
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对苹果连看都不看,数都不数,就掏出钱来买,而且是以高出实际价格2-3倍的价钱买的。
在转身回家时,拉比对这位妇人说:“你的苹果是好的,一切都因为人们尚不知道它们是好苹果。”
由此看来,犹太人并不是一味反对做广告,但是,一切都必须限定在诚实的范围内。
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
犹太人最早领悟时间的价值,“时间也是商品”,“勿浪费时间”是犹太生意经之一。
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也许会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但时间远不止是商品和金钱,时间是生活、是生命。因为时间是有限的,金钱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追逐无限的金钱,结果只能受到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迫。此外,钱没有了可以再赚,商品也可以再造,可是时间是不能倒退的。因此,时间远比商品和金钱更宝贵。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拉比教师戴了一块手表,背面刻着“爱惜光阴”4个字。另一位教师把这手表拿给学生们看,学生们不以为然,说是俗套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新奇的。
拉比见学生们无动于衷,就戴回手表说:
“美国有一句俗话,叫‘时间就是金钱’。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假如说时间就是金钱,那我们就只能想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如何运用时间的人,另一种则是不知如何运用金钱的人。其实,就价值而言,时间远比金钱贵重。金钱可以储蓄并生息,而时间却丝毫不停脚步,而且一去不复返。”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应该改为‘时间就是生命’,或者‘时间就是人生’。”
拉比这么一解释,学生们都觉得有道理。
恰当地把握好时间还可以使金钱“无中生有”。
南非首富巴奈·巴纳特刚到伦敦的时候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他带了40箱雪茄烟到了南非,用雪茄烟做抵押,获得了一些钻石。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变成了一个富有的钻石商人和从事矿藏资源买卖的经纪人。
巴纳特的赢利有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每个星期六都是他获利最多的日子。其奥秘就是他巧借了一个时间差。
因为星期六这天银行较早停止营业,巴纳特可以用空头支票购买钻石,然后在星期一银行开门之前,将钻石售出,用所得款项在自己的账号上存入足够兑付他星期六开出的所有支票。巴纳特利用银行停业的一天多时间,拖延付款,在没有侵犯任何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动了远比他实际拥有要多得多的资金。
捕捉有效信息,抢占市场先机
对于一个长时期缺乏保障的民族来说,有时一个信息就可能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由这样的传统出发,犹太商人形成了对信息的高度重视与敏感。
商场上机会均等,在相同的条件下,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稳操胜券。而抢占先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获取并破译有关信息。
事实上,犹太人的消息灵通是世界闻名的。
在这方面,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实例。罗斯柴尔德家族遍布西欧各国,这种广泛的分布既使这个家族较易于获得信息,也使各种信息具有了特别重大的价值:在一个地方已经过时的信息,在另一个方可能仍具有巨大的价值。为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特地组织了一个专为其家族服务的信息快速传递网,在交通和通讯还不发达的时代,这个快件传递网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9世纪初,拿破仑和欧洲联军正艰苦做战,战局变化不定、扑朔迷离,谁胜谁负,一时很难判断。后来,联军统帅惠灵顿将军在比利时发起了新的攻势,一开始打得十分糟糕,为此,欧洲证券市场上的英国股票变得十分疲软。
身处伦敦的纳坦·罗斯柴尔德为了了解战局的走向,专程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打探战况。当战事终于发生逆转,法军已成败势之时,纳坦·罗斯柴尔德就在滑铁卢战地上。纳坦获悉确切消息后,立即动身,比政府急件传递员提前几个小时回到伦敦。罗斯柴尔德家族靠信息之便占了先手,他们动用了大笔资金,乘英国股票尚未上涨之际,大批吃进。短短几小时后,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布,股价直线上升,转眼之间,罗斯柴尔德发了一笔大财。
这则轶事属于金融界的传说,但很多人,包括犹太人自己,也把这种捕捉信息提前决策的金融技巧归之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显然是人们对犹太人在信息方面“精明之处”的认可。
信息来源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很少一部分来自独家情报;更多的信息是来自于公众的,但这需要进行专门的收集、整理、分析,并且需要超常的破译思维。下面这个犹太大商人就是依靠对别人“不起作用”的信息出奇制胜的。
美国着名犹太实业家,同时被誉为政治家和哲人的伯纳德·巴鲁克30出头就成为了百万富翁。他在1916年时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还有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以后又担任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担任了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并提出过一个着名的“巴鲁克计划”,即建立一个国际权威机构,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的原子能设施。这使得巴鲁克无论生前死后,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创业伊始,巴鲁克也是颇为不易的。但他所具有的犹太人那种对信息的敏感,使他一夜之间发了大财。
1898年7月的一天晚上,28岁的巴鲁克正和父母一起呆在家里。忽然,广播里传来消息,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消灭。而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即将结束。
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是星期一。按照正常惯例,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在星期一都是关门的,但伦敦的交易所则照常营业。巴鲁克立刻意识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那就能发一笔大财。
在这个小汽车尚未问世的年代,火车在夜间又停止运行。在这种似乎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巴鲁克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赶到火车站,租了一列专车。巴鲁克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尚未“醒”来之前,他就做成了几笔大交易。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