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选择一批城市进行建立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它对于减少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顺利实现改革的宏伟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选择这些城市进行改革试点,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试点的大目标和大方向是一致的,又是明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要互相照搬,千篇一律,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出自己的特色。
为了进一步发挥各个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试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我们强调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不动摇。
《报告和决定》完全体现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导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两个文件对改革的目标和新体制的构架都作了实事求是的描述,把我国的改革推向了新的阶段。各个城市在制定各自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都对两个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最后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可操作的方案。在今后的试点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不能偏离,不能走样,不能打折扣。
第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完全靠自己探索前进。那么,改革应如何进行?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就是邓小平所总结出来的“三个有利于”。很简单,改革的结果如果符合这个标准就是成功的,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失败的。回顾16年的改革历程,我们坚持的就是这个标准。实践证明,16年改革也体现了这个标准。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试点城市不要等、不要怕,只要是看准了的,或者说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就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否则,我们就会失去机遇,就谈不上创造性地工作,就失去试点的真正意义。
第三,坚持超前性、配套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推进方式。所谓超前性,就是要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做到领先一步,争取更高一筹。
每个城市都应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走在前面,获得经验,起到表率作用。
所谓配套性,就是各个方面的改革包括专项改革都要配套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不要单项推进、各自为政、互相扯皮。这就需要在试点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改革全面深化,全面发展。当然,配套改革并不否定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并不等于单项推进。所谓整体性,就是上下之间的改革、部门之间的改革、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改革、经济与政治、科教之间的改革、经济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改革等,都要协调一致,统一行动,不要互相矛盾,不能上动下不动、左动右不动、前动后不动。
第四,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条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要靠改革,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试点城市在改革操作过程中,在保证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深化企业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周密细致的工作,避免发生混乱现象。
总而言之,这“四个坚持”,对我们改革试点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我们的试点取得成效,在指导思想上,靠的就是这“四个坚持”,下一步改革试点要想取得新的经验,也离不开这“四个坚持”。
三、当前推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几点建议
按照全国体改工作会议精神,当前推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大胆进行突破,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这就是要在各城市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上下功夫,创造新经验,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在推进企业合并、兼并、拍卖和破产等方面,大胆探索,取得新的成效;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在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积极推进,取得更大进展;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和培育市场体系等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走出新的路子。
为此,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一是在进行改革的整体推进时,要注意重点突破。既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配套性,又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进行攻坚。改革不怕难、试点不怕坚。二是在保证一般改革不落后的情况下,要注意闯出自己的特色。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改革的具体途径可以不同,在各方面使用的力度可以不同,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探索自己的新路子。三是在考虑长远改革目标时,要注意当年的改革对策。改革试点的目标是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目标是要靠积累每一阶段或每一年的改革成果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成果,实现这个目标就是空谈。四是在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形成规范和科学。五是在改革操作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注意遵守国际惯例和一般规则。六是在集中精力推进改革时,要注意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社会生产力不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提高,改革就没有实际意义。
为了搞好当前的试点工作,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下面对如何搞好当前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着重讲几点意见。
1.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央把企业改革作为1995年经济改革的重点,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目标,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然而,它又是改革中的最难环节,或者叫做改革中的“硬骨头”。十多年来,对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几个阶段,采取了多种办法,其结果可以说是,有成效,但还是没有完全搞好。现在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很明确,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条出路。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有的碰到困难而信心不足,有的操之过急而走样变形。据说有的地方把主管部门改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后,结果变成“婆婆兼老板”,把企业管得更死。这样也不行。
怎么办?这就需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树立信心,继续探索新的空间。开发新的领域。这里一个根本的办法,还是找《公司法》、找《决定》,按《公司法》来规范运作,靠《决定》来启迪思路。《决定》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请大家不要忘记,这就是“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标志,我们深化企业改革要用它来对照检查。
2.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建立新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共同要求。1995年的重点是城镇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两个方面有力推进,取得明显进展。1994年,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原则同意。劳动部也提出了一个方案,也得到国务院的同意。此后,就两个方案召开了全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1995年的改革作了部署。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1995年3月1日,国务院以国发[1995]6号文件发出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两个具体实施办法。
这两个办法都符合《决定》精神,都明确提出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要设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基本内容是,从现收现支制转为部分积累制,逐步实现通过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积累自己的社会保险基金。如果个人多交、多积累,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就越高,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也就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这两个实施办法都是可行的,各城市到底选择哪一个,由各市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各市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对两个办法进行修改完善。
关于组织实施工作,在试点城市中,有的已在机构改革中成立了统一的政府社会保障局,建议这项工作由社保局来负责,其他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这样做完全符合《决定》所提出的改革方向。各试点城市要积极着手研究建立社会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方案,在建立社会保障统一管理机构方面走在全国前面。
3.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实行政企分开。我们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硬骨头”,这个“硬骨头”主要是指理顺产权关系和实行政企分开两个方面。要想把这个“硬骨头”“咬”下来,除了企业自身和企业内部要加快改革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探索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和提高效率的途径。要加强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决策、经济调节和经济管理体系。要撤并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大部分专业部门和行政性主管公司要通过职能分解,尽快调整改组为经济实体、中介组织或其他社会事业机构。
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继续探索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的途径。国有资产要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格局。1994年,一些城市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投资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层层托管和层层授权,这种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思路,1995年还可以继续研究。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想至少要争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搞好国有企业为宗旨,围绕企业改革来进行,不要与企业改革相脱节;二是要以大局为重,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不要只考虑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三是对于那些明确为经济实体的专业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要尽快切断他们与原来政府机构所享有的财政经费来源,促使他们尽快实行企业化;四是由原企业主管部门新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其他公司,都不得变为企业的新的“婆婆”,或变为“婆婆兼老板”,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企业的权利,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4.关于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目前,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整顿流通秩序,规范交易行为,稳定市场物价。主要任务是搞好粮食、棉花、猪肉、蔬菜等商品的流通体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其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粮食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形成吞吐及时、调节顺畅的粮食流通体制。对于棉花,要扶持生产,尽快建立市场宏观调控和质量监督机制。
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主要是抓好批发市场的建设,抓好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加强商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强对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建设的引导、组织和管理。要加快市场法规建设,保障市场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5.关于其他方面的改革。从总体上考虑,国家体改委提出了1995年改革的四项主要任务,并要求在这四个方面取得新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城市只局限于改这四项而不可以进行其他改革、取得其他成果。
各城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抓住企业改革这一重点的同时,还应在住房制度改革、科教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选择推进,改出特色,取得经验。另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结合1995年的改革任务,制定出一些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法规性文件,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6.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改革试点在深化,改革的难度在增大,这就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学习,加强对邓小平有关改革与发展经济思想的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改革的方向。各城市要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改革,发动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体改部门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改革的协调和试点工作,成为党政领导的好参谋、好助手。体改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建议,为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