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要活给别人看,拼命去装?
为什么一些夫妻不是控制对方,就是依赖对方?
为什么一些父母不是操纵孩子,就是溺爱孩子?
因为他们失去了与内心的联系,要么在人群中迷失,要么在爱中沦陷,都没有了真实的自己。
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必须找到自己;要找到自己,就必须呈现内心,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系。
在内心的最深处隐藏着最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越是能够呈现内心,就越是能够活出真实的自己。
09 人一旦与内心失去联系,也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一位伟人在一个多世纪前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写出了《资本论》。的确如此,如果你努力去认识别人,搞好与别人的关系,结交别人,八面玲珑,你一定能获得资本和财富、名誉和地位。
认识别人,可以积攒人脉;积攒人脉,可以带来机会;有了机会,可以获得金钱。一些人不惜花几十万元报名读MBA班,小目的是为了文凭,大目的是想积攒人脉,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金钱。当然,也有人是为了更多的艳遇。
今天,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忙忙碌碌于外面的世界,忙着在网上、在微信中,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中结识别人。殊不知,就在我们忙着认识别人的时候,却忘记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认识的人恰恰是自己。就在我们忙着挣钱,忙着出名的时候,我们逐渐失去了与内心的联系。
人一旦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联系,也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命根子。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崔永元为例。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火遍了整个中国,走在大街上,卖菜的认识他,卖冰棍的认识他,警察见了他,也会给他敬个礼。出去采访,有警车开道,地方官员陪同。
但是,正当崔永元红得发紫,全国人民都强烈地感觉到他的存在的时候,他自己却失去了存在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正当他与全国人民建立起联系的时候,他却失去了与自己内心的联系。
正当无数人羡慕他的成功和幸福的时候,他自己却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痛苦而抑郁,甚至还想自杀。
在那段时间,崔永元痛苦得要命,用他的话说就是:“很难受,痛不欲生,心里念叨的就是死,只想死这件事,无非就是怎么死。标准就是别太血腥,快速,别太痛苦和难受,哪怕跳楼也摔得漂亮一点。”
要想摆脱抑郁和痛苦,他就必须呈现内心,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系。要想挣钱,去认识别人;要想幸福,去认识自己。在《托马斯福音》中,有这样的话: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
人不呈现内心,就容易憋屈,继而抑郁。
人不与内心建立联系,就容易迷失。
人不拯救自己,就容易遭到摧毁。
也许,有人感到疑惑:“你说什么?呈现内心?!如何呈现内心,又该把内心呈现给谁呢?”
实际上,内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你能够清清楚楚意识到的部分,属于浅层次的意识;一是你很难意识到的部分,属于深层次的潜意识。如果我们把内心比喻为汪洋大海中漂浮着的一座冰山,那么,意识就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至于隐藏在深海中那庞大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人的潜意识。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内心中潜意识占了95%以上,意识仅占5%左右,不仅容量相差悬殊,其能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美国潜意识专家博恩·崔西认为,潜意识的能量是意识的3万倍以上。在潜意识中不仅隐藏着你的天赋和天性,也隐藏着你的梦想和渴望;不仅隐藏着你的灵魂,还隐藏着促使你成长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一句话,在潜意识中隐藏着你最真实的自己。
所谓呈现内心,就是让自己的意识深入进潜意识,与自己内心最深层的部分建立联系。如果把潜意识看成是深不可测的潜流,那么,呈现内心的过程,也就是让潜意识慢慢浮出水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经过努力会逐渐向潜意识的领域拓展,不断去认识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此同时,潜意识也会一点一点浮现,让意识能够看见它们,领悟它们,并按照它的指引去接纳自己,拓展自己,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所以,呈现内心并不是将内心呈现给别人,而是将潜意识呈现给自己的意识。
不过,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见和妄想,阻碍意识去认识自己的潜意识。所以,要呈现内心,就必须放弃意识中固有的偏执和妄想,让自己的意识听从潜意识的指引。如果我们执迷不悟,用意识来压抑潜意识,不让潜意识浮出水面,注定就会被摧毁。
那么,会以一种什么形式被摧毁呢?
由于意识压抑了潜意识的意愿,失去了与内心的联系,所以,人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陷入混乱和失控之中。这时,人的心理和行为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表现为控制别人,有的表现为依赖别人,有的表现为操纵孩子,有的表现为溺爱孩子,还有的表现为装、表现为疯狂地活给别人看。
当然,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中,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抑郁症——一种与内心失去联系后的心灵之痛,一种找不到自我后深刻的苦闷,一种落下灵魂后刻骨铭心的茫然。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最终逼迫放弃生命,走向自杀,自己摧毁了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抛弃偏见和妄想,向潜意识的领域挺进,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就能够获得拯救。就像崔永元那样。
在崔永元最抑郁、最痛苦,即将被摧毁的时候,心理医生对他说:“你能不能尝试着到另一个舞台上去表演。另一个舞台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最爱,你会为了它,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有这样的舞台吗?你想一想。”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医生的建议,就是让崔永元将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将潜意识的渴望呈现出来,找到自己的最爱,上演属于自己的人生。实际上,崔永元之后的很多行为,不管是主演《电影传奇》,还是大胆收集《口述历史》,抑或最近勇敢地从央视辞职,都是努力在呈现内心,让自己的意识向潜意识的领域迈进。正因如此,他才摆脱了抑郁,获得了新生。
与内心失去联系之后,人就会用妄想代替梦想
我们说,在内心的最深处,隐藏着最真实的自己。如果人失去了与内心的联系,也就失去了这个最真实的自己。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人就会用妄想代替梦想。
什么是梦想?简单地说,梦想,就是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心理学家说,梦是潜意识在意识层面的浮现,是潜意识与意识交流的平台。潜意识的想法经常通过梦这种形式传递给意识。如果这种传递顺畅,梦就是美梦或好梦。相反,如果意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压抑潜意识的想法,潜意识与意识出现对抗,展开激烈的争吵、厮杀,那么,梦就变成了噩梦。
梦想,是潜意识的意愿,是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虽然这种渴望常常被自己的意识所忽略,却深深扎根在潜意识中,宛如静水深流一般,默默流淌。换而言之,潜意识是梦想的根,你潜意识中有的想法,才是你的梦想,如果你把自己潜意识中没有的想法也当成是梦想,那你的梦想便成了无根的树,无源的水。这不是梦想,而是妄想。
妄想是意识的偏执,是意识偏离潜意识后催生出的欲望。这些欲望常常脱离自己的实际,在意识的领域内横冲直闯,肆意膨胀。比如,我想成为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样的富翁,我想让李敏镐成为我的男友,我想让苏菲·玛索成为我的情人……正因如此,我们才说妄想无边,欲壑难填。
梦想在潜意识中,这意味着梦想是你生命中固有的东西,而不是外在强加给你的。它是你生命的渴望。这种渴望就像一粒种子本身具有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意愿一样,是内在的,是主动的,不是别人强迫的。所以,如果你的潜意识中具有成为富翁的渴望,那么成为富翁就是你的梦想。如果潜意识渴望你成为一名工程师,而你偏偏想成为音乐家,就如同你明明是一粒苹果种子,却希望自己长成芒果树一样,这是在用妄想代替梦想,用欲望压抑渴望。
然而,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忽视潜意识的意愿和渴望,把意识中的妄想和欲望,以及别人的期望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这种妄想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潜意识,满足的也不是内心深处的渴望,而是意识表层的虚荣。
关于潜意识与意识,心理学家荣格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他把潜意识比喻为一棵大树的根系,把意识比喻为大树的枝叶。枝叶是由树根长成的,同样,意识也是由潜意识生长出来的。潜意识是你生命的底座,它源源不断给你提供向上的动力,促使你按照心灵的意愿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梦想,就是在潜意识的指引和推动下,你渴望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拓展自己,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谓妄想,就是意识脱离潜意识的指引,切断与内心的联系,抛弃灵魂,抛弃生命的底座,抛弃真实的自己,拼命地疯狂地想成为别人。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渴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会默默地给你提醒和指引,会赋予你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你的意识能够按照潜意识的指引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行动,你就可以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相反,如果你的意识总是违背潜意识的意愿,抗拒潜意识的指引,你就永远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使命。例如,在你的潜意识中,你明明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但却遭到父母的阻扰,别人的嘲笑:“这年头,只有傻帽才去当诗人,挣不了几个钱,还一副落魄的样子。”也许,一次嘲笑还可以抵挡,但在接连不断的嘲笑和羞辱声中,你的意识就会慢慢地偏离潜意识的方向。你很可能在铺天盖地的嘲笑和羞辱之后,暗暗发誓:“大家如此看不起我,如此贬损我,我一定要活给他们看,我要成为一名商人,挣很多很多钱,找回自尊,好好羞辱他们一番!”
于是,你强迫自己用意识中的妄想代替潜意识中的梦想。
你固执地用没有根基肆意膨胀的欲望压抑内心深处绵绵不绝的渴望。
就这样,你就会渐渐地与自己的内心失去联系,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渐渐地,你就会在妄想中迷失,让内心失去控制,身不由己去控制或依赖对方,不由自主地去活给别人看。
逼迫不是成长,成长是内心的必然
你的梦想应该关乎你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
你的梦想应该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别人的愿望无关。
你的梦想是要实现自己内在的价值,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我渴望获得博士学位,因为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够拥有高学历。”或者“我梦想成为钢琴家,因为父母想让我成为郎朗那样的人。”我们怀着别人的期望,走了很长的路,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的梦想恰好和社会为所有人预设的一样——所谓梦想,就是挣钱、出名、有房有车。
梦想扎根于潜意识,意味着一个人的梦想与他的天赋紧密相连。所谓天赋,就是上天赋予你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于你的潜意识,是天生就有的。自我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天赋。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展示天赋的过程。你的天赋就像一粒花种,实现天赋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绽放成一朵鲜花。它不会因别人欣赏就绽放,也不会因别人厌恶就凋谢。它不生于别人的评判,也不死于别人的嘲笑。它就在那里——绽放,是因为内心需要;凋谢也是一种必然。
所以,逼迫不是成长,成长是内心的必然。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使命。对于一粒花种来说,它的使命就是成长为一朵鲜花。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使命就是听从潜意识的渴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如果你与自己的内心联系得越紧密,越早了解潜意识的渴望,越早发现自己的天赋,你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梦想定义为:潜意识中固有的一种渴望把天赋完全发挥出来的意愿。这种意愿虽然不能清晰地表现在你的意识之中,却会随时闪现,它不仅会闪现在你的梦中,还会闪现在你的直觉里,以及稍纵即逝的灵感中。倘若压抑了自己的这种意愿,你就会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焦虑,甚至是苦闷和抑郁。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父亲的期望正好契合了他的梦想,契合了他的天赋,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努力,最终就能幸运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其中,郎朗就是一个典型。试想,如果成为钢琴家不是郎朗潜意识的渴望,他也没有这样的天赋,那么,他父母的督促就会变成一种强迫,他父母的严厉就会变成一种扭曲,他父母的鞭策就会变成一种摧毁。最终郎朗成不了今天的郎朗,倒很可能成为又一个药家鑫。
郎朗是幸运的,但很多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幸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梦想南辕北撤,明明孩子的梦想是成为服装设计师,父母却期望他成为股票分析师,结果不仅毁掉孩子的前程,也害苦了广大的股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清楚潜意识的意愿和梦想,并一步步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股神巴菲特就是这样:
巴菲特在7岁那一年,发了一场高烧,住进了医院,几乎性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