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孟母搬到了一个书院的附近,这里的人知书达理,不会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来改变别人,孟母认为这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地方,就定居了下来。果不其然,远离了嘲笑和羞辱的力量,孟子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成就了最好的自己——千古圣人。
人很难在嘲笑和羞辱声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对于每个人来说,实现自我价值是最终的目的,但我们却无法用嘲笑和羞辱作为手段驱使别人去实现这个目的,因为嘲笑和羞辱会让人失去自我,任何以失去自我为手段达到的目的,都不会让人通往天堂,只会让人掉进地狱。
例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好的前程。名牌大学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释放潜能的机会,促使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实际上,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如苏格拉底所说,是为了认识自己、拓展自己。但是,如果我们用嘲笑和羞辱作为手段驱使孩子,孩子就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孩子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也就不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意愿和理想,穿着别人的鞋,走着别人的路,用自己的生命构筑别人的梦想。即使他们获得一些成就,也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换来的。即使他们考上了名校,也会被无数心理问题困扰,感觉不到丝毫的快乐和幸福,有的甚至会患上抑郁症,更甚者会选择自杀,或者成为高智商的罪犯。
所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即使得到一座金山,其内心也是痛苦的。但遗憾的是,偏偏就有像虎妈和狼爸这样的人,他们曾经遭受过嘲笑和羞辱,现在,又用同样的方式来驱使自己的孩子。
我们知道,培养孩子十分辛苦,需要父母有超常的耐心,其过程犹如春风化雨,是缓慢的、渐进的。一位著名的禅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把锤子敲不开一朵莲花。但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人并不缺乏聪明,缺乏的恰恰是耐心。他们试图用一把锤子去敲开一朵莲花。例如,当孩子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他们常常就会运用嘲笑和羞辱这把锤子去敲打孩子,通过贬低孩子,来让孩子记住错误,牢记教训,驱使孩子达到目的。在他们看来,嘲笑和羞辱的锤子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迅速撼动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品尝到丢人的痛苦。孩子为了避免再次遭受痛苦,就会不遗余力放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胆怯地看着老师和父母的眼色行事。也许,很多人会说,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吗?我们要的不正是这样的效果吗?错了!人永远无法以失去自尊的方式获得自尊,同样,人也永远无法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驱赶下找到真实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永远无法用嘲笑和羞辱的锤子敲开人们心中的莲花,这把锤子只会敲碎人们的心,敲碎人们的自我,让人们找不到最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的价值。虽然嘲笑和羞辱能立竿见影,迅速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种改变不是向前奋进,去拓展自己,而是向后逃跑,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遥远,其结果要么让孩子变成一个会装的人,要么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成为罪犯。
在美国,有一个人去参观一所精神病医院,问院长:“为什么这些人会患上精神疾病呢?”院长回答道:“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嘲笑和羞辱!”
“你是说嘲笑和羞辱会让人患上精神病吗?”这人满脸惊讶。
“是的,正是这样。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很多枪击案的情节都惊人的相似,罪犯先杀死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然后再向别人扫射!最后的结论千篇一律,罪犯患有精神疾病,事情便到此为止。没有人追问,为什么这个人会患上精神疾病?为什么他们都会先杀死自己的亲人?作为精神病医院的院长,我知道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都曾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驱使过他们,有的甚至还遭到过虐待。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去尊重别人。”
这位院长的话很有道理,只有一开始就被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抑郁症患者没有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运行,感受不到生命的尊重,所以他们会轻视自己的生命;那些罪犯没有体验过被尊重的滋味,所以才会轻视别人的生命。
接纳是成长的动力,排斥是摧毁的开始
在最深层次上,人的行为无不受两种心理力量的驱使:一个是嘲笑和羞辱,一个是爱和尊重。
嘲笑是排斥的力量,羞辱是贬低的力量,它们都是对真实自我的压制和打击,会驱赶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遥远。
爱是亲近的力量,尊重是接纳的力量,它们都是对真实自我的肯定,会促使我们不断去接纳自我、拓展自我、完善自我。
因此,接纳是成长的动力,排斥是摧毁的开始。
每个人都渴望接纳、渴望成长,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在我们最需要接纳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排斥;在我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嘲笑和羞辱;在我们最需要尊重的时候,遭到的却是歧视和贬低。比如,在孩子成长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最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接纳。因为只有在被接纳的时候,在爱与尊重的环境下,孩子才能去做真实的自己,并努力去拓展自己。但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些孩子得到的不是接纳,而是排斥;得到的不是爱,而是嘲笑和羞辱;他们没有获得尊重,反而遭到歧视和贬低。
也许,你会奇怪,在这个世界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几乎每一个父母都为孩子操碎了心,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出人头地。的确如此,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父母急功近利,他们并没有运用爱和尊重的力量,促使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是动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驱赶孩子逃避真实的自己,逼迫孩子成为他们希望孩子成为的人。尤其可怕的是,一些父母这样去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把自己的行为当成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即将被处死,他的父亲前去见他最后一面,做生死离别。父亲一走进房间,儿子就说:“爸,我爱你!”
“孩子,你不说,我也知道,爸爸也很爱你!”爸爸回答说。
“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投胎,你们晚点走,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儿子说。
“你在那边有什么事儿没办法,就给爸托个梦。”爸爸说。
“我一定给你托好梦,噩梦不算!”儿子说。
最后,儿子声嘶力竭地喊道:“我托的都是好梦,噩梦不算,那不是我托的!”喊完这句话后,儿子便被带去执行死刑了。
……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动容,很难相信这个年轻人会干出令人发指的事情。这个年轻人就是药家鑫。他驾车撞伤人后,故意捅了伤者八刀,致其死亡。杀人后,他又驾车逃离了现场。
这就牵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药家鑫会如此残忍?他们父子对话中彼此都说爱对方,但实际生活中,父亲究竟给予药家鑫的是爱,还是嘲笑和羞辱?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究竟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贬低孩子?究竟是在接纳孩子,还是在排斥孩子?
实际上,虽然药家鑫的父亲嘴上说爱自己的儿子,但在实际行动中,他运用的则是嘲笑和羞辱,甚至是虐待。
药家鑫的父母强迫儿子弹钢琴,弹不好就用尺子打,甚至还会用皮带抽。为了逼迫儿子学习,他们把儿子关在地下室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允许他出来。父亲经常用嘲笑和侮辱的语言来对待他,比如对他说:“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药家鑫的父母之所以这么做,很可能是源于这样的心理:
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现在儿子不懂,等他长大成人之后,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一定能懂得为父为母的一番良苦用心了。你看人家虎妈,不就是这样,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让自己的孩子考上了美国的名校吗?现在,孩子埋怨我们不要紧,憎恨也没有关系,将来他一定会感谢我们这些折磨过他的人。
毫无疑问,人们之所以喜欢运用嘲笑和羞辱的力量,是因为这种力量用起来很简单,而且威力强大。但遗憾的是,用这种力量来教育孩子,就像试图用一把锤子敲开一朵莲花一样,是愚蠢的,也是可怕的。因为嘲笑和羞辱是排斥的力量,是摧毁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迅速腐烂人心,扭曲人心,驱赶人逃避真实的自我。在逃避自我的过程中,人会失去理智、变得疯狂,不遗余力地掩盖真相。你能在短短4个月内减掉60公斤体重吗?药家鑫能,因为促使他减肥的动力是父亲的嘲笑和侮辱。如果你考上大学,亲戚给了你1万元钱,你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药家鑫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医院去做整形手术,割双眼皮,拉细嘴角。显然,他这样做的心理动力不是爱自己,不是接纳自己,而是讨厌自己,排斥自己,逃避自己,掩盖自己,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我们说,在生理上,人为了逃跑,会调动出自己全身的力气。同样,在心理上,人为了逃避自我、掩盖真相,也会不择手段、不遗余力,甚至不惜变得邪恶。从药家鑫的一系列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掩盖真相。他减肥是为了掩盖自己,整形是为了掩盖自己,撞伤别人后,为了不让伤者看见他的车牌号又捅了伤者8刀,更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所以,对于真实的自己来说,药家鑫的一切行为都是在逃避、躲藏和掩盖,驱赶他逃避和掩盖的心理动力正是起源于他父母的嘲笑和羞辱。父母对他嘲笑的力量有多大,他感受到的排斥的力量就有多强;排斥的力量有多强,他逃避的动力就有多大;逃避的力量有多大,他逃避得就有多疯狂。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个减肥的人都是被嘲笑和羞辱所驱赶,同一种行为,很可能源于不同的心理动力。药家鑫减肥是因为害怕嘲笑和羞辱,而另一些人减肥则可能是源于爱和尊重。很多人减肥不是因为恨自己,而是因为爱自己、珍惜自己。他们为自己的健康而减肥。还有一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换肝,每天暴走十几公里减肥,最后,用自己的肝换取了儿子的生命,这更是源于一种大爱。
大爱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接纳对方,尊重对方,促使对方成为最好的自己。前面我们提到“最强大脑”周玮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玮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大姐给予周玮的就是大爱。这种爱体现在:学校歧视、拒绝周玮上学的时候,他们接纳;在别人嘲笑周玮是白痴的时候,他们尊重;在医院否定周玮,说他是弱智儿的时候,他们肯定。这种爱就像冬日温暖的阳光,承受住了歧视,承受住了嘲笑,承受住了羞辱,在刺骨的寒风中,慢慢地推动着周玮成长。正因如此,周玮的故事才会令人唏嘘不已,让无数人感动得几度流泪。
相反,不管一些人声称自己多么爱孩子,嘲笑和羞辱都不是爱。嘲笑是排斥对方,羞辱是不尊重对方、贬低对方。对于对方的自我来说,这都是一种无情的打击和贬损。但需要警惕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把这些排斥、打击、干涉和压制对方的行为当成是一种爱,结果就会导致悲剧和灾难。为了避免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为什么人们会把一些非爱的心理和行为误认为是爱,以及怎样走出爱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