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他们举棋不定的理由,也许是他们对选择对象很感渺茫,使选择范围加大,不知如何取舍。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就暂时不提选择对象的问题,而对他提出选择恋爱方式或见面方式,于是对方便会有“结婚这个问题已解决了”的错觉,而作一选择。同样的道理也可利用于其他场合。譬如一位银行职员要动员人储蓄时,先不要问要不要储蓄,而必须要问“要活期存款抑或定期存款方式”。
(2)最后摊牌的使用
有许多人对一件事总是迟迟不敢下结论,尤其是在谈生意时,最感棘手的就是碰上优柔寡断型的人,在现代繁忙的企业社会,如果要等这类人作决定的话,则根本做不了事。不但如此,在等待的这段期间,又不知会受什么情况干扰,而更下不了结论。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如此的优柔寡断呢?
其中“时机未到的意识”以及“等待更好机会的意识”占有很大的部分。也可说是“反正还有时间,再考虑考虑或许有更好的结果”、“还有时间再继续等待,应该会有更好的机会”等这类的期待感,使他难以下决心。对这样的人,如果给他长时间的考虑简直是浪费时间,倒不如设法催他早作决定。
不管他有没有时间,或能否获得好结果,给他来个最后通牒,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期待是毫无意义的。所谓“最后通牒”,就是“为了使某项纷争能和平解决,而提早切断交涉,把自己的最后要求提出,如果不为对方接受时就必须采取行动”为内容的外交。我们要用它来粉碎所谓的“还有机会”、“还有更好的机会”的不切实际的心理。
本来人对“最后”这一字眼就很难承受。更不可思议的是,只要你这么一说,原本作不了决定的事,就非下决心不可。
有很多人往往会买下原本不想要的东西,纵使是一个很容易作决断的人,往往也不能例外。譬如对方如果说这是最后机会,就使人感觉不买太可惜,便买了下来,因为即使再等也得不到更多的利益。就这样不让人有多考虑的余地反而能促使其早下决定。
对优柔寡断的人,必须用最后通谍的方式来切断他的“时机未到”的意识、“还有更好机会”的意识。
(3)使对方陷入圈套
在说话过程中,不妨突然把音量放低,或是沉默下来。这样对方反而会走近洗耳恭听。那么怎样使他自动处于听话的姿态中呢?这是为人处世的一门艺术,讲究技巧性,这种技巧就是要使对方陷入自己的圈套中。
对付没有诚意听你说话的人,最好是故意沉默下来。
有位作家亦是有名的辩才,在文坛会议上,如果是其他人发言,台下通常显得十分嘈杂,但只要是他一开口,会场必定会鸦雀无声。某次他在会议中被请上台发言,上台后他却一言不发,待全场安静之后,他才抓住机会说了句话:
“到底是哪些家伙吵得很哪!静一静吧!”听众一听就被他滑稽的表情吸引住而发笑。
在他的演讲会场上,若是台下听众有吵闹声,他便故意将音量放低,或故意不出声,那些听众反而会想“他到底在说些什么”或“他为什么不说话”而将注意力集中过来。相反,听众声音愈吵,你的声音也愈大,即使你口沫横飞,听众也丝毫无动于衷。
同样的道理,当一对一时也是如此。如果一方拼命在高谈阔论,而另一方却毫无反应,或在看报纸爱听不听时,你愈是拼命说,愈是收不到效果,而一定要使用技巧,巧妙地使对方居于下风,他才会听你说话,若是你不改变方式,对方就会一直将你的话当耳边风,渐渐变得更为冷淡。
(4)反获成效的说理
曾有一篇文章,内容叙述某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了顿骂后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师,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也附和道:
“既然如此,不妨就给他点颜色看,”但接着又说:“纵使你达到报复的目的,但你却因此而触犯了法律,还是得三思而行”。听父亲这样一说,儿子便取消了报复的念头。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
某太太认为她丈夫极不像话,于是便到处向朋友诉苦,她满以为朋友会劝她打消离婚的念头,不料那位朋友却说:
“如此不像话的丈夫,趁早离婚也好,免得将来受苦。”
这位太太听朋友这么一说,反倒认为:“其实,我丈夫也并非坏到这般地步。”而收回了离婚的念头。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高楼顶上欲跳楼自杀,而旁人也在拼命说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类的话,更是助长了他跳楼的意念,相反,若你说:
“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
他必定会感到很泄气,不料旁人竟不予阻止反鼓励他跳下,这完全是背离了他原先的期待,这种对于劝阻的期待,一旦为他人背离反会失去原有的意念。
对“想死”、“想分手”的人,不妨从旁鼓励,这种鼓励比禁止还来得有效。
(5)巧用理论的方法
在交谈中偷换概念,或巧用理论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美国专栏作家麦克宾的代表作《八七分局记事》,内容描写有关警察的生活情形,由于手笔轻快十分吸引读者。
两位刑警面对嫌疑犯进行盘问时,以带有相声性的幽默问答,巧妙地使嫌疑犯不知不觉中走进他们的圈套中。本来一般嫌疑犯都是不轻易将事情的真相透露出来,其防御心应如铜墙铁壁般坚固,至于如何攻破,就视你如何运用说服的技巧。
日常生活中最难说服的人,就是说话一板一眼有条有理的人,对这种人,即使你有多正确的理论也会陷入他的圈套,因为你只有一味地听他说话的份,让他认为你已承认了他的优越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便已屈居下风。
遇到这种情形,最好的方法就是扰乱对方的圈套。譬如听他说话时带些藐视的态度,说些“喔!原来如此”或“嗯!你说得很有道理”等类的话语,并且要说得很频繁、很密集,还得不时作出东张西望无所谓的神态,而对方见你这种反应便感觉自己说的话一点也不受重视,于是说话便不带劲,而我们就必须趁此机会提出反论调予以驳斥,即可轻易将对方击败。
像这种方式也可运用在会议上,通常接受质询的对方都是以事先拟好的稿子来作答,如用一般的方式发问则很难有所突破,但若遇上某些老手对他们的答复只予点头或做些小动作以表藐视对方的话,则很容易套出对方的真心话。所以用正面理论来对抗是不易攻破对方的,而必须用这种击溃对方心理的战术来对付。
对付喜欢作理论攻击的人,不妨多给予藐视性的回应使他泄气。
(6)晓以大义套对方
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具有想去相信人,但又觉得很难相信别人的两种心态。谨慎而顽固的人多持不信任人的态度,并以这种心态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他并不是没有相信人的意念,但他更具有希望人家能信任他的强烈意念。对于这种人,就必得事先为他设计一套理由:“你这么做,不但对你自己,对他人也是有帮助的”,来晓以大义,方能将他说服。
譬如,一位卖宝石或毛皮的推销员对一个正在犹豫不决的主妇说:
“你用这些东西一定能使你更美,而你的先生也会更喜欢你。”
这句话的含意是说你这么做并非全是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你先生。她必定乐意买下。如果更进一步地说:
“即使你买了它,若想脱手也能高价卖出,这样对于你的家,又何尝没有帮助。”
对方一听,必定会认为她买下这个东西并非为她一人,也是为了家等等。
这种方法并非只适用于商场。
日本古代名人丰臣秀吉有一次想没收所有农民的刀枪铁器等,但遭到了农民们激烈反对,由于他们受过太多的欺骗,对那些统治者也早已恨透了,此时若以强压手段必会引起农民的反感,于是他便灵机一动说:“这次我要将这些没收的武器用来制造寺庙用的器材、铁钉等,以便使民众得以供奉。并且为了国家、为全民,更需要百姓专至于耕作上”。于是农民们便都心甘情愿地将武器交出。
本来那些农民不肯交出武器,但经秀吉晓以大义,便觉得还有什么不可为的。然而,他们还是上了秀吉的圈套。
对一个正在犹豫不决的主妇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对她说“为了先生”等类的话语,必定很容易将货品推销出去。
学会幽默
笑是一种外在形式。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内容,那么幽默该是衬托内容的形式了。这一形式可弥补内容的缺点,并把内容引向深入。(卡耐基语录)
荒唐无稽、蛮不讲理的话题会激起人们哂笑。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惯了有条有理乃至天经地义的东西,一旦接触到荒唐无稽的东西自然会笑出声来。(卡耐基语录)
对话中幽默的插入能预防争吵、消除隔膜,春风般温柔地化解对方的不满。特别在双方相互疏通受阻,争得面红耳赤,无法继续对话时,幽默的力量可谓是巨大的。(卡耐基语录)
(1)幽默的魅力
印度著名领导人甘地在坦白自己内心的忧郁和不安时曾说:“假如我没有陶醉于幽默的时光,也许会自杀的。”具有异乎寻常的毅力、钢铁般的个性的这位印度之父,总是偏爱幽默,愿与他人谈笑风生。
诚如斯言,幽默堪称人生的兴奋点,没有幽默的生活将枯燥乏味,犹如荒凉的沙漠。幽默是在自我之外观照自我的一种超自我形态。所以,它可成为沉浸在惰性中的人生的一帖清凉剂,滋润你我的生活。
对话中幽默的插入能预防争吵、消除隔膜,春风般温柔地化解对方的不满。特别在双方相互疏通受阻,争得面红耳赤,无法继续对话时,幽默的力量可谓是巨大的。
如果双方达不到共识,心生龃龉,你不妨露出笑容,以诚打破僵局。通常,引人发火的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一旦谈崩了,对方会心灰意冷,进而失去进一步对话的愿望。丧失对话的愿望,可是重大失败的征兆。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疏通都要比沉默来得积极些。
幽默有着以机智渡过难关的力量。不管对方如何生气,一旦触到幽默,就会忘记不快的过去。笑是一种外在形式。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内容,那么幽默该是衬托内容的形式了。这一形式可弥补内容的缺点,并把内容引向深入。
卡尔拉尔曾经就“争论”有过精辟的观点:“真实的幽默与其说源自头脑,不如说发乎内心。切不要做言辞的奴隶。当你和别人争论时发火,那这争论就变成了你为自己辩解的无谓的争吵。”他指出,在发生争吵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笑的力量,弱化争吵的要素。
(2)重复失误也会被人视为幽默
有个年轻人尿急,闯进公厕,却没有看见门上的“女”字,连敲都不敲,一把拉开了门。不料,里面是位漂亮小姐。年轻人张惶失措,推开门就蹦了出来。一会,他觉得不妥,又重新拉开门,向那女郎鞠了一躬并说:“对不起了,小姐。”
这是一个幽默故事的情节。故事里的年轻人不是失误一次,而是接连失误,但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的第二次失误。女厕里的小姐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人不可理喻,感到很生气,但见到那个年轻人接连失误,也只好大声笑了起来。
仅一次失误,有时会毁了整个人生,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即使那个失误是非常细小,不值一提,但给人的刺激会是非常巨大的。可是,接连重复同样的失误,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会一笑。因为,一次失误也许是故意的,是出于恶意的。可同一个人接连犯同样的错误,就会想到他或许是无意的,并无恶意的。
有两个同事。A因为儿子不成器,气呼呼地上了班,而B却因为儿子考上了大学喜不自胜。B一上班,没看见A的脸多云转阴,自顾自叫了起来。
“喂,我儿子考上S大法律系了。”
要知道,S大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B不顾A的反应,还在唠叨着:“怎么样?你儿子可比我儿子强多了吧?”
A哭笑不得,只好应了一句,“恭喜你,我们还是不要谈了吧。”
A有些生硬地说出这句话,就埋头于自己的业务。他真想找点理由跟B吵一吵,可还是忍住了。
谁知B君还是不依不饶地说:“喂,我听说你儿子也是学法律的?我们赌一赌好吗?看谁的儿子先通过国家考核?”
听到这儿,A不禁哑然失笑。他觉得B这个人太好笑了,怎么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偏说别人的伤心事呢?
不断重复失误,会惹人发笑。再大的失误继续重复时也会被人视为幽默。
正在直播的电视播音员见到导播提示时间快到了,不禁脱口说出:“啊,时间快到了,让我打住呢,那……”一抬头又看到还剩15秒,就改口道:“啊,还有点时间,那我向大家介绍有趣的节目吧。”播音员竟然又向听众说起一场音乐会,导播急得直打手势,他就说:“啊‘音乐会嘛’都差不多了,再见。”
荧屏下的观众自然要笑得喘不过气来。
(3)出人意料的幽默语言
不管什么事,人们自有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值。而遇到与期望值大相径庭的结果,人们有时会哑然失笑。
作为幽默作战之一,采用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的方法,也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即遇到突发情况会情不自禁地发笑,而不是冷静考虑事态结果。
要引发戏剧变化的结果,首先要使对方相信一定会有理所当然的结果。这时,可以做不动声色的暗示或诱导,对方一旦根据暗示期望顺理成章的结果,当结果与期望大相径庭时就会大笑不已。
一位漂亮的女演员曾向著名作家肖伯纳求爱。
女演员自以为颇有情趣地说:“先生,假如您出色的头脑和我的美貌相结合,会有多么出类拔萃的后代呀!”
肖伯纳不动声色地回答说:“假如是我丑陋的外貌和你愚蠢的头脑相结合,又会怎么样呢?”
漂亮的女演员以为自己的提议会受到肖伯纳的热烈赞同,听见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只好收起非分之想。
这是喜欢登山的剧作家○君的一段轶闻。
○君性格幽默,其诙谐机智的谈笑在圈内颇有口碑。在一次聚会上,他给大家出了道谜:“那是我上次攀汉努山的时候。山上突然刮来一阵寒风,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落在我面前,天啊!那鱼还活着。这种地方,哪来的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喂!喂!’的叫声。我吓得扔掉鲤鱼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座的亲朋好友不禁琢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可没有一个说对。谁也说不清崇山峻岭上怎么会有大活鱼,空无一人的山上怎么有呼唤人的声音。解铃还须系铃人,大伙只好把探寻的目光移向○君。
于是○君微微笑着,徐开尊口:“好一帮没脑子的家伙,那会是什么?梦呗,就是我昨夜做的梦!”满座掀起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