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十岁入私塾,后入高小,15岁时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当过学徒。1919年,他考入有准军事化特点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在校内受过军训,并接触到“五四”运动传来的新思想。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1924年初,他考入黄埔军校,先后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作战。此后,他到北方的冯玉祥国民二军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由于深深厌恶部队的军阀习气,北伐战争开始后,徐向前回南方,到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任学兵队长。
1927年3月,在革命形势危急之际,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对革命忠贞不二、永不回头的决心。广州起义中,他受命指挥工人赤卫队,与敌浴血奋战,最后时刻才撤出广州城。起义部队整编为红四师后,开往海陆丰地区。徐向前任师参谋长,同彭湃等同志一起战斗。形势恶化后,他又任师长,带领剩下的一二百人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周旋,最后奉上级命令撤出。
1929年6月,徐向前被派往鄂东北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此后任红一军副军长、红四军军长等职。这支队伍于1931年秋发展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川陕,又进行长征,后进入甘肃走廊。西路军失败后,他脱险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后同周恩来赴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参与指挥广阳、神头岭、晌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8年4月他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他提出要在平原地区依靠群众建立“人山”,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提出具体的战术要求和实施计划,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大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建立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政权,采取正确的政策,收编和改造各色旧式武装,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挑动的武装磨擦,创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起,他参与组织和指挥冀南春季反“扫荡”。同年6月他奉命调往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皖北八路军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与此同时,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普遍组织各种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并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1940年底返回延安。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主力进军大别山后,他负责主持军区的工作,并指挥留下来的少量部队和地方武装,于同年年底进行了运城战役。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针对多数部队刚由各分区地方武装升级编成,新战士多、装备差、缺少攻坚经验等情况,提出“边打边建”的方针,狠抓战前战中的训练和教育,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攻克了设防坚固的临汾城。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巧妙的战法调动敌人,连续作战,分批歼敌,以六万兵力歼国民党军十万,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他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曾与刘伯承共同负责战略研究工作,并主管空军、防空军及民兵工作。在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他坚持毛泽东建军思想,坚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重视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建设,注重军队中的人才培养、军事科学研究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他与叶剑英、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了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83~198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要加强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并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及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0年9月21日于北京病逝。
徐向前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他戎马一生,不仅战功卓著,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到鄂豫皖不久,便于1929年末和其他同志一起提出了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包括“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与毛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中创造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川陕苏区,他运用的“收紧阵地”与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诱敌深入”也有相似之处;在冀南平原游击战中,他曾创造性地提出“人山”的思想,意即平原虽然没有山区那样的地形条件,但可以动员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游击队的“人山”——这些,无疑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