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如今已七十多岁,年老多病,臣请皇上怜悯,准臣归老!”朝会快要结束时,丞相韦贤离席跪在阶前,以头触地。
大臣们先是纷纷惊异的望着跪在那里的丞相韦贤,心想这韦贤是不是老糊涂了,只有死在任上的丞相,还没有归老的丞相,丞相致仕还从未有过的事。
不明所以的臣子们随据又偷偷的将放在韦贤身上的目光转向朝中的几个大人物。
霍禹和霍山两人的表情显得比他们还要吃惊,两人正在大眼瞪小眼,随居又是满脸的怒气。韦贤是他父亲的人也就是霍家的人,如今就当朝提出要归老,事先都没跟他们通气!
车骑将军张安世表现的更夸张,竟张大嘴巴,像是下巴要掉下来一样看着跪在地上的丞相韦贤,唉,连一向沉着稳重的车骑将军张安世都惊成这样了,这丞相事情闹大了。
御史大夫魏相表现的到是比张安世镇定多了,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偷偷的四张张望,坐在席上低垂着头,一动也不动,自然旁人也看不到他此时的表情如何。
前将军韩增则是面带微笑,显得高深莫测。
后将军赵充国则也是带着笑容,只是不像前将军韩增那样高深莫测,就是简单的对此事认同的笑容。
将这些大人物看了一圈,再结合这段时间朝堂中的暗涌,聪明点的人都明白了,丞相韦贤这是不玩了,要跑路了。
想到这一层,大臣们又在心中唏嘘起来,这世事变幻也太快了,大将军霍光逝世还不到一年,丞相韦贤就要当逃兵了,当然感叹之后便是也在心中决定了该怎么做了。
“丞相好好的,何故如此!”宣帝也故作惊奇的问道。丞相归老,这是一件大事,自然会提前与宣帝沟通的,只是该演得戏还是要演的,反正大将军霍光在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演戏,这项技能他已经可以用得如火纯青。
不过宣帝刚刚观察阶下大臣们的反应,发现一人的演技比他还要高,那便是车骑将军张安世。
像此等大事,就算他心中已有决断,还是要事先知会一下重要的人物的,听听他们有什么意见,更重要的是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宣帝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并没有武帝那样的资本,凡事自己做主不需与臣子们商量,若是他不与任何人商量就让丞相致仕了,不知道要引起多少猜疑,甚至是反弹。
再者,演戏总不能自己一人演,还需要有人配合吧,总不能让人说他容不下丞相吧。当然他并不是容不下韦贤,只是丞相这个位子太重要,特别是这紧要时候,让韦贤占着,确实有些碍事。
“臣近日病体缠身,实已不堪重任,还请皇上开恩,让老臣多活几年!”丞相韦贤说完还挤出了几滴泪。
“丞相起来说话,若身体实在不适,可在家病休一些时日就罢了,为何非要弃朕而去。”宣帝为难的说道。
“臣只懂做学问,在丞相位上五年,并无建树,臣自己也感到很是辛苦,近年来,愈发感到体力不支,臣是越来越惶恐,臣请皇上恩准!”韦贤说完又将头触地,不肯起身。
戏演到这里,宣帝将阶下大臣扫了一眼,但做沉思状。
“韦丞相年岁已大,还请皇上恩准,不要让他太过劳累!”前将军韩增,后将军赵充国说到。
紧接着便是一片附和声“是啊,皇上还是答应了丞相吧,让他回家休养吧!”
“既然丞相坚持,那朕便不强人所难。朕感念您多年的操劳,赐你黄金百斤,让丞相荣归故里,并寻一处九宅子让丞相颐养天年。”
宣帝说道,这韦贤识时务,他自然就得有所回报的。
就这样,霍氏子弟还没有反应过来,丞相韦贤归老了。
地节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丞相韦贤致仕。
韦贤是鲁国人,精通《礼》《尚书》,就是一个做学问的儒者,为人质朴,并无多少功利心,当然在政务上也没有多少建树。曾为昭帝之师而受敬重,后依附大将军霍光拥立宣帝,安定社稷有功被赐关内侯,造长信宫少府,接蔡义任丞相,封扶阳侯。
做了五年的丞相,韦贤也是一个明白人。自大将军霍光逝世后,魏相便得宠,而他便被宣帝凉在一边。做官之人都是八面玲珑的,哪有不会看风向的。
在外朝之中,依附于魏相的人越来越多,而他的这个丞相就越来越显得多余的了。魏相为什么受宠,答案众所周知,魏相最近对霍家的攻击可是满朝皆知。
如今皇帝立了许后的儿子为太子,就代表着他必然会与霍家决裂,他这个老头也不应该继续在这里碍手碍脚了,要不然将来定不会有好下场。
韦贤明智,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好结局,七十三岁致仕,八十二岁逝世,逝世时,宣帝赐号为节侯。韦贤有四子,最出名的是小儿子韦玄成,因与其兄韦弘相互推让爵位而被宣帝看中,后宣帝让他辅助其子淮阳王刘欣,想以他让爵的事来教育安慰刘欣,同时也让太子刘奭放心。
六月初七,魏相接任丞相,六月十六,任丙吉为御史大夫,太傅疏广兄长的儿子疏受为少傅。几经努力,魏相终于当上了丞相,他很明白自己的使命。
自此宣帝愈发频繁的招见魏相,刚被封封的许广汉也在宫中畅通无阻。而因宣帝的诏令,官吏和平常百姓都可以给皇帝上密奏,密奏也越来越多,领尚书事的霍山却因副封被废而不得见。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日益衰落的相权在宣帝的支持下,终于又慢慢的开始恢复了他应有的权力,逐渐摆脱了被内朝牵制的命运,对于士大夫来讲,这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而霍山等霍氏子弟却还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不满。
相比于反应迟钝的霍氏子弟来讲,已有不少精明的人猜到了宣帝的心思。韦贤的致仕不仅改变了朝中的风向,也引起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