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这句话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要是查一下字典,此话最早还出于孔子之口。原先它并不带贬义,反而是一种赞扬:“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
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宁武子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情况险恶,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
所以,孔子对宁武子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心机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以利国利民的情操。在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高手。至于装愚本身,历来是中国人习用的一种策略。中国人素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嫉妒、非议,甚至为聪明而丧生。曹操因为嫉妒杨修的才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杀了他;隋炀帝因为嫉妒王胄的诗才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扬扬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就深谙“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聪明,表现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别人的轻视和疏忽中经营自己的天地。宁武子实质上也就是运用了这一道理。
装愚可以掩盖自己的聪明,更可以掩护自己的失误。中国人喜欢“藏拙”,把自己的才华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最好的藏拙办法就是装愚。愚笨似乎总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原谅的缺点。一个人已经愚笨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处于某种轻重不得的尴尬局面时,装愚也许是最佳选择了。
明武宗南巡,扬州知府蒋瑶要接待圣驾,但蒋瑶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是个游猎钓鱼迷,这一天正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卖给他。御钓之鱼岂是常人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鲤鱼。
蒋瑶回家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冒犯了龙颜,就正好遂了小人们的心愿。所以,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
年轻朋友性格开朗活泼,说话直来直去,往往如《皇帝的新装》里讲真话的孩子。但是,掌握含蓄的艺术、学会糊涂处理事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比如,朋友遇到尴尬的事情,我们就要假装不在意,然后转移话题把事情遮蔽过去,使他感到关爱和理解。反之,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较真、一直纠缠不清,就会使对方颜面无存,僵化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