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在实验中,他验证了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他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看到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从上面的实验,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有目标,人更容易成功。
美国有家调查机构曾做过一个着名的跟踪调查。他们在一所着名大学的毕业生中选取了40个人,其中20个有明确的事业目标,决心一毕业就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而另外20个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决定先找份工作,赚了钱再说。
结果,20年后,前20名学生中有18个成了百万富翁,后20个学生中仅有1个成为百万富翁。有天明确目标的差别即在于此。
有的人从头至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为成就一番事业而奋斗,而有的人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船有航行的目标,鸟有飞行的方向,倘若大家都能把自己的方向认清楚,并能好好掌握,就能够活出个像样的自己,并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他必会有一个充实且完美的人生。
反之,如果把自己的方向迷失了,一个人将无所事事,白白地浪费生命。
南辕北辙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熟悉。战国时期,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对魏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子向北走,那个人对我说:‘我是到楚国去的。’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这岂不是越走越远了吗?’他说:‘不要紧,我的马很能跑。’我说:‘虽然你的马很能跑,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呀!’他说:‘不要紧,我的旅费很多。’我说:‘你的旅费很多,但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这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很高。’大王,您看,这个人要到楚国去,尽管他的马再能跑,旅费再充足,车夫的本领再高强,可是他搞错了方向,永远也不能到达楚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马越好,旅费越多,车夫驾车的本领越高,只能使他离楚国越来越远。”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人生之旅是从选定目标开始的。没有目标的帆永远是逆风行驶,没有目标的人生不过是在绕圈子。
一次做好一件事
《成功杂志》在庆祝创刊100周年时,编辑们曾经摘录了一些杂志中的卓越的文章。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奥多·瑞瑟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他和爱迪生访谈的部分内容。
瑞瑟:“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爱迪生:“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情。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在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却只做一件事。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事无成。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校友福韦尔·柏克斯顿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获取的每一点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我的许多竞争对手在一天内读的东西我得花一星期时间才能读完。而一年后,这些东西,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是,他们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于现在时刻,把思想集中在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上,而不去想过去的失败或成功,也不去想将来的烦恼或可能。如同队列中的最后一只大象,往后看可以了解从前走过的道路,却不能令它鼓舞。同样,生活在将来,经常期待“鸿鹄之将至”,期望事情能发生什么有利的变化,也只会使人无所事事。成功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抓住现在。因为他们知道,昨天已经过去而不可挽回,明天尚属未知而不可控制,他唯一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把你的意志集中于现在时刻,将会大大加强你自己,就如同激光的强力在于集中一样,假如你能专心致志于你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你会变得更有效率。
富兰克林第一次遇见贾金斯,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锯两三下,就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需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作为,而专心致志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他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公司,像英特尔只生产处理器,可口可乐只生产饮料,IBM只做电脑硬件,这些企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都成为百年不衰的老字号、世界知名企业。相反,一些企业遍地开花,什么行业都想插一手,反而丢了自己的特长,很快走向衰落。
一次做好一件事,你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集于一点,你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你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心不可二用,一次做好一件事,下一次再做好一件事,一个个的成功连接起来,就是你的成功人生!
一次行动,胜过一万次的准备
成功,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是一种很遥远的、很神秘的东西。但是,在成功者的眼中,其实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敢于行动,一切付诸行动!一次行动,胜过一万次的准备。
杰克·坎菲尔德曾经通过一个现场演示来说明这个道理。
在一次演讲活动中,杰克·坎菲尔德拿出一张面额100元的美钞,说:“这里有100美元,谁想得到它?”
这时候,屋子里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但杰克坐在那里,手里一直举着那100美元,他又问了一句:“有谁真的想得到这100美元吗?”
一分钟后,有人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杰克跟前,等着杰克把这100美元递到他的手上。可是,杰克还是没有动。
很长时间,没有人再采取什么行动来得到那100美元。过了很久,终于,另一个人走上前来,从杰克手里抢走了这100美元。这时,杰克对现场所有的观众说:“他刚才的所作所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吗?答案就是,他离开了座位,采取了行动。”
一次行动,胜过一万次的准备。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并走向成功!身体力行永远胜过高谈阔论。除非你开始行动,否则,你纵然口若悬河,也无法吹出财富和成功来。机会是在行动中被创造出来的,坐着等待永远没有机会!
有人问一位成功者:“你这么成功,曾经遇到过困难吗?”
“当然遇到过!”他说。
“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处理?”
“马上行动!”他说。
“当你遇到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重大压力时呢?”
“马上行动!”他说。
“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或沟通不良呢?”
“马上行动!”他还是说。
“你在人生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都这么处理吗?”
“马上行动!”他只有一个答案。
在你生活的周围,你总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们谈论自己的未来时,会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但是,你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去行动。老板布置的工作,他们往往拖到第二天;安排他们做点体力活儿,比如打扫房间、清理门窗之类的,他们迟迟不会行动;他们似乎很关心自己的健康,拟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健身计划,却从不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他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事事都等到“明天再说”!等他们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美景都已变成过眼云烟。这一切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下面这个故事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深夜,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死神出现了。病人向死神乞求说:“求你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我想利用这一分钟来看看天、看看地以及我的那些亲朋好友。当然,如果我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够看到一朵正在绽放的花儿。”说完,他一脸乞求地望着死神。
“的确,你的想法非常好,不过我却不能答应你。因为,我已经给过你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欣赏这一切,但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珍惜。你要是不服气的话,我可以读一读你的生命账单:在你六十年的生命里,你用了二分之一的时间睡觉;剩余的三十年,你总是想办法拖延时间;你平均每天都会抱怨两三次时间过得太慢。你上学时,总是拖延着不想走进教室;成人之后,你从来不为自己的目标去行动,你又总是以赌博、喝酒、看电影、看电视等方式来虚度光阴……”死神的账单还没有念完,病人就已经去世了。死神感叹地说:“如果你活着时,能节约一分钟,那么,你就能听完我为你记下的账单了。”
由此可见,有了想法、理想和蓝图不付诸实施,其后果是多么严重!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才华横溢的人很多,碌碌无为的人更多。平庸而碌碌无为的人可怜,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可恨。因为,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去做一些事情,最终却错过了。出现这样的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空有理想,却缺乏实际行动,或者行动不坚决,做事半途而废。
培根曾说过:“好的思想,尽管得到上帝赞赏,然而若不付诸行动,无异于痴人说梦。”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在于有多好的想法、多好的智谋,而是在于果断地行动,不害怕失败。
所以,一次行动,远胜过一万次的准备。
等待别人发掘,不如推销自己
我们常常把那些发现人才的慧眼识珠者,称为“伯乐”,因为他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常人所看不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长项。如果一个人能遇到人生的伯乐,当然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但是,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就说明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欣赏、挖掘自己的伯乐,很多人尽管才华横溢,但却一生平平庸庸,怀才不遇,大抵就是因为没有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匹衰老的千里马拉着盐车上太行山,无奈年老体衰,用尽了力气也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赶忙跳下车来,抚摸着千里马的背放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长长地喷了一口气,又高高地仰起头长啸一声,声达云天,像洪钟巨磬那样洪亮、铿锵。
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千里马就是千里马,绝对不会因为年老体衰而改变其雄浑奔放的气质。这也说明伯乐的确是位相马的行家,可惜的是,他没能及早发现这匹千里马,以致让它“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被视为普通的马在坊间劳作,差点“骈死于槽枥之间”。幸运的是,他还是碰到了伯乐,终于将压抑在心中的郁闷释放出来,昂首一呼,声达云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似乎与千里马的命运很相似。某些人由于碰到了“伯乐”,一跃而成为“千里马”,在职场、生意场或官场上纵横驰骋,跑出一片光明的前途。这些人是幸运的。不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难道我们就甘愿“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
当然不能!我们应主动出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就是“千里马”。
俗话说,勇敢的鹰,总是把它们尖利的爪牙露在外面。这是一种主动推销自己的艺术,是变消极等待为积极争取。如果我们暂时还无法向别人证明我们是一匹“千里马”,我们可以首先做一只勇敢的“鹰”。
有些人总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不错,机遇是珍贵的、稀缺的、稍纵即逝的。但是,机遇并非无情之物,它也会情有独钟,它们往往钟情于那些勇敢、自信、敢于展示自己并主动出击的人。
在伯乐相马的时代,伯乐只有一个,他生活在明处,而千里马却有无数,生活在暗处。伯乐纵然有火眼金睛,但限于他的精力、智慧和时间,也无法发现所有的千里马。所以,千里马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去等待伯乐的发现是不现实的,这种行为也是非常愚蠢的。你为什么不主动嘶鸣,或者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起来呢?说不定这样做更有机会遇到伯乐。即使碰不上伯乐,你的雄姿、矫健的步伐、奔腾的速度,也能引起那些志在沙场的勇士们的注意。他们会带着你去征战沙场,体验血与火的考验,建功立业,扬名千古,这也比“骈死于槽枥之间”要强。
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需要自己去争取和把握。如果你真的是人才,请不要观望和等待,拿出勇气,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自己。有句话说得好:与其等待被发掘,不如主动推销自己!
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常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抗争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却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