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看了小沙弥一眼,说:“衣柜里还有棉被衣物,柴房里还有剩下的柴火,可以保你我温暖不受冻;地窖也还存了很多土豆干粮,厨房也存好了清水,可以让你我饱肚不受饿。过了这个月就立春了,冬天也就过去了,雪水也就都融化了。有了这些你还需要什么救助呢?不要老是去想那些没有发生的,多想想我们还有些什么。学会‘放心’,把心安顿下来,才能立身于世。”
春天刚过,师父就准备出门远行,小沙弥舍不得师父,一直追着师父到山脚,泪眼迷蒙道:“师父,你走了,我一个人可要怎么办?”
师父蹲下来,看着小沙弥的眼睛说:“师父已经把日常起居的事项都告诉你了,你也已经学会了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又怎能不放手呢?”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生命,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轮回。不论过去多灰暗、多绝望、多痛苦,凤凰还是会涅盘重生。人也一样,那些经历过的磨难终有一天会让我们变得更强。每个人都有过去,落魄的、心酸的、难堪的,每一个陷在过去的回忆里不可自拔之人,都是对自己狠心的人。过去经历的事情,还要反复回味,如果开心,是对现在的惩罚,如果痛苦,则是更大的残忍。本来就难受的事情,何必再经历一次,不如善忘,忘掉一切该忘掉的事情。
善忘的人,总是比较幸福,因为过去并不给他们以沉重,所以每次重新开始都会很轻松。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忘记,只是一路且歌且行,单纯向上地活着。我们的路走过了很长很长,回头望时,回忆也是透明的,快乐的。
不如善忘,让回忆成为思绪的风,飘过岁月的海,沉淀在时间的烟尘里,让过去的过去,让明日的朝阳看到崭新的模样,让生活走向新的开始。或许,生命的重生就在向日葵的花盘里,向着太阳,永远灿烂。
佛曰:“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人间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即使生有可执,死也要饮忘川之水,前尘往事不过杯水可解,纯净而来,纯净而去。
善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总以为自己执着难忘的过去,其实不过是心中执念,没有什么放不下,生命的飞翔,在于有一颗轻盈的心灵。
如你懂得,不如善忘。
清心欢乐,共一片晴空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胸怀坦荡,烦恼也无处藏身,境由心生,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得清心之欢乐。
有一和尚,从小喜读佛经,广阅经书之后,认为:“出家人行无为法,天上人间,没有能胜的。”和尚的朋友见他心高志远,要和他去找一位大师参学。
二人找到大师,和尚开口便问道:“大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大师淡然反问道:“何不问自己意?”
朋友又问:“如何是自己意?”
大师说:“当观密作用。”
二人不解:“如何是密作用?”
大师眨眨眼睛,以作暗示。二人略有所悟,但依旧半懂不懂。大师知道他们的机缘不在自己这里,劝他们去找另一位高僧参学。和尚和朋友于是来到另一位高僧住的地方。
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道:“从衡山来。”
大师又问:“你带来了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和尚答不上来,沉默不语。
之后的几年他跟在大师面前参学。一天他突然醒悟了。对大师说:“我已经明白了初来时,师父说的密作用是为何意了。”
大师问:“你是怎么领会的?”
和尚答道:“说是一物即不中。”
大师又问:“是否还需要修正呢?”
和尚答道:“我不敢说要不要修正,但不可污染。”
大师点头称赞道:“你的看法正合我意,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祖要我们留心维护的。觉悟就在你心中,因此不必执迷于言说。”
和尚终于明白,自性本清净,只要不污染,便成佛道。
慧律法师语:人们看着皎洁的明月,远在宇宙的彼方,高不可攀;禅者则静静地合掌掬水,看见了月儿落在手中,世上一切,全是自心影现。清净之心,生琉璃之象,清透明净,世上一切,不过是云水禅心之境界,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人生活在世界上,必定有欲望,有欲望便有失有得,有得失便心生烦恼,种种想法也随之而生,本心也因此晦暗不明。当我们回头时,早已看不清昨日已经走过的路;观望现在,也迷茫于眼前正在走的路;遥想未来,更不见未来要走的路。如果能从烟雾迷绕的世相中发现自己的本性,便眼明心亮了。
我们早就应该发现自己的幸福,友情,亲情,爱情,空气,阳光,这些珍贵而又无偿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尘世中拥有。人世间有太多的东西遮蔽了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应该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切由心而生的东西,应该由心来主导,我们可以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清净明亮的心。
清心,则明。心如若混沌,则迷失自己,看不清本心。如若清净,则如出水莲,袅袅婷婷,香远气清,便得人生之妙境。清心欢乐,我们共这一片充满欢歌笑语的晴空。
清心欢乐,共一片晴空。心中澄明,明白自己乐之所至,而不是沉溺于物质膨胀的欲望之中,无尽无休。
善行,是能穿透内心的修为
善行,或许只是大雨滂沱时,有人递给你的一把伞,或许只是六月行走时农家的一碗水,或许只是腊月寒冷时的一件大衣,或许只是踉跄跌倒时伸出的一双手……善行是一种能穿透内心的行为,也是人生的一种修为。
释源禅师在远行化缘的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此时已是深夜。
当他经过一家住户的窗前时,忽然听到屋内传来一个男人的痛哭声,男子起初还隐忍着,但后来许是特别伤心,便成了号啕大哭。
释源禅师不忍男人如此痛苦,便走到门前,小心敲了几下。可是显然男人此时不想接见外人,对于禅师的敲门声始终没有做出反应,只管哭自己的,不来开门。
释源禅师深感不安,便用尽全力去推门,却不料房门自里面牢牢地插上了,禅师怎么也推不开。再去推窗户,窗户也牢牢地从里面插上了。
释源禅师很为男人着急,突然灵光一闪,禅师急中生智,大声对里面的男人喊道:“施主,老衲自远方行至此处,想跟施主借个东西急用。施主不用担心,老衲行走多时再加上整日饿肚,定不会给施主带来无妄之灾。”
男人停止了哭泣,过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搭腔道:“我已是家破人亡,什么都没有了,你到别处借去吧。”语句中透着哀伤和气馁。
释源禅师马上说:“施主你有的,我刚刚已在窗缝间看到了。施主您就发发慈悲,借我一用吧,没有这样东西的话,老衲难以前行赶路啊,施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烦请施主开开门吧。”
哭泣的男人晃晃悠悠站起身,释源禅师听到一桌椅碰撞的声音,然后是门栓打开的声音,门后的男人,满头凌乱,胡子拉碴,虽然不耐烦却很真诚地对释源禅师说:“大师您进来看吧,我家真的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我父母妻子都身染恶疾,相继病逝了。我现在也是生无牵挂,走投无路了。”男人说着一阵哽咽,继续道,“我正打算随家人而去呢,大师你却非要来借东西。”
释源禅师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我既是来到你家里借,必是深知施主你有,即使现在施主你家徒四壁,但在不久的将来,施主必将否极泰来、重振家业!”禅师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打开男人紧闭的窗扇。
这时,只见窗外明月当空,一轮皎洁银白的月光照在窗边的地面上。接着释源禅师走到月光下,满心诚意地对男子说:“家有不幸时,必须要有一个人撑起这个家,现在你家只剩你一人,你再寻了短见,之后的清明、忌日都没有能给逝者扫墓的人,这是施主想要的吗?再者说,施主您不还有这一轮明月吗?我就是要来这儿借一帘月色,然后才能继续赶路。”
“大师……”男子深受感动,心中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望施主走出悲痛,好自为之。”
男人向禅师合十行礼道:“谢大师开示,我还会好好生活下去的。”
释源禅师转身离去,消失在了清亮的月色里。
几年之后,那个夜半哭泣的男人,认真生活,果真重振了家业,还续了家室。新进门的妻子聪明贤惠,还为他生了个胖儿子。男子也一直感念着释源禅师当年的开导和挽救,常带着妻儿来到禅院修心参佛,与释源禅师成了莫逆之交。
后来,男人还把禅师的善心善行活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劝解、开导其他陷入泥沼的人,把众人自泥潭中救出。
善行,总是具有震撼人心的能力,释源禅师用自己的善行,感动了男人,用自己的行动传达至善的善意,引导人们积极行善。
净空法师云:心善行善,处处都是好风水。有着善意的心,做善意的事,在行善的过程中环境也会因此而改变。
佛说:境随心转。如是这样。
上善若水。这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水泽被万物而不争,万物得其所利,而水只是缓缓地流过每一座山谷,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滋养着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芸芸众生。而我们不能像水一样,把善带给每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起善意。或许在某一天,我们自己忘记了,可是曾经受过帮助的人却铭记在心,多年后,远方的一封来信让你热泪盈眶,总会有人记得你的善行,并且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人与爱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为什么要用冷漠把它们隔绝,为什么要用无视来将它们浇灭,为什么要在我们的心底筑起一道墙,阻挡阳光的照射?
善行,是能穿透内心的一种修为,它需要一颗广博大爱的心来支持,需要源源不绝的善意来给予,需要孜孜不倦的行为来验证。
善行,是一种修行,穿透人生。
善行,是一种境界,大爱无言。
善行,是一种智慧,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