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以心为菩提
世事纷扰,我们能够把握的不过本心而已。活在这滚滚红尘中,要坚定本心、看透世事,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流言蜚语,光怪陆离,引人迷失,惹人烦忧。
众人总是太过看重那些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不停地追逐、争抢,却在无形之中为心上了一道重重的枷锁。其实,名利若浮云,富贵如粪土,又何须让这些尘世的俗物禁锢自己。挣开这尘世的枷锁,让本心得以释放,万事万物便如过眼云烟,随风四散了。
溧水之滨,一个失魂落魄的秀才沿着河堤沉重行走。他自嘲天意弄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成名、光耀门楣,但现如今屡试不中,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付诸东流。人生不过须臾,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挥霍,但是自己的黄金岁月里的悬梁刺股,得到的只是名落孙山的下场。他不甘心,但是又能奈何呢?人毕竟平凡,无力回天,那只好大喊一声“世不容我”,纵身跳向溧水……
云游至此的高僧将其救起,他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在高僧的搀扶下虚弱地站起,向着高僧哀怨道:“佛家常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为何你要阻止我结束自己的生命?世不容我,难道死也由不得我吗?”
一身狼狈的秀才,满身泥泞的可怜人儿在夕阳下,愈发显得昏黄和凄凉。高僧慈祥地望着他,缓缓地问:“生死诚然不由我们决定,但你年岁尚轻,本不该草草结束生命,但又为何要逆天而为呢?”
秀才愤愤地答道:“不是我要逆天,而是上天待我不公。既然科举无望,人生蹉跎,生命已经毫无意义,我也别无所恋。”
高僧突然哈哈大笑,用释然的语气说:“生无所恋,却依然为所恋牵绊;前途无望,却不甘于蹉跎人生。其实何为意义?何为公平呢?人生苦短,心本无忧,明镜非台,何来尘埃,心神作怪啊!”
话音未落,高僧已不见了身影,但整个溧水河畔依然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秀才不由自主地默默念叨着,原本哀怨的脸上渐渐闪现了一丝惊喜的表情。在这一刻,他参透了高僧的话:心本就是空的,又何来尘埃。人生来便了无牵绊,又何来蹉跎。生活的路从来都是心之所念。放下俗世,不是舍弃生命,而是释放本心,学会看淡、看空。
秀才终究参透了万物皆空的真谛,在释放本心的同时挣脱了桎梏,重新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在这波折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始终背着一个寻宝的行囊,在路上不断捡寻那些有益或无益的“珍宝”,路越走越长,行囊越来越重,最后,滞留在原地,被巨大的行囊压得再也无法前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听一听心的声音,决绝地舍弃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浮华,然后轻松上路。
释怀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释放自我、认知自我的过程。人世间有太多的浮华和牵绊,能够遵从本心的生活成了一堂异常艰难的必修课程。我们必须学会克服、学会舍弃,学会用纯净坦然的内心去面对生活。只有如此,阳光才能一直温暖,微风才能一直和煦,世界才能一直是它原本可爱的样子。
生死轮回、四季交替,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真正做到释怀却并不简单。生而为人,必须经历尘世繁杂万物的洗涤,才能领会到心无所绊的释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短短八个字,却是参透世事的人生真谛。生活如果能够多一些自由恬静,少一些繁文缛节,或许要求就会更少,人生也会更加轻松淡然。
佛陀说:“不是我度人,众人自度。”佛陀经历涅盘灭度,留给众人无限的启示。
万物本无意,心中惹尘埃。释放本心,目空世事,人生便可潇洒无畏。
以心为念,笑对世事沧桑;凭心而生,过看尘世虚华。
宽心,撑起胸中一片天
每一次的花开花谢,每一天的日升日落,每一年的春耕秋实,都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无限恩赐,是我们存在于人世的最大幸运。我们应当眼界高远,这样才能看到风雨泥泞后的阳光和雨露;应当目光如炬,这样才能享受到当下的喜悦和感动;应当宽大胸怀,这样才能撑起胸中的一片天。
悲春伤秋让人生画卷灰暗无光,在周而复始的黯淡中陷入无法自拔的苦闷泥沼。倘若这般,心的空间便越来越小,直到容不下一粒细沙。反之,若以开阔胸怀迎接生活,用爱包容世界,则事物都将会闪现出自有的可爱模样,生命的内核也将因此变得丰盈饱满,和煦的阳光洒满世界。
曾经有一个信徒很爱与邻居争吵,但每次吵完都自己生一肚子闷气,得不偿失。
他来到深山向高僧求解。最后带着高僧的指点回到村子里。家人并不知道高僧给了他怎样的建议,只是发现他在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之后,就会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在他的辛苦劳作下,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成了远近闻名的财主,儿孙满堂、家产丰厚。但不管房多大,地多广,他的这个习惯一直没变。
后来信徒老了,再也无法在生气后绕着自己家的房地奔跑了,但是他还是固执地坚持,一生气就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慢慢地走,走到连太阳都下山了还是没走完。信徒累得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家人劝他:“您年纪都这么大了,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谁的土地比你更大,您现在的身体可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到底为什么您要绕着土地跑三圈呢?”
信徒在家人的苦苦追问下,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性格冲动,经常跟人争论、吵架,但是自己心眼小,每次吵完架都要生气很久。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到山中跟高僧求教。这绕房地三圈的做法就是高僧给我的指点。开始跑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跑圈的道理,但是边跑边想,看着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就发现自己与人生气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想到这里,气就消了,就把生气转化为力量用来努力工作……”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摩擦和争执,进而争辩、吵闹,甚至拳脚相向。这些愤怒、焦躁的情绪虽然很难避免,但我们不应把心禁锢在狭小的郁闷情结中,要丢掉所有的不愉快,敞开心胸,去往更为宽广的地方。而在自以为是和贪得无厌里,收获的只有平白多出的不甘和哀愁。人生何必如此苛责?去感受、欣赏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无尽藏”,在清风与明月间自得其乐,闲适、美好。
延参法师曾说:“心宽,天地就宽,装得下他人,也就装下了无尽的快乐。”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将这广阔天地和无尽的快乐拒之门外呢?放宽心胸,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人生路就变得不再曲折。既然能够拥有比天空和海洋更加广阔的心灵,又何苦自我折磨,将心胸紧闭,将自己圈画在狭小的保护罩内。最后除了光鲜的外在和伤痕累累的内心之外,终无所得。
世有万物,人分百种,普天之下的痛苦岂是我们能够参透?唯有宽心,在胸中撑起一片蓝天,放过他人,更放过纠结的自我。这才是生命本该呈现的状态,但有时却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跋涉才能抵达。
行走于茫茫天地间,时有遍野鲜花,时有滂沱大雨。人生境遇万千,但怀宽容仁厚之心。唯此,即使鲜花凋谢,芬芳余留;遇上滂沱大雨,终现彩虹。
喝茶赏花,得清风与明月
人生短促,韶华易逝。功名利禄若尘土,荣华富贵似云烟,身外之物无需过分执念。轻轻拂去心中尘土,扫出一片安然自得的境地。在恬适悠闲中享受高山流水的千年绝唱,细品旧庐茅屋的清神香茗。辗转半世,不曾放弃对宁静安稳的追求。但在日复一日的疲劳奔命中,是否还能记得那简单的初衷?行囊于身,便总觉得需要背负将它装满的使命,于是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行走的步伐越来越慢,却始终不愿意停驻一刻,望一望沿途的风景。
这样的一生,总在油尽灯枯时发出感慨和幡悟:闲看落花、静坐品茗才是真正的人生。可是已经来不及,已经不能去追回那流走的岁月,唯留感慨嗟叹,遗憾终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摆脱尘世之累,与天地结伴,超然物外而飘逸淡然。只可惜世人潇洒如此者少,凡尘累牍牵绊者多。这可悲、可叹之俗世尘埃处处、哀叹声声,却参不透人须心静如空的简单道理。
青山之中,烟雾缭绕,流水潺潺。在河滩之上静忍、静空跪坐在泓仁住持的面前。住持用慈祥而平静的目光望着他的两个徒弟,缓缓地说道:
“多年来你们苦心修行,现在是时候让你们独当一面了。在我手上的两个锦囊里各放着一张字条,一张有字、一张无字。你们谁若抽到有字锦囊则可以代替我担当住持一职,抽到无字锦囊就要离开寺院,独自去云游。现在你们各取一锦囊,回去之后再将锦囊打开。”
静忍、静空面面相觑,不知师父到底何意。
住持看出他们的疑惑,补充道:“不管你们抽到哪个锦囊,今晚你们都要来我的卧房,我定帮你们解开困惑。”
月上柳梢,夜幕降临。静忍轻轻地叩开了住持的房门。泓仁住持一副了然于心的模样,仿佛早就知道静忍会先一步来找他。他问静忍:“想必你已经看过锦囊了,你对锦囊里的答案满意吗?”
静忍面带难色地回答:“徒弟不敢妄断锦囊的对错,但是徒弟心有不甘。自从出家以来,我一直刻苦修行,勤于练功。不管是朝起诵经料理寺院还是外出化缘,我都堪称是师兄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现今仅凭一个小小的锦囊来评定住持接班人的资格,我始终觉得不公平。”
住持听完笑而不语,拍了拍静忍的肩膀,稍稍安抚了他激动的情绪。这时静空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
同样的问题又降临到静空的头上,但静空的回答异常的简单:“缘起缘灭,自有定数。寺里寺外,佛住心中。我心空无物,无谓满与不满。”
泓仁住持满意地点了点头,静默片刻后,他又问道:“你们已经跟随我多年,对于佛法禅理亦已有自己的领悟,但是我想知道,这多年修行中你们觉得自己获得了什么?”
静忍骄傲地答道:“入寺多年,我阅览佛经无数,习得多种拳法武术,已经算得上是文武兼备了!”
静空道:“在这深山当中,我夏赏繁花冬掬雪,尽享大自然的无私赐予。同师父和各位师兄弟闲时下棋品茗、焚香参禅更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时光。我认为这已算是获得了整个世界。”
听完两个徒弟的一番回答,住持让他们交换了手中的锦囊。静忍和静空诧异地发现两个锦囊里装的均是无字字条。看到徒弟惊讶的表情,住持不禁放声大笑。
他说:“锦囊是对你们的考验,锦囊虽无字,但我心已经有了答案。”
最后,静空代替泓仁住持接管了寺庙。其实泓仁住持一直没有明确地告诉两个徒弟自己的答案,他只留给了他们一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静空和静忍便明白了一切。
无心却有情,有心却无意。费心经营的人生远不如闲淡随性的生活来得惬意。人生越无所求,冥冥中得到的越多;人生越苦苦奢望,梦想越渐行渐远。放下行囊的生活才更容易起飞,才更能够到达理想的高度。佛学禅悟也是如此。它不是简单的诵经念佛就能获得的智慧,而是从生活中凝练、提取的生存的养分。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石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在碧泉定水上,在静谧恬淡中,佛理禅思洗涤着凡尘俗子们的心灵,生命在大自然的衬托下展现出它存在的意义,汲取它延续传承的血液。
喝茶赏花,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但又是如此的奢侈。人生唯有看淡浮华,抛开丑陋的企图心,才能还尘世一片净土,才能在清风明月间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世沧桑,浮生似梦,世间万事自有定数。万丈红尘里,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潇洒安逸地面对人生,人人可是参透禅理的快乐佛。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弥足珍贵,苦思无益、愁闷无意,愉快的生活才是正解。怀抱着一颗禅心,生活即是修行。我们都只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无法企及佛的胸襟和情怀,但是心中有禅,凡尘中,我们就是大隐于市的佛的化身。
山高水远,行走天地间
世界错综复杂,让人望而却步。我们害怕险滩,于是不敢渡水;我们害怕陡壁,于是不敢登高。最后选择躲在自己狭小的角落里,不断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安然若此便是最好的生活,头顶的四角天空已是最美的景致。这般坐井观天的人生只能用幻想的完美来掩盖内心对未知、未到之地的渴慕和恐惧。
掩耳盗铃的愚昧行径只能短暂地麻痹自己,谎言的力量终究太薄弱。那不堪一击的脆弱保护罩在宿命面前顿时土崩瓦解。而宿命又是什么?宿命就是远方对于我们的呼唤,是山高水远的辽阔天地给予我们的恩赐。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一位老僧在艰难地往上行进,远远看到山顶隐藏在雾中的寺院。今天是道尘大师回寺的日子,也是他跟师兄道同住持论道的日子。
道尘大师和道同住持十年前曾定下约定:道同坚守寺院、潜心修佛;道尘云游四海、体悟人世疾苦。待到十年之期,师兄弟二人则要对双方见闻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论道。
寺院之内,一众小沙弥早已守候在大殿之内,静心等待两位大师开口。道同跟道尘寒暄过后,便缓缓问道:“师弟你云游多年,可算是历尽沧桑,对于世事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道尘说:“滚滚红尘、险恶俗世让人心生疲惫。凡夫俗子的愚昧尚待教化。普天之下唯有佛门才是净土,皈依我佛才是正道。”
道同听了哈哈大笑,轻松地说道:“师弟所言甚是。但既然唯有我佛才是正道,是不是说师弟此行实为徒然呢?”
道尘微微一笑,望着师兄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看寺院内那棵枣树,它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发芽开花、结果收获进而树叶掉落,呈现出颓败的样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终归会回归到原点,但过程依然不可忽略。倘若没有这十年云游,没有在尘世的酸甜苦辣中走过这一遭,那对于佛门的坚持和崇敬便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道同久久没有言语,不断细品师弟话中的深意,最后只道:“修行数载,佛在书中、佛在寺中,却始终未住进我心中。今日师弟之言如醍醐灌顶,我应让自己入于尘世,去寻找我心中之佛。”
道同住持隔天便将寺院交给了道尘大师,独自一人迈上了云游四海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