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内海的深海很少,但是那是指高等级的深海战舰,深海驱逐的话内海倒是还是有不少。
果然,想什么来什么。
“深海驱逐舰二体,距离54km。”
一边说着从雷达上探测到的情况,不知何时白夜身上出现了一套蓝紫色流线型的舰装,小小的炮筒展露出黑黝黝的炮口,加上杀气十足的玩具炮弹,猛的一看,不论任何人第一个念头不是别的,单单“女人赶紧去躲起来”而已。
吨位2-3万吨,航速32-34节,续航力1万多海里,装甲厚达127-203毫米。舰上装有八、九门203毫米口径的舰炮,射程20海里以上,主要用来攻击敌水面舰艇和岸基目标。另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130毫米以下。同时,还装有几十门自动炮,用来打飞机和小型舰艇。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世界意识给予他的舰装,身为巡洋舰当中的轻巡洋舰但他的装备已经相当于重巡洋舰了。
而命中率了,这个时代,哪怕到了白夜所处的那个电子时代,海上战舰主炮的命中率都是个笑话似的数字,你就是说她看脸都行。白夜虽然可以制造出那些跨时代的高科技武器,但是现在是测试自己身上这身装备的时候,所以白夜并不打算使用神秘。
白夜顿时化作无数耀光消失不见,待重新出现时已经看到白夜威风飒飒站立在不知何时展开的舰体船头。
巡洋舰是一种火力强、用途多,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装备有较强的进攻和防御型武器,具有较高的航速和适航性,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护航,或者作为编队旗舰组成海上机动编队,攻击敌方水面舰艇、潜艇或岸上目标。
巡洋舰(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长时间巡航在海上,并以机动性为主要特性,拥有较高的航速,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历史上巡洋舰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帮助。但是在现代这个区分已经消失了。旧时的巡洋舰是指装备大中口径火炮,拥有一定强度的装甲,具有较强巡航能力的大型战舰;是海军主力舰种之一。可执行海上攻防、破交、护航、掩护登陆、对岸炮击、防空、反潜、警戒、巡逻等任务。
巡洋舰是海军中比较老的一个舰种,差不多和战列舰同时诞生和发展。早在17-18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一般不直接参与战列线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当时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的阿拉巴马号,它是一艘多桅帆船,采用蒸汽机推进,排水量1040吨。19世纪末,随着战列舰的崛起,巡洋舰、特别是装甲巡洋舰得到迅速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的发展速度加快,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排水量已经达到3000-4000吨。航速25-30节,舰炮口径一般为127-152毫米,个别达190毫米,已经具备压制敌驱逐舰,导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能力。
巡洋舰这个词是在19世纪出现,早期称为护卫舰。在帆船时期,护卫舰指的是小的、快速的、远距的、装甲轻的,只有一层火炮甲板的船只,这些船一般用来巡逻、传递信件和破坏敌人的商船。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也慢得多。护卫舰一般逃避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最早的铁甲舰也只有一层炮台,因为它们的装甲太重了,没法装其它的炮台。尽管它们是带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战列舰一样作战,它们依然被称为护卫舰。因此护卫舰这个词的意义就开始变化了,原来的小帆船被改称为巡洋舰。
长时期里巡洋舰弥补了非常轻型的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之间这个空档。巡洋舰足以抵挡小的船只的进攻,而且足以能够远离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战列舰虽然在作战时威力非常大,但它们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机后这个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它们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和20世纪初巡洋舰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而战列舰则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海上破交作战和巡逻。巡洋舰比较注重速度,采取瘦长、利于加速的船体以优化高速航行。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察和警戒用,但一般不参加双方主力舰之间的对决。
随着战列舰的不断增大,巡洋舰的排水量也不断增大。19世纪初,首先出现的是带有风帆和蒸汽轮机的风帆巡洋舰。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其防护能力较好,排水量较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小,我国北洋水师的经远、来远是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较薄,但航速高,北洋水师中的致远和靖远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高砂都是防护巡洋舰。中日甲午战争让世界各国看到了装甲巡洋舰的良好前景,战争后,各国争相发展具备一定装甲保护,可执行远洋作战、护航、巡逻任务的装甲巡洋舰,这些巡洋舰的排水量和主炮口径记录不断被刷新,著名的装甲巡洋舰有德国沙恩霍斯特级、布吕歇尔号,日本的鞍马级等等。一般装甲巡洋舰都装备175-254mm主炮,排水量可达1.5-1.8万吨,航速一般在21-26节左右。直逼舰队核心战列舰。为了对付装甲巡洋舰的威胁,英国首先设计出了战列巡洋舰。确切的说,战列巡洋舰不属于巡洋舰范畴,它其实是战列舰的简化版,通过牺牲防护来换取高航速,而火力与战列舰接近。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二战前夕,通过改装使老旧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升级为战列舰。由于战列巡洋舰火力强,航速高,一出现就成了装甲巡洋舰的克星。典型战例有一战时期的福克兰海战和多格尔沙洲之战,在两次作战中,德国的装甲巡洋舰面对以无敌号为首的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毫无还手之力,装甲巡洋舰分队遭受沉重打击。一战后,各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为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各海军强国开始着手商谈并于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最终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条约,条约中对各国主力舰和巡洋舰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同时提出了近代巡洋舰划分标准。
根据条约的定义将巡洋舰区分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不同的军备限制条约中对这两个概念均有定义。在华盛顿条约中规定重巡洋舰主炮不大于8英寸(203mm),主炮不超过10门,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速度不超过35节;轻巡洋舰主炮不大于6.1英寸(155mm),主炮不超过19门,全舰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速度不超过35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英美两国较好的遵守了这一规定,德国则打起了擦边球,设计并建造了所谓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实际上可视为重巡洋舰),日本则在较大幅度上突破了这一条约的限制,建造了妙高级、高雄级和最上级重巡洋舰,排水量都在1.2-1.5万吨左右,唯一符合规定的是主炮口径和数量。
从各国设计建造巡洋舰的情况看,都有所侧重。英国拥有广泛的海外领地,所以特别注重轻巡洋舰的发展。而日本则希望以质取胜,倾向于重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而轻巡洋舰则被作为水雷战队的旗舰,用于导驱逐舰分队对敌进行大规模鱼雷攻击和夜战。美国的巡洋舰相对均衡,还创造性的发展出了以防空为主要任务的防空型巡洋舰(轻巡洋舰)。华盛顿条约时期,由于吨位限制,各国建造的重巡洋舰均有一定的缺陷,有些牺牲了火力,有些牺牲了防护,这一时期的巡洋舰通常被称为条约型重巡洋舰,较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有法国的阿尔及尔级。1936年伦敦条约后,日本宣布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开始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巡洋舰,巡洋舰的火力、吨位、速度、防护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战时期著名的重巡有英国的伦敦级、美国的巴尔的摩级、德国的希佩尔级、日本的高雄级、最上级和利根级。著名的轻巡有美国的克利夫兰级、亚特兰大级防空巡洋舰。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工业实力,还设计出了相当于战列巡洋舰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拥有三座三联装12英寸(305mm)主炮。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美国建造的德梅因级达到了重巡洋舰的顶峰,它拥有三座三联装203mmMK16型全自动主炮,射速是一般重巡洋舰的2倍,达到每分钟10发,每门炮每分钟可以投射炮弹13.5吨,全舰火力相当于2-3个美军陆军野战炮兵团。同时它的标准排水量达到1.8万吨,侧舷装甲厚度最高达到152mm,还装备了为数众多的20-127mm防空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