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下降
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的下降从2008年二季度就开始显现,4月份起商品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增幅均低于上年同期,6月份起这两项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的指标各月均为同比负增长。2008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为29596.42万平方米,同比减5.6%;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土地面积19343.91万平方米,同比减2.5%。
(3)房价出现近10年来首次下降
2008年房地产市场衰退程度逐季增加。其中,一季度供给增长增加,需求增长减缓,房价环比涨幅回落;二季度需求和房价涨幅继续下降,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下跌;三季度购房意愿继续低迷,开发投资意愿持续降低,房价出现首次下跌;四季度房价下跌幅度继续加大。各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化分别为环比上涨0.8%、环比上涨0.3%、环比下降0.1%和环比下降1.3%。
(4)加大住房保障建设
2008年,商品住宅投资中,别墅高档公寓投资比重下降,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11月,别墅高档公寓投资在商品住宅投资中的比重为6.5%,降0.9个百分点;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同比增加18.2%。
受国内宏观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居民购房意愿显著降低,观望情绪浓厚。尽管开发商动用了打折,买房赠装修、赠汽车、赠电器,无理由退房等多种促销方式,仍难打破购房者观望情绪,启动市场。央行8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满意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下降,未来增收信心不足;未来3个月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3.3%,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降1.8%和2.8%,创1999年调查开始以来最低水平。2008年年初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急剧下降,1~2月份,同比下降4.2%,1~7月份,同比下降已经达到10.8%,与2007年同期上涨20%~30%的水平形成天壤之别。房价会不会涨、值不值得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很可能如“羊群效应”所描述的那样,采取几乎一致的行动——投机者疯狂抛售楼盘,购房者“隔岸观火”、“持币观望”,这将对房地产业形成致命打击。
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形势的分析,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而另一种却认为并不存在泡沫,充其量也就是房地产出现局部过热。但是,有一点大家没有异议,如果政府不实施合理的地产措施,公众房产投资不冷静下来,那么泡沫早晚会闪现。
六、高油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车轮熙熙,皆为油来;车轮攘攘,皆为油往。”两年前,当油价突破70美元时,国际社会就惊呼为“心理极限”。之后,油价涨势有增无减,当国际油价站在了120~147美元一线,大家才不得不承认: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廉价石油”时代一去不返。
面对美元贬值和油价高涨,美国增加的出口能力可抵消其对经济的冲击;欧盟、日本、英国等因其货币可自由兑换,通过本币升值也能对冲油价上涨;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油价上涨并不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的平稳增长。然而,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进口国,我国经济日益承受国际油价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直接的影响是进口支付的增加。据有关测算,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88亿美元外汇。
石油是基础能源,国际油价的上涨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走高,尽管这种影响目前尚未反映到消费层面,但考虑到工业品领域价格的滞后性和长周期特点,从长期看,油价持续上涨必然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灾后还可以重建,而高油价则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虽然中国在30年前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并由此带来了高速经济增长,但是真正进入加速工业化阶段还是21世纪的事,在这一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制造业、建筑业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会突然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曾经有所下降,但是到了本世纪尤其是2003年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后又重新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加速工业化时期利用的却是廉价的能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付出比这些国家更高的成本。
如果仅仅是短缺问题或者是价格问题,那么我们只会因为成本的逐渐增加而放缓增长的步伐,但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如果发生石油供应链断裂,中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赖性又这么大,我们就会面临重大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于这种风险的影响不能低估。
半个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对中国进行封锁,前苏联又突然切断了对中国石油供应的情况下,中国曾经经受过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是发现了大庆油田,重新把我们的能源供应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中国后来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从整体上看,中国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能源发展战略是正确的,目前我们的能源消耗的90%来自于本国资源,只有10%左右的能源依靠进口,而进口的这一部分主要就是石油和石油产品。从近些年的发展趋势看,这一部分的比重在不断增大。但就是这10%的能源进口,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压力。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都与石油危机冲击后的战略调整有关。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大国,而且经济增长模式仍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出口,经济增长仍未摆脱高耗能粗放模式,因此对能源的依赖就极其严重。在这样的大势下,如何尽快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约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高油价,日益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
七、热钱“烤”验中国经济
“热钱”(HotMoney)又称“逃避资本”(RefugeeCapital),它是指为追求高收益及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以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行为为例,本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从而形成汇差,是国际热钱流入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时,外汇管理体制中出现的一些监管漏洞,也会为国际热钱的进出提供便利条件。
一般国际热钱,流向两个热源:其一,短期利率正处在波段高点,或还在走高;其二,短期间内汇率蓄势待发,正要升值。一般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经济正在起飞、国民所得正在成长、股市正待上扬的市场,只要相较于他国符合以上要件,都能吸引八方热钱进来。可热钱也最无忠诚度可言,它们会一直待到本国相对于他国短期利率已然回档下跌或者短期间内汇率正待走贬,热钱就会再度流出。所谓热钱流出,就是变卖本国货币计价资产,如外资拥有的股票、国债、投机性土地等,大量变卖,换成他国货币之后,倾巢汇出。以上一进一出,如果时间短而流量大,将造成本国股市债市房市,爆起乍跌。我国现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和美元持续贬值的外部金融环境,造就了热钱进出的套利机会。
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如最明显的莫过于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原因就在于,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不愿意降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国际热钱心存幻想。
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多达十余种,主要渠道有以下几个: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其二,增资扩股。既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消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样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其五,货柜车夹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企业以发员工工资等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如果一个企业有十部八部货柜车,一部车跑一两趟很普遍,每趟夹带50万港元,即便被海关查上也很好解释。2006年以来,随着资金进出需求增多,一些类似的企业慢慢地就拓展业务成了变相的“地下钱庄”,大批量帮别人夹带现金。
其六,赡家款。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热钱大量进入,扰乱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据有关专家计算,截至2005年底,在我国境内的“热钱”超过3200亿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2008年6月24日,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在社科院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热钱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才能吸引热钱进来。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最后,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随着美联储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强美元吸引力,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