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减少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基本影响是环境灾害学研究的目的。探索减灾、防灾措施,建立相应的减灾、防灾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灾害的防治与管理体系,是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环境灾害的防治手段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环境灾害的防治手段有哪些吗?下面就介绍我们国家对于环境灾害的防治方法。
1.应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减少环境灾害,保障环境安全是保证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则是防治环境灾害,保障环境安全的首要任务。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法律包括刑法、矿产资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更好的减灾防灾,还应制定《环境灾害救助法》、《环境灾害对策基本法》,以及形成完整、有效、分层次的防灾减灾的法律体系。
2.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和宣传
环境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实际状况,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才能使人们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要使人们认识到环境灾害的发生和环境安全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只要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增强国情和忧患意识。在多灾区和潜在危险区设立咨询机构,树立全民防灾意识和全球观念。
3.加强环境灾害的科学研究
任何灾害的孕育和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只有深入地认识这些规律,才能对灾害进行控制、预防,为制定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物质转化和运动规律,正确预测预报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灾害损失,设法改变、减轻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延缓或阻止灾害的发生与蔓延。
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调查和统计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好调查和统计工作也有利于加强人们对环境灾害和环境安全的重视程度。目前,需要加强灾害发生机理及内在规律、灾害风险评价、保险与灾害经济补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4.建立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运行有赖于完善的信息系统,只有收集了足够的信息,才能对所处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识别、评估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和区域,制定合理的防灾规划,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预警机制用来预防一些紧急情况的出现,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灾害本身的复杂性和科技水平的有限性,很难达到完全预防的目的。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指标可分为警兆指标和警情指标,再经过研究和调查确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价。
5.建立快速反应与事后处理机制
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包括测报通信、警报系统、疏散计划和工具、灾后紧急救援计划、指挥系统等,进行灾后应急处理,减少灾害损失,防止衍生灾害发生,对受灾区进行恢复重建,提高各种抗御生态与环境灾害设施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含量,增强抗御灾害事件再次爆发的能力,避免其再度发生。也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馈给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精度。这方面主要工作有建立常设性的防治环境灾害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其成员要以环保为主,包括多门学科的专家,并组织起一支能够快速做出反应的机动队伍。
6.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灾害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特点,各国都在努力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但很多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国际统一行动,必须注意到各国主权和公平问题,不能以牺牲别国的环境为代价来改善本国的环境状况,也不能放任一些国家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不利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事件的防治
大气污染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20世纪以来,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经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尤其不断发生的公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因此,大气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鉴于大气污染源多且其影响面广,常常形成跨越国界的污染,因此防治大气污染必须从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出发,统一规划并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
1.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首要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很多,而且容易见效。例如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源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氢燃料、地热等新能源,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生产工艺,加强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理工业、生活废渣,减少地面扬尘等,均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燃烧过程和工业生产过程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污染物排入大气,这就需要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主要方法有: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利用除尘装置去除烟尘及各种工业粉尘;采用气体吸收装置处理有害气体;还可应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方法来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或使有害气体无害化。
3.采用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企业过分集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气自然净化就困难,若将工业企业分散布设,污染物排放量小,易于自然净化。厂址选择要考虑地形,应尽量选择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位置。工厂区和生活区之间要保持合理距离,以减少废气对居民的危害。还可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工厂设在一起,相互利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4.采用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在城市的郊外设立大型热电厂,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千家万户分散的低矮烟囱群,可以大大提高热利使用率,降低燃料的消耗,减轻大气污染。这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十分有效的措施。
5.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交通废气包括火车、汽车、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其中以汽车废气对城市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研究减少汽车污染的各种措施,主要是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如绿色汽车的研制、无铅汽油的使用等。
6.种植树木草坪
植物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吸附粉尘、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可以净化大气。因此植树、种花、种草是防治大气污染行之有效的办法,有计划、有选择地扩大绿地面积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措施。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制订了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也取得了可喜效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土壤污染事件的防治
土壤污染,危害极大,它不仅会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也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并且土壤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预防、治理土壤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1.预防土壤污染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土壤中的污染物虽然种类很多,究其来源,主要来自工业的“三废”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为此可采用下列几方面措施。
(1)控制和消除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改进生产工艺,改进设备,改革原材料等,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如在电镀工业中广泛采用无氰电镀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含氰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再如采用闭路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减少工业“三废”排放污染的另一方法是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当前必须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使其实现无害化。要严格控制排放浓度、排放数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工业“废水”时要严格执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施用农药时往往有大部分农药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必须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对于残留量高、毒性大、半衰期长,在环境中会造成长期危害的农药,要尽量淘汰,暂时不能淘汰的要严格控制施用范围、次数和总用量。要大力研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新农药,探索和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新途径,尽可能减少有毒化学农药的使用。
(3)合理施用化肥,严格掌握化学肥料的施用对于本身含有毒物质的化肥,施用范围和数量更要严加控制。对硝酸盐和磷酸盐肥料,要合理施用,对硫酸盐类化肥要选择施用,避免滥施滥用,因使用过多造成土壤污染。
(4)加强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时,要严格掌握水质标准,控制灌溉次数和面积,同时结合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允许灌溉年限或植物品种。加强对污灌区土壤和农产品的监测工作,防止盲目滥用污水灌溉而导致土壤污染。
2.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所以治理土壤污染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奏效。治理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增施有机肥料、施加抑制剂、改革耕作制度等。
(1)生物防治
土壤污染物质可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净化。发现、分离、培育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这对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很重要。例如,美国分离出能降解三氯丙酸或三氯丁酸的小球状反硝化菌种;日本研究了土壤中红酵母和蛇皮藓菌,能降解剧毒多氯联苯。另外,某些鼠类和蚯蚓对一些农药有降解作用。羊齿类蕨属植物有较强地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达10%,连种多年,可大大降低土壤中镉含量。
(2)增施有机肥料
对于被农药和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的胶体作用,增强土壤对农药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有机质又是还原剂,可使部分离子还原沉淀,成为不可给态;有机质还能促进增强土壤团粒结构和增加养分及保水和透气性能,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去毒作用,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尤其对于含有机质少的沙性土壤,采用此法更为有效。
(3)施加抑制剂
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促进某些有毒物质的移动、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而减少作物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
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的pH值,致使汞、镉、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还可降低作物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可降低吸收率的70%—80%。磷酸汞的溶解度比碳酸汞和氢氧化汞更小,磷酸镉的溶解度也很小,因而施加磷酸盐对消除、减轻汞和镉的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改革耕作制度
改变耕作制度,从而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如被滴滴涕污染的土壤,若旱田改为水田,可大大加速滴滴涕的降解,仅一年左右土壤中残留的滴滴涕即可基本消失。另外,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也是有选择性的。因此,采用稻麦或稻棉水旱轮作,是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此外,对于严重污染的土壤,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可采取客土换土法,这是彻底消除土壤污染的有效手段。对换出的污染土必须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另外,还可将污染土壤深翻到下层,埋藏深度应按不同生物根系发育情况而定,以不污染作物为宜。
突发水污染的防治
防治水环境污染必须贯彻“防、治、管”三结合的方针。所谓“防”
即预防,就是要把工作做在发生污染之前,以实现不发生污染(零污染)或是使污染控制到最小范围,减少到最小量;所谓“治”即治理,是对污染源进行妥善处理,有效控制,确保污染源所排放的废水污水在排入水体环境之前至少要达到国家或地方所规定的排放标准;“管”
则是要通过管理,落实防治措施,并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防治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具体技术与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防治要做到五个相结合:
即水污染防治要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人为的防治措施要与充分利用水环境的自净能力相结合;对污染源的分散治理要与对区域污染的集中控制相结合;水环境防治工程要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工程相结合;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制定并落实水环境的综合防治与保护规划。在制定规划时必须以水环境的分区功能为依据,要分清哪里是源头水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I类水区),哪里是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及珍贵鱼类保护区和鱼虾产卵场等(即II类水区),哪里是主要适用于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及一般鱼类保护区和游泳区(即III类水区),哪里是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即IV类水区),哪是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的水域(即V类水区)。根据水环境的功能区域不同实行不同管理,比如对于饮用水水源地就要优先保护,特别加强管理。
采用控制水环境污染技术。它主要包括:污水三级处理技术(一级物理机械处理、二级生物化学处理、三级深度处理)与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废水污水中有用物质通过物理法、化学法或生物法回收利用,既降低了废水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又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控制耗水技术。它包括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以减少耗水量,通过降低水耗来控制水污染并节约水资源;实行清水与污水分流;重复用水、串级用水、一水多用;闭路循环使用冷却水等等。
贯彻控制水环境污染的各种措施,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如落实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污染源逐步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污染现场检查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奖惩制度以及推广无磷洗衣粉等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物理性污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