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和权力结合最紧密的朝代,都是后世论及“阉患”最严重的朝代,其中首推汉、唐。宦官乱政是汉唐的癌症。东汉和帝以后、唐朝宪宗之后,大权旁落到太监手中,国策制定、人事进退,乃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于太监之手。汉末揽权太监频出,汉顺帝十九侯、汉桓帝五侯、汉灵帝十常侍都是;唐宪宗以后到唐亡的9个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太监废立。皇帝反成了奴才的傀儡和玩物。唐文宗哀叹自己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
不过,汉唐大太监只是操纵皇位更迭而已,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则认真考虑过篡位称帝的可能。
明末天启皇帝没有子嗣,临终前召弟弟朱由检继位。大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把持宫廷,完全有能力阻止兄终弟及,自己黄袍加身,过过皇帝瘾。据说,魏忠贤的爪牙、“五虎”之首的兵部尚书崔呈秀,就劝魏赌一把。“九千九百九十岁”魏忠贤犹豫良久,最后还是不敢给自己加上“十岁”,在朱由检登基后不久就被查办自杀。
提议太监当皇帝的崔呈秀就惨了。有很多话说出去是没有退路的,是要赌上身家性命的。向太监劝进称帝,就是这样危险的话。魏忠贤不敢篡位,崔呈秀立刻噩运上身,先被罢官回家,很快就恐惧自缢,死后还被廷议认为“死有余辜”,开棺戮尸,公告天下。
魏忠贤、崔呈秀敢于觊觎龙椅,肯定是有一定底气的。一来是依附魏忠贤的“孝子贤孙”们遍布朝野,为数不少;二来是魏忠贤控制了宫廷、东厂,还直接操练了两三千太监武装。这些让魏忠贤一党有可能压制朱明皇室和文官集团的反扑。但是,摆在魏忠贤面前的困难更多,多得让魏忠贤打起了退堂鼓。
首先是魏忠贤集团直接掌握的政权和军队非常有限。太监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东厂官兵和武装太监。东厂的鹰犬和宫中的太监们,狐假虎威还可以,一旦真刀真枪地和文官集团率领的正规军作战,魏忠贤一点取胜的把握都没有。当然了,魏忠贤在各衙门和军队中都安插了爪牙,或派遣了监军太监,但毕竟隔了一层,指挥调动不便。外出办差的太监们,好似水上油、山中雾,并未融入所在衙门,更别说指挥调遣了。
其次是明朝开始,君主****程度陡然提高。一方面是条条框框的机构很多,执掌复杂,相互掣肘,调动起来费时费事。要想控制全天下的官府衙门,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千丝万缕的权力最终都汇聚到皇帝手中来,万事俱决于帝王。皇帝的实力空前强大。在现行体制内部,****帝王一枝独大,在实力天平上完全超越了其他势力。魏忠贤集团要想颠覆皇权,难度比之前的朝代都要大。
这一切都要感谢厉行****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亲自操纵天下权柄,雷厉风行地扩张皇权。皇权实力高涨。对于太监,朱元璋完全不信任,认为“若辈善者,千分一二”。鉴于历代宦官专权成祸的教训,他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势力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严禁宦官交结朝臣;第二是严禁宦官担任政府职务。这两项制度被定为铁律,认真执行起来就能杜绝太监干政的可能。
朱元璋不放心,还在内廷和宫门之间挂了块铁牌:“禁止内臣干涉政事”。他的子孙,即使宠信太监,也得执行祖宗家法。
明朝太监很快扩张到二十四个衙门、数以万计,但高级太监的品级始终被控制在五品左右。最有实权的司礼监提督太监,也只有四品。太监们越来越多被派遣出去处理政务,但都只是办差,属于临时性质,更不授予正式官职——中央和地方政务官由正常人担任。明朝的皇权****制度设计,尤其是限制太监的制度,使得太监能获得部分实权,却不能膨胀到左右朝政的程度,更不用说恶劣到染指龙椅了。
明代太监势力,彻底依附皇权。太监想要揽权干政只能寄希望于皇帝的宠信或惰政,缺乏堂而皇之的公开渠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在大太监的兴衰上表现得异常明显。汉唐不乏权倾几朝的大太监,但明朝的大太监,富贵不过一朝。换一个皇帝,就换一个大太监。因为太监实权完全来源于皇帝,并且丧失了与皇权争斗的实力,只能随着皇位的更迭而兴衰。
离开了皇帝的支持,明代太监就是离群之狼、平阳之虎,任人宰割。天启皇帝死后不满百日,权势熏天的魏忠贤就被逼死了。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的噩耗传到北京:明英宗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北京朝臣紧急商议,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颐指气使,骄横得很,当场就被朝臣拉到左顺门附近乱拳打死。朝臣又涌入宫中,拉出宦官毛贵、王长随,群殴致死,将三人悬尸宫门之外。史称“左顺门事件”。事后,明代宗和刑部都不予追责。
外出监军的太监们命运大致相同。他们假借皇命,在军队中凌辱官兵,军营忍气吞声。可一旦宫中靠山倒台或有查办的圣旨到来,监军太监们立马就被拿下,毫无还手之力。
清朝继承明朝限制太监的做法并发扬光大。太监干脆被置于由正常人组成的内务府的管制之下。太监不能问政:清初有太监,偶然问及政务,竟然有被“杖毙”的。太监轻易不能出紫禁城: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就被外臣斩首,罪名是“私自出京”。加上清朝皇帝远远要比明朝皇帝勤政、揽权,太监能够沾染实权的机会少之又少。清朝连魏忠贤、王振之类的实权太监,一个都没有。晚清出了一个李莲英,有种种贪墨揽权的传闻,其恶行和明朝大太监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说出来会让明朝同行笑掉大牙的。而且,李莲英的种种“丑行”,不排除有同时代文人墨客们泼脏水的嫌疑。
汉唐的太监要比明清的晚辈们厉害得多,也安全得多。这要感谢这些朝代的君主****程度不强,更要感谢当时的帝王们没有想出限制宦官结交朝臣、禁止宦官当官这两项制度来。
汉唐太监可以担任文武官员,可以与官员臣僚交往,可以在宫外公然置办宅院居住——这些在明清两代都是禁忌。太监还能封爵:汉和帝与太监郑众合谋诛杀了窦宪。郑众因功受封鄛乡侯。这是汉朝太监封爵之始。到了北宋,大太监童贯封王,达到了太监封爵之最。唐朝的太监直接掌握禁军,担任神策军将领,把朝廷的精锐武装掌握在手中。这项制度,奠定了唐朝太监的基本实力,使得他们能够左右皇位更迭。
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汉唐的太监比明清太监掌握更大的实权,他们为什么没有染指龙椅呢?
的确,汉唐的大太监们比魏忠贤更有篡位称帝的能力,但刨去制度不论,太监集团内部的残酷竞争严重制约了个别太监的篡位图谋。
太监的活动平台有限、升迁途径狭隘,决定了太监内部的竞争异常残酷。每一个大太监都是踩着同行的鲜血前进的,即便是在权势熏天之时,宫墙之内也隐藏着忌恨、倒戈的力量。太监内部永远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极容易被人从内部击破。比如,明朝大太监刘瑾被下属张永击垮;汪直倒台于东西厂的倾轧;冯保被同僚张诚所铲除。唐代宗则利用低一级的太监程元振,杀了专横跋扈的大太监李辅国。
除此之外,明清之前君主****相对较弱,社会上还存在皇族宗室、外戚集团、文官集团、藩镇势力和实权大臣等力量,每支力量都不容小觑,可以阻碍太监集团的谋权篡位。明朝皇权高涨,客观上帮助太监集团削弱了其他可能的制约力量。一个社会、一个体制,分化出来的力量越少,格局就越不平衡、越不稳定。只是明清的皇权过于强大、****过于固化,依附其上的太监势力才未能篡位成功。
最后要指出:中国历史上确确实实有过一位“太监皇帝”!他就是魏高帝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