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又开始盘算了起来: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把稀饭产业做大。2000年夏季,饭店迁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租下了一户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然后,根据城里人喜欢田园风格的心理,投资10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的土色土香,还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村姑和本分小伙,朴素的村姑和农家小子的打扮,显得十分靓丽,令人赏心悦目。新店开张不久,饭店的生意果然更加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停满了车辆。但李春花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于是辜强更加认真的研究起新品种稀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与实践,夫妇俩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什么“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大流口水。
2001年,李春花夫妇不仅还完了所有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李春花又想:“这么多人来吃饭,都是冲着特色稀饭来的,一定要保住牌子!”于是,她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把饭店做大,2001年10月,李春花又投资10多万元将饭店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小工。由于她卖稀饭名声在外,迁址了,生意仍然很兴隆,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饭。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大锅团团转。后来,李春花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顾客同样喜欢。李春花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如今,很多下岗工人和打工青年都要学李春花卖稀饭,有的还想与她合作开分店,来人来电都很多。很多人到店里学习完技术后,觉得并不神秘,操作工艺也很简单,都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春花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叮当响,又总在梦想‘要搞就搞大的’那些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
李春花还准备到成都市去开“李姐稀饭”分店,让更多的城里人都能品尝到她独特的稀饭。
四、自信是战胜困难的武器
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是自信。自信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信”的解释是“相信自己”。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反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信,便会被生活所困扰,甚至会感到失望,对生活没有勇气。自信是达成人生目标的动力。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所说:“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自信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对于有了人生目标或创业目标的人来说,自信的感觉是:“自”是自主创业的目标,“信”是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这种感觉会给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引导你的正确判断,使你在走向目标的道路时不会偏离方向。人们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对于许多事情,往往是判断上的“一念之差”,即造成了谬之千里之误!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却受到人们的唾骂。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弟,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你又怕自己被人家给雕失败了,不想把自己改变得太大。而我那时对自己未来成功的模样很自信,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1、 自信是实现目标的原动力
自信是体魄,托起的是不倒的灵魂。自信是舵手,指引人生远航的方向。没有自信等于失去力量。公家人有一种说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现在我们说,这句话是个真理。你认为自己行,肯定能行。你认为自己不行,必然不行,任何人也没有办法让你能行。
1960年,5岁的张海迪患了脊髓血管瘤。以后的5年间,她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除了6块。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学完了中学课程。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5岁那年,张海迪的父母被下放到贫穷的萃县尚楼大队。那里缺医少药,张海迪开始自学医学,并让爸爸买了简单的医疗器械,她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近3年的时间里,她用银针治病1万多人次,治好了不少患者。可是她总是忍受着病魔的折磨,曾经自己动手剜去身上带血的烂肉,她还想到过自杀。但她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各种困难,除了学医之外,她还学过无线电修理,并学会了英、德、日语和世界语,最后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从1983年以来,她创作、翻译的作品近百万字。她的一部34万字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凝聚着张海迪大量心血的作品,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姑娘形象。正当张海迪拼命工作的时候,她又患上了鼻梁基底细胞癌,进行了第六次大手术。
1988年4月,她在日本的5座城市,用日语讲解自己的生活经历。每一次演讲结束,欢呼的浪潮一阵又一阵。
张海迪战胜了无数的困难,也取得了巨大的荣誉:她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山东省评选为劳动模范。1983年5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2002年4月28号晚,辽宁电视台《背景》节目播出一个叫田甜的女孩,因为家中进来盗贼,将她的下肢打坏,她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她用牙咬着筷子敲打电脑键盘办起了一个网站。正常人建网站都很困难,她怎么就能做到呢?她就是认为自己一定能行!
说自己不行的人,实际上是怕吃苦、怕困难的表现,是不想动脑筋的借口,是恐惧症,属于心理在作怪,是成功的最大障碍。而在生活中,你细心的分析一下,恐惧的事情90%不会发生,既是发生了,建立自信就可以排除。
充满信心的人,总会有希望。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以山东刘连仁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刘连仁》,电视剧的大致情节是:日本入侵中国时,他被抓到日本北海道做苦力,同伴死亡者很多,他与工友逃出来,半路上工友也因病去世了,他自己在山洞里生活了十几年,吃尽了苦头,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一定能回到祖国。每天他都向着祖国的方向瞭望,心中充满了自信。日本投降了他也不知道。后来他被几名采野菜的日本姑娘发现了,当成了“野人”,才引起当局的关注,他才被救出,回到了祖国。如果他没有必定回国的信心,恐怕早就死在无人知道的山洞里了。
2、 有目标就有自信
自信是在有了人生目标基础上产生的,只要相信自己的目标能够达成 ,并且认真去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目标谁愿意去探索、去冒险呢?只能生活在平凡之中。没有目标自然成了无源之水,自己管不了自己,每天有空不是看无关紧要的电视就是打牌,永远也不会成功。
3、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国际歌》应该经常唱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自信和信心可以战胜绝望!自信是达到目标的第一个重要的条件。
有一则笑话《我在哪儿》挺耐人寻味的,说有人押送一个犯法的和尚途中在旅店住宿,夜里和尚将那人的头剃了之后逃走了。第二天起床后,那人不见了和尚,好是纳闷,开始挠头,发现自己头发没有了,就大声说,“噢,和尚没丢,在这儿呢。可是我自己哪儿去了呢?找不到自己,对自己没有定位,还谈什么成功呢?
4、 自信可以产生“主心骨”。“主心骨”即自己为自己做主,人生是为自己而
活着的。要做到为自己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邻居、父母、亲朋好友到处都在设置障碍。我们心里也常常在自问:“我这样做了以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呢?”有一次,我与朋友谈论创业目标时,跟前有一个60来岁的老头,他说晚了。我说:“只要你有志气,一点都不晚,中央领导60多岁上任的太多了,国外有人都68岁了,还成为总统的候选人呢。你能说他们晚了吗?生活中有百岁老人开始创业的,他们都不说自己晚,我们怎么能说晚了呢?如果说晚了,我们怎么办,等着发牢骚等着受穷吗?”那个老头点点头。表示自己错了。社会上这种人太多了,千万不能听从那些没有目标人的干涉。
这里介绍一名百岁老人创业真实故事:西安百岁老人徐益卿102岁了,还经常在自己的餐馆里擀面条,不是员工不足,而是为了锻炼身体。他除了听力视力有些下降外,老人走路不用人搀扶,思维敏捷,表达清晰,88岁的老伴丁美君说,平时俩人的饮食没啥特别,早餐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包子油条。心态可能是老人家长寿的秘诀,“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是老人家的人生信条和经商法宝。
2008年,100岁的徐益卿承包了西安市郊区的一个农庄。
百岁老人到底能不能创业?
徐益卿的儿子徐勇从事股票行业,2008年初他听到一个消息,西安市郊区有个农庄对外转让,他有心投资实地去进行考察。
这个农庄距离西安市区20多公里,位于长安区江南村,农庄只有21亩,里面有个鱼塘设施很破旧,之前曾有两个人承包都赔了钱。了解情况后徐勇很失望,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徐益卿,没想到老人一听却来了劲头,让儿子带他到农庄看了看,立即拍板,决定拿出25万元承包农庄。
不说这生意能不能赚钱,老人100岁了身体能吃得消吗?村里人怀疑,家里人也担心。家人都觉得老人也就是图个乐,谁也没有指望他真能赚钱,也就不再阻拦,可没想到他却很当回事。
2008年3月包下农庄后,他带着儿子前前后后看了几天,决定对农庄进行全面整修,在儿子的帮助下深挖鱼塘,修建围墙,养殖鸡鸭,还在农庄的内外墙甚至马路边上都写了广告牌,有时还亲自指导工人们干活。
但是来农庄的游客却一直不多,生意萧条,原本就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觉得,老人家肯定干不下去了。
早年的经商秘诀生意扭亏为赢
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这是徐益卿的长寿秘诀,也是他早年学到的经商之道,徐益卿老人就是用这个秘诀,让农庄的生意起死回生。
2008年10月,徐益卿的100岁生日,他对家人提出了过生日的特别要求:“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尽量办好事,办好事不能忘。”
儿子经过建筑工地时,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把父亲的百岁生日挪到工地上去过,请100位农民工同吃长寿面,与西安市一个工地联系后,双方把时间定在了2008年11月1日,这一天徐益卿和家人来到工地,并带去了一个厨师现场制作长寿面。
这件事吸引了西安市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也让徐益卿引起了西安市媒体的关注,他承包农庄创业的事情也随之被报道。很多人慕名来农庄看个稀奇,这也带动了农庄的生意。游客来到农庄,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和徐益卿老人合影,老人也很享受这种当明星的感觉。
老人说,现在旺季节假日,农庄一天的销售收入就达到5000元。原本是谁都不看好的生意,百岁老人徐益卿却能经营得这么好,当地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都说:“徐大爷确实是宝刀未老,比前边两个人包得好,经营得更好。”
老人少年经商偶得创业秘诀
徐益卿,少年时就开始经商,100岁之前共经历三次创业。
徐益卿,1908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幼年丧父,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12岁被送到杂货店当学徒。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个姓刘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外人都传说他家里有个活财神,这让徐益卿非常好奇,就问富商咋请的活财神。
姓刘的富商说自己没有活财神,但是有个经商的秘诀。一天傍晚富商背着满满一袋子钱,拉着徐益卿走到了城边的大庙,那时候大庙里都是些要饭的穷人,富商就把钱分给他们。富商告诉徐益卿:我没有活财神,就是天天把钱撒出去,才有钱的。徐益卿不明白,富商说:明去暗来,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还昌。
富商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要多做好事多吃亏,生意自然也会有好的回报,徐益卿一直牢记在心。
后来徐益卿在河南老家第一次创业,办了卷烟厂,那时起他就时常救济穷人,经商中也坚持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多赚钱。
1946年,徐益卿在上海第二次创业,开办烟草商行,很快拥有50间商铺,并担任上海河南商会的副会长。在此期间,徐益卿经常在商铺里向穷人提供馒头和粥。
1956年徐益卿和家人迁居西安市,改革开放后,72岁的他第三次创业,在西安开了一家豆制品厂。老人一直不忘富商教给他的创业秘诀: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那时,很多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老家人都受到过他的帮助。(本文来源《瞧这网》)
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怎样想和怎样看,因为你是为自己而活着的,自己认为是对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听别人说三道四。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不敢做。如果没有主心骨,我们永远达不到目标。
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才是有骨气的人,也是快乐的。这一点用“婚姻现象”很有说服力:人们有这样的经验,大多数人认为美满的一对,可是他们的生活未必幸福,而多数人看着“别扭”的一对,人家自己却感到很满意。创业也是同样,只要你自己认为能成功的事,一定要坚持下去,无论遇到多少干涉!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要想有主心骨,需要学习恋爱的精神。如果对待创业的热爱,达到了恋爱“私奔”的程度,能不成功吗?
认为是对的事情,要有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辽宁电视台2002年4月20日晚《成长日记》节目播出一个东北某大学附中有个女孩,她每次作文都用诗歌或散文代替,每次都不及格,老师总是批评。可是她的作品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更有趣的是,她在读高中期间竟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这为教育界提出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