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是集“走、打、吃、住、藏”于一体的全面训练,本章内容只涉及学生徒步拉练中的行军、宿营和生存训练。
行军
徒步行军即步行实施的行军,是军队常用的机动形式之一。徒步行军受天候、地形、道路条件的影响较小,组织简易、迅速,行动轻便、灵活,利于伪装和隐蔽企图,但是徒步行军的机动速度较慢。
徒步行军分为常行军、强行军和急行军。常行军是按正常的每日行程和时速实施的行军,通常每小时行程4~5公里。强行军是加快行进速度并加大每日行程(日行程按10小时计算)的行军,通常每小时行程7公里左右。急行军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的行军,通常是跑步或走、跑交替行进,必要时可轻装。受过良好训练的分队急行军,时速可达8~9公里,最大速度可达10~12公里。
一、行军的组织
部队行军前,要在地图上认真研究行军路线、出发点、大休息地区及到达地区,分析沿途地形特点和熟记明显地形标志,并在行进中随时对照地形;行军速度尽量以匀速运动,以免增加部队的疲劳,造成行军队形拥挤或松散。根据任务、敌情的变化,结合行军时间、行程、行军能力、道路状况、天候变化等情况,也需适时调整行军速度。
为保持体力和持续行军能力,应适时组织大、小休息。行军开始后,每隔约1小时小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一般选择在地形隐蔽、向阳的地方,尽量避开居民地、桥梁、隘路、道路交叉点等。大休息地点,一般选在当日行程的1/2或2/3地段,大休息地区要地形隐蔽,水源充足。休息时间约1~2小时。
行军中,由于敌情、任务等发生变化,时常出现改变行军方向、路线和宿营(集结)地域的情况。对此,要立即修改行军计划,迅速调整部署,重新给部(分)对明确行军任务、区分道路、行军序列、通过调整点和到达宿营(大休息)地域的时间等。
二、特殊情况下的行军
行军中,指挥员应当与所属单位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及时了解和果断处置各种情况。
遭敌空中、地面火力袭击时,应当组织部(分)队采取防护措施和加大间隔,或者就地疏散隐蔽防护;指挥防空兵积极同敌空袭兵器作斗争,必要时,可请求上级航空兵标兵、战役战术导弹火力压制敌袭击兵器,掩护部(分)队前进。
遭敌核、化学、生物等武器袭击时,应当迅速发出警报信号,组织部队进行防护;及时消除袭击后果,视情况将遭受袭击的部(分)队撤离袭击地域;抢修被堵塞的道路,修筑迂回道路,必要时,应当在受染地域开辟通路;根据情况,局部调整行军部署和计划,并指挥部队继续前进。
遭敌撒布地雷阻滞或者道路遭到破坏时,应当迅速查明布雷地段或者被破坏的道路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并进行标示,按班(组)长的指示排除或绕过。
对出现在行军路线上的敌侦察破坏组和机降分队;应当指挥侦察、警戒分队迅速将其歼灭。行军任务紧急时,也可以部分兵力封锁、监视机降之敌,主力则绕过敌人继续前进。
与敌遭遇时,应当按照遭遇战斗的要领处置。
与友邻相遇时,应当根据双方任务的缓急和行程的远近,与对方协商行进的顺序,防止拥挤和阻塞。
行进中突然改变方向时,应当立即命令沿原定方向前进的侦察、警戒分队停止前进,并给其规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新的行军方向上,立即派出侦察、警戒分队和运动保障队、警备调整组;本队沿最短、最方便的道路按照原定队形,或者进行必要的队形调整,迅速转到新的行军路线上前进。
临近战斗地区时,应及时搜集、通报前方情况,指挥部队迅速隐蔽地进入指定地区,尽快做好战斗准备。
宿营
宿营,是军队在行军、输送或战斗后的住宿。其目的是为了使部队得到休息和调整,以便继续行军或做好战斗准备。无论采取何种宿营方式,都应制定防空和防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袭击的措施,做好抗袭击准备,保障部队安全休息。
部队在组织宿营前,要与当地政府、武装部门取得联系。认真做好宿营前的准备工作。
(一)宿营地区的选择
宿营地区的选择,应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行军编成而定。平时组织野营训练应以能够达到训练目的为标准。通常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一一避开城镇、集市、车站、渡口、大的桥梁附近;一一一避开疫区、传染病流行村落;一一一有适当的地幅。通常师、团、营的宿营面积分别为600平方公里、60平方公里、6平方公里;一一一有较好的进出道路,便于车辆、人员通行;
一一一露营地域,夏季要尽量选在高处,避开谷地、低地、洪水道和易于坍塌的地方;冬季应选在避风向阳处,土质较粘,便于搭设简易遮棚或挖掘猫耳洞。
选择宿营地区时,通常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符合战术要求,从具体位置到配置方式都应以预想的战术背景为基本前提;二是要着眼于训练课目需要,有利于达到训练目的;三是要方便生活,尽量靠近水源,并有进出道路;四是要选择在群众基础较好,或影响群众利益较小的地区。
露营配置地域通常以班为点,排为块,连为片,团(营)为区,根据地形特点可成一字形、梯形、三角形、扇形配置,形成野训营地。首长机关通常设在便于观察、指挥的位置,分队与分队之间要按战术要求保持一定间隔。
(二)宿营方式
宿营方式分为舍营、露营和舍营与露营相结合三种。
1.舍营
是军队在房内宿营。
2.露营
是军队在房舍外宿营。通常在不具备舍营条件时采用,是平时部队训练的重点。野外露营的方式分为利用制式器材露营和利用就便器材露营。利用制式器材露营,通常是指利用帐篷、装配式工事等装备的制式器材进行的露营。利用就便器材露营,通常是指利用车辆、坦克、篷布、雨衣、草木等进行的露营。
一一一用帐篷露营。利用帐篷进行露营,按帐篷架设、撤收方法和要求实施。冬季使用帐篷露营时,可在植桩后泼水使之冻结,帐篷的下端要以重物压牢,防止漏风。
一一一利用车辆露营。部(分)队都可利用装备的一般车辆进行夏季野外露营。在火炮牵引车和运输车上铺以防寒材料,放置取暖设备,具有较好的防寒效果,可用于冬季野外露营。
一一一构筑猫耳洞(掩体)露营。冬(旱)季可在便于隐蔽、伪装、土质较好的地形上或利用堑壕、交通壕挖地下猫耳洞露营。开口应尽量利用沟、壕的切面,也可以直接在地面开口。一般以班为单位构筑,每个班挖2~3个洞为宜。洞内呈方形,顶部铲成拱形。
若土质松软或粘结性差,洞内可挖成“人”字形、“丁”字形、“Z”字形、“十”字形等,以减少顶部单位面积的承受力。构筑猫耳洞露营时,应特别注意防塌方和潮湿,在土质松散地区应适当缩小洞内空间,视情况进行支撑或被覆。
一一一筑雪洞露营。冬季在冲沟、雨裂、凹地、山谷等积雪深的地方,宜构筑雪洞。当积雪在1.4米以上时,可直接开口构筑。洞口大小,以一人能进出为宜。开口后可拐1~2个直角弯,使通道尽量成“Z”形,并修成向上倾斜的斜坡状。雪洞要比通道高一些,洞顶铲成拱形,并留出通气孔。另外,根据积雪的多少和当时的地形还可构筑雪屋、雪壕或雪墙等露营。
一一一搭设树枝(草)棚露营。夏季,有树林、蒿草、高棵农作物的地方,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搭设各种树枝(草)棚。如利用木杆为支架搭设屋脊型草棚,利用断崖断面以木杆为支架搭设斜坡型草棚,利用蒿草、树枝搭设偏厦等。在冬季,棚围应用雨衣、篷布、柴草等围盖,棚顶和周围空隙用草堵实,再加盖一层积雪或草皮,以便保暖和伪装。
一一一搭设简易帐篷露营。夏季,使用简易帐篷在野外露营,其样式较多,可用雨衣、塑料薄膜、盖布搭设成屋脊形、一面坡形、长方形、拱形等简易帐篷。简易帐篷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装备、就便器材数量和露营人员数量灵活确定。
一一一利用吊床露营。夏季,可将雨布、床单和苫布、伪装网等用绳(带)系住两头,并系在树上,人员即可躺在上面休息。还可在上面架设蚊帐,防蚊虫叮咬。下雨时,可在上面再拉一根绳子,搭上方块雨布,四角用绳子系牢,便形成防水帐篷。
一一一利用坦克露营。可将两辆坦克火炮管向内侧旋转90。,成水平状态,然后用篷布单层横向覆盖,并使之垂直地面,四周用石块等压紧。
一一一利用装配式工事露营。指挥机关可利用装配式掩蔽部露营。高炮部(分)队可将火炮和装配式工事用牵引车篷布苫盖连接在炮位上露营。
(三)宿营的基本要求
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应立即组织所属指挥员勘察地形,选定紧急集合场,组织部队构筑必要的工事,组织各种保障,保证部队安全宿营。
1.组织侦察和搜集情况
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为继续行军,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应立即向有敌情顾虑的行动方向上派出侦察人员,查明敌情和尔后行军的路线情况。同时,迅速搜集部(分)队的行军情况和到达宿营地域后的住宿情况,了解有关敌情和社情。
2.组织警戒
为了保障部队的安全和休息,要周密地组织宿营警戒。宿营警戒的组织应根据敌情、地形和宿营部署确定。通常团(营)向受敌威胁较大的方向派出连(排)哨,向次要方向派出排(班)哨;连(排)派出班哨、步哨、潜伏哨、游动哨。警戒派出的距离以保障主力不受突然袭击和有时间组织部队投入战斗为宜,一般连(排)哨的警戒距离为4~6公里。警戒地带的宽度,连哨为2~3公里,排哨为1~1.5公里。
必要时,应组织有重点的环形警戒。
除派出战斗警戒外,各部(分)队还应指定值班分队,并派出直接警戒。
3.组织对空防御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
为防止敌人航空兵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应周密地组织观察警报配置,确定对空值班分队,组织防空火力体系,划分防空疏散地域,规定隐蔽伪装、灯火管制措施,明确遭敌空袭及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各部(分)队的行动与遭敌袭击后的处置方法。如敌可能在附近地区空降,还应制订反空降作战方案,组织部队构筑必要的防空工事等。
4.建立通信联络
宿营地域的通信联络,通常以有线通信和运动通信为主,同时应充分利用地方既设线路。驻地较远的部(分)队,可短时间使用无线电联络。
5.严密封锁消息
战时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要对部队和当地群众进行防奸保密教育,控制人员流动,严密封锁消息。
6.密切军民关系
平时组织部队训练,部队应与当地党政机关取得联系,得到他们对野营训练的支持。部队可在训练间隙做好群众工作或组织军民共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