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环境概述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体。所谓战略环境是指与各国生存和发展密切相连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它是构成国家战略环境的基础,对于国家的战略环境起决定作用。
一、战略环境中的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包括世界军事形势的基本状况、世界军事格局的基本态势、周边国家的军事状况、本国的军事状况等。它是国家制定基本国策、确立国家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依据,是国家军政首脑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主题。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平衡性,再加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军事状况。在当前世界军事力量分布失衡的情况下,某些军事大国,挥舞军事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军事因素成为战略环境状况的核心因素。
二、战略环境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由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布局、科学技术实力、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构成。国家的战略环境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这个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经济基础的军事是不可靠的,没有强大经济基础的政治也是苍白无力的。现代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的就是经济实力,海湾战争短短几十天,仅美国消耗就高达611亿美元。由此可见,经济因素在战略环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经济实力如何,制约着一国的国防状况,直接影响一国的战略环境状况。在经济因素中,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经济布局的合理性、经济的科技含量对创造良好的战略经济环境也有重大的影响,它对一个国家的战争支持能力、战争耐力有重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能否跟上现代战争的步伐,适应现代战争的特征也有重大影响。
经济因素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立足于世界军事强国之林,才能使政治变得坚强有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取得良好的战略环境。
三、战略环境中的政治因素
政治是上层建筑,它对于一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科技均能产生重大的作用,一国的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活动,总是根据政治需要而进行。一国的政治状况决定了国家性质、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对战争的态度,决定了国家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决定着国家面临不同战略环境时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是政治的工具,经济、军事均要为政治服务,接受政治指导。因而,政治在国际战略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战略环境中的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的人口状况、民族状况、文化状况及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人口数量多少,人口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与国家战争力量的储备及动员关系密切。现代战争中,随着高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对兵员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兵员的质量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个国家的民族状况如何,对该国的战略环境影响很大。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多数国家均由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国家各民族越能和睦相处,国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好;反之,国家安全和稳定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当今世界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一个国家的战略环境怎样,与该国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外交等方面有直接联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在对外交往中广交朋友,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这些对国家战略环境的改变,营造一个有利的战略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
国际战略格局
格局是指事物在各种力量(人为或自然)互相作用下呈现出来的态势、状态、样式或结构。如世界格局、军事战略格局、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
一般而言,格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征。首先,格局具有层次性。如世界格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政治格局、军事格局、经济格局等;其次,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格局反映不同的时代色彩,如同两极格局充分展示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色彩;再次,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种格局一经形成后会稳定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新的格局;第四,格局具有依赖性。任何一种格局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对客观现实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如军事格局主要依赖世界各国军事的基本情况,如军事实力、军事战略思想、武器装备、兵力分布等情况。
什么是战略格局义的战略格局指世界综合格局,包括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个要素。反映各国在这些方面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一种结构,一种态势,也称世界格局,它是研究世界诸多问题的基点。狭义的战略格局通常是指军事战略格局,它反映世界各国在军事领域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结构、态势,也称军事格局。
战略格局对一国或某一国家集团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充分反映了当时世界军事形势的基本状况,它是一国制定国家基本国策的基本依据,对这一课题认识的程度正确与否,将对一国或国家集团的基本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课题,对认清世界形势,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国防观念均有很好的帮助。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世界战略格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古代世界战略格局
古代战略格局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
在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没有阶级,人类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经过5到6万年的演变发展,由群体性的原始公社发展到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从而形成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联盟格局。
2.奴隶社会阶段
随着氏族社会解体、国家的形成,出现了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人类社会步入了奴隶社会阶段。经过一千多年社会大变革,形成了从古代埃及王国的建立到罗马帝国灭亡,由世界6个古代地区(埃及、西亚、南亚、希腊、罗马、中国)为代表的奴隶社会格局。
3.封建社会阶段
封建社会时期是指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包括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衰落三个阶段。在封建社会里,基本矛盾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集中表现在封建主与农民、手工业者这两个对立的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影响到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宗教传播活跃,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国家间、地区间关系密切,交往增多,促进人类社会的较大发展。这是封建社会的世界战略格局。
(二)近代世界战略格局
1.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的世界战略格局
从1640年到18世纪末,是封建社会继续衰落,资产阶级走上国际舞台的150年。三场大革命是当时世界形势的主旋律。
第一,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对欧洲封建制度的打击极为沉重,开辟了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这次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早期革命,带有浓厚的保守和不彻底性,历史局限性较大。
第二,1775一1783年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它使北美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美洲建立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这次战争,不仅是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战争,给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提供了榜样,而且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半封建的土地制度,消灭了部分地区的奴隶制度,给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以极大的推动。但它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南部的奴隶制度并未消灭。
第三,1789一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早期资产阶级中最为深刻和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并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这次革命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革命后,法国便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心,左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欧洲国际形势,也影响着世界其他一些地区。这三场大革命都是资产阶级的早期革命,在世界部分地区打击了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一些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也对一些地区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起了推动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三场革命,使人类社会在150年间相对稳定之后,紧跟着25年动乱岁月(主要是欧洲)。这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世界格局。
2.维尔纳体系时期的世界战略格局
三场早期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地区势力的极度惊慌。从1791年到1815他们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联盟。形成了一个以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主,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追随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的封建专制国家为一方,法国为另一方的世界战略格局。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了25年断断续续征战,这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一次激烈较量。最后以维尔纳会议结束了这场动乱。
维尔纳会议完成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体系,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并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避免发生新的战争和动乱,满足英、俄、普、奥列强的领土野心,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一切后果,在欧洲大陆各地恢复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出现了一个以维尔纳体系为基础的新的世界战略格局。
3.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战略格局
19世纪40年代起,西欧的革命和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向外侵略、新科学技术的利用,都助长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垄断销售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组织的出现。由各国资产阶级所组成的垄断集团,为追求高额利润,对内残酷剥削,对外疯狂掠夺,它们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此时的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等发展不平衡,各显示出其不同特点。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它们之间既争夺又联合,一旦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它们会联合起来镇压,另一方面又经常出现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时而结盟,时而对抗乃至付诸战争。到1904年基本上形成了德、奥、意“同盟国”与英、法、俄“协约国”两大集团对峙的世界格局。同时也呈现出了英、法、俄、德、美、意、日、比、荷等国瓜分全球的世界战略格局。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战略格局
1914年6月一1918年11月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战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战前,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斗争日趋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被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奥国进入塞尔维亚。8月德、俄、法、英相继参战。随后,日、美等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意大利从同盟国转为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参加同盟国作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及大西洋和太平洋。1918年9月,土、保、奥先后投降,德国最后投降,于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通过战争产生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战略格局。
(三)现代世界战略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战略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和会,讨论对战败国的和约问题。经5个月的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于1919年6月28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使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和亚、非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1921年11月,美国政府邀请英、日、法、意、比、荷、萄、中等国在华盛顿开会,经3个月讨论,先后签订了5个条约,1个补充条约、1项声明和13个决议案。华盛顿会议确定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格局,或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战略格局。
191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成为现代历史的开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和和亚洲先后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加之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再度加剧,到20世纪30年代末,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两个集团,即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和英、法、美“同盟国”集团。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战略格局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被迫于9月3日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联与英、美等国结盟,1941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援助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家,并不得单独与敌国(轴心国)缔结停火协议或和约。从而形成了法西斯联盟与反法西斯联盟的世界战略格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战略格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德、意、日3国遭到惨败,一蹶不振。英、法虽是战胜国,但战争使其大伤元气,丧失了战前数百年的世界中心地位。惟有美国得天独厚,损失小,得利多,以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蒙受了严重创伤。但是在其周围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使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战后,美国企图把世界置于它的领导之下,但苏联是惟一障碍,因此对苏联推行“遏制”和“冷战”政策。1949年以美国为首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战后建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此后又拼凑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军事集团;尔后又取代法国,介入印支战事。形成了一个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战略包围圈。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正式形成社会主义阵营,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确立。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格局形式。